天天看點

取之不竭的财富——好萊塢如何用老電影賺錢?片庫資源的價值更新換代再重映電視重播和音像發行線上開發新機遇

片庫,乍一聽上去,總讓人聯想起覆滿了灰塵的電影檔案館,但在好萊塢,它卻意味着源源不斷、取之不竭的财富。被好萊塢納入片庫的,往往是指首次發行後超過7年的電影,這時電影已走完了完整的發行流程,從影院、音像制品到電視播映以及海外市場等,并完成了收入回籠的過程,從會計的角度看,這部電影也已經完成了“折舊”周期,可以被扔進倉庫了。但在精明的好萊塢主管們的眼中,随着新的媒介技術發展和消費市場的開拓,片庫資源仍可被重新開發利用,實作新的市場價值,尤其對于那些曾廣受觀衆歡迎的經典電影而言。

在它們長達近百年的悠久曆史中,好萊塢大制片廠積累了豐富的片庫資源。如下表所示,截止2010年,好萊塢七大制片廠的片庫資源數量達到20100部,這些不斷累積的影片成了好萊塢重要的财源。拿華納和環球這兩家擁有超過5000部片庫電影的大制片廠來說,片庫資源每年會為其創造5億美元的現金流。這樣的現金流能夠幫助大制片廠維持營運的穩定性,甚至能在片廠遭遇危機時力挽狂瀾。

取之不竭的财富——好萊塢如何用老電影賺錢?片庫資源的價值更新換代再重映電視重播和音像發行線上開發新機遇

如下表所示,在好萊塢的曆史上,曾多次發生過好萊塢大制片廠出讓部分片庫資源以換取營運資金或是巨額利潤的故事。其中米高梅堪稱最突出的例子。這家成立于1924年的制片廠命運坎坷,曾多次遭遇經濟危機,所幸其片庫裡有4500多部電影,包括《007》等王牌,常常成為其“救命稻草”,例如2007年和2008年,片庫為米高梅分别創造了5.25億和5億美元的現金流,幫助其在背負着37億美元沉重債務的情況下仍能維持營運。在開發片庫資源方面,好萊塢大制片廠可謂頗有心得。

取之不竭的财富——好萊塢如何用老電影賺錢?片庫資源的價值更新換代再重映電視重播和音像發行線上開發新機遇
取之不竭的财富——好萊塢如何用老電影賺錢?片庫資源的價值更新換代再重映電視重播和音像發行線上開發新機遇
取之不竭的财富——好萊塢如何用老電影賺錢?片庫資源的價值更新換代再重映電視重播和音像發行線上開發新機遇
取之不竭的财富——好萊塢如何用老電影賺錢?片庫資源的價值更新換代再重映電視重播和音像發行線上開發新機遇
取之不竭的财富——好萊塢如何用老電影賺錢?片庫資源的價值更新換代再重映電視重播和音像發行線上開發新機遇

在好萊塢對片庫的開發方式中,聲勢最大的莫過于利用新技術對經典電影進行更新換代,然後于影院重新發行。例如,在1980年代中期到晚期,一些制片廠曾展開對黑白電影彩色化的計劃。到2002年,随着imax公司開發了一種能将35毫米的傳統電影通過數字處理轉換為70毫米膠片格式影片的影像處理技術,imax放映開始進入商業化營運階段,一批經典電影如《獅子王》、《美女與野獸》、《阿波羅13号》等片被轉制成imax版重新發行。

取之不竭的财富——好萊塢如何用老電影賺錢?片庫資源的價值更新換代再重映電視重播和音像發行線上開發新機遇

而近年來,随着3d銀幕數量的激增,一些大制片廠開始通過轉制經典電影的3d版本來挖掘新的利潤增長點。其中卡通片因為專制相對比較簡單,更受歡迎,諸如《獅子王》《美女與野獸》、《海底總動員》、《怪獸電力公司》等經典的卡通片都有了3d重映版本。

相較于卡通片,真人電影轉制為3d則更為複雜,不過也有制片廠開始嘗試,如20世紀福克斯和派拉蒙影業斥資1800萬美元将《泰坦尼克号》轉制為3d版本。于2012年4月發行,以紀念泰坦尼克号沉沒100周年,取得了不錯的票房,光是在中國的票房就達到了9.5億。而喬治·盧卡斯也已花費了幾年時間将其導演的《星球大戰系列》轉制成3d版本。

相對于直接用3d技術拍攝,轉制3d成本比較低廉,且呈日益降低的趨勢。據legend 3d 公司的總裁介紹,2010年時,一部2小時的電影,轉制成3d每分鐘成本約為10萬美元,而如今,其成本已降為2.5萬美元每分鐘。用3d技術轉制那些片庫中曾廣受歡迎的經典電影幾乎成了穩賺不賠的生意。

