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垓(1614---1653),字如須,又字皇輿,号筼筜、伫石山人、明室潛夫,萊陽城南姜家莊村人,明末進士,禮部行人司行人,南明吏部考功司員外郎。姜埰之三弟。
少年才俊
姜垓生于萬曆四十二年(1614)正月,其出生時,祖父姜良士夢見許多穿紅色官服的人聚集在庭院裡,以為吉兆。少年時,姜垓就表現出過人的才氣,8歲即讀完了《魯論》《孝經》和《毛詩》,并喜好吟詠;10歲時能作文,并一氣呵成,無須修改。那時,祖父年老,父親姜瀉裡以教學為生,家境貧寒,母親楊氏靠手織兒童頭巾賺取零花錢姜垓特别有孝心,見母親舍不得吃,總是哭着說:“母不食,兒不忍獨飽."16歲時,姜垓所做詩賦便流傳在外,頗獲贊賞。那時,萊陽在外官位最高的便是宋玫,官至工部右侍郎,并且年紀輕輕便詩文有名。宋玫讀了姜垓的詩賦,一稱奇,說:“萊無才,吾獨樂與姜叔子遊,且恨不早識也。”此後兩人唱和答,趣味投合,過于他人。從此姜垓跟萊陽以及周邊府縣的文人墨客多有交往膠州的高宏圖官至都禦使,是政壇重臣、文壇名流,早年認識了青年姜垓後,"詩曰:“才子早懷青玉案,老夫常愧白雲心。”對姜垓甚為器重。
崇祯四年(1631),仲兄姜堔中進士任安徽儀真縣令,此時姜垓年僅18歲姜堔将祖母和父母一起帶到儀真奉養,姜垓也跟随父母前往,在父兄的指導下書以應科舉,在儀真期間,姜垓以翩翩佳公子的身份,“遊吳山,過會稽,下石城(南京),多與天下英彥交往。”眼界開闊,學問精進,才子之名更播于江南。
天水二龍
崇祯九年(1636),23歲的姜垓回山東應鄉試,不負衆望,一舉奪得經魅。并獲鄉試第七名,當年,祖父姜良士也是鄉試第七名,因意外被被奪落榜,今日姜垓再得之,鄉人議論以為“康惠公”才德有報也。
崇祯十三年(1640),姜垓進京參加會試,文章得到主考徐講的特别賞識,中進士124名,年僅27歲,徐湃是崇祯朝名臣,向以識人著稱,他主持的這次會試,脫穎而出者方以智、孫廷铨、高爾俨、姜垓、胡周戀等都成為名人。其中方以智是清代著名文學家、思想家,他和姜垓早年即相識,同榜成進士後,一生為知己。是年,姜垓在禮部觀政候缺。
崇祯十五年(1642)春,姜垓被優選為京官,任禮部行人司行人。此時,其二哥姜堔也擢升入京,在都察院任禮科給事中(五品)。
不久,姜垓被選任會試分鬧考官,閱