當然,大銀幕能容納的電影比較有限,大多數影片得不到在影院大規模重映的機會。但他們仍然能通過其它可容納更多影片的發行管道創造市場價值,從1960年代後開始普及的電視、1980年代的錄像帶,到1990年代的dvd,再到新世紀以來的藍光碟,每次出現新的發行方式,都會掀起一輪開發片庫資源的熱潮。

在1940、50年代,電視登上曆史舞台後,曾一度被好萊塢大制片廠視為仇敵,然而在一番磨合之後,電視成為了制片廠重要的财源,而到了1970、80年代,随着有線電視、衛星電視等新的電視網絡發展起來,一些專門的電影頻道,如hbo、showtime、movie channel、聖丹斯電影頻道、獨立電影頻道等紛紛湧現,對電影播映的需求日益增大。制片廠的片庫資源也煥發出無盡的商機,例如米高梅2008年推出了一項電視服務this tv,向各地的電視台全天侯提供其片庫裡的電影和電視節目資源,雙方進行廣告分成。這項服務迅速得到了頻道激增的地方電視台的歡迎,如今已有近8000萬戶美國家庭可使用這項服務。

而音像發行則更是好萊塢開發片庫資源最重要的方式,盡管近年來美國電影dvd和藍光碟的總體處于下滑趨勢,但片庫電影在音像發行的境遇要好過新電影,因為喜歡老電影的往往是教育程度和收入水準較高的電影迷,他們帶着收藏性的目的購買片庫電影的音像制品,消費比較穩定。2012年,片庫電影取得了21億美元的發行收入,占到了美國電影音像發行總收入的44%,比2004年高出了10個百分點。

對于好萊塢片廠來說,重新發行老電影能産生較高的利潤率,尤其是藍光碟,其售價通常會超過20美元,而一般一種比較成功的電影藍光碟可以賣出10萬-20萬張。為了增加收入,制片廠開始增加發行老電影的數量和品種,還會進行特别的選題策劃或促銷活動,例如發行套裝,紀念版等。例如2012年環球影業迎來了百年紀念,以此為契機重新修複了其部分最知名的電影,以藍光碟發行,包括《西線無戰事》(1930)、《斯巴達克思》(1960)以及1983年的《疤臉》等。而20世紀福克斯家庭娛樂部門也于去年發起了一場影迷投票活動,邀請他們推薦9部經典的電影作品,發行藍光碟,最終獲選的作品包括1930年代的電影《蕩寇志》(1939)和《野性的呼喚》(1935)。1940年代的《幽靈與未亡人》(1947)和《黑天鵝》(1942)以及1950年代的《卡門·瓊斯》和《一見如故》(1957)等。

取之不竭的财富——好萊塢如何用老電影賺錢?片庫資源的價值更新換代再重映電視重播和音像發行線上開發新機遇

繼音像發行之後,随着線上播映的發展,像netflix這樣的視訊網站為制片廠的片庫資源提供了一個新的市場。光是netflix一家網站每年向好萊塢幾大公司支付的授權費就高達10多億美元,其多達上萬部的電影片目中多數是來自好萊塢片庫的資源。而好萊塢大制片廠也日益意識到片庫這一長尾市場的線上開發價值。例如2013年3月份,華納兄弟推出了“華納片庫即賞”(warner archive instant)服務,使用者每月支付10美元,便可以看到1920年代到1990年代之間來自華納兄弟、米高梅、雷電華和聯藝等公司的經典電影。到了2013年5月份,華納、米高梅和環球更從netflix撤走了它們提供的2000部片庫電影,将其放在華納片庫即賞網站上播出,緻力于培育這一新的市場。

除了線上播映外,一些公司更瞄準了線上娛樂應用市場,挖掘片庫的價值。如yoostar娛樂集團發展出了一套遊戲系統,他們事先從片方購得授權,選取一些經典的電影片段,讓技術人員通過計算機抹去其中的主要人物,而使用者可以将自己的形象合成到電影片段場景中,與電影原有的角色一起表演,使用者可以說電影原本的台詞,也可以說自己創作的台詞,遊戲軟體還配有電子提詞機,位置提示程式,使用者可以嘗試任意次數以得到滿意的效果,并可将合成後的視訊上傳到yoostar的網站上,抑或分享到其它社交網站如facebook和myspace和youtube等視訊網站。為了使用這些功能,使用者需要花169美元購買專門的攝像頭,并以1.99或2.99美元一個的價格購買電影片段,電影片段原版權方則能從每次下載下傳中獲得分成。正是這些不斷創新的開發方式,使片庫成為了好萊塢大制片廠名副其實的“小金庫”,在好萊塢的長盛不衰中發揮着舉足輕重的作用。

作者 | 彭侃

編輯 | 都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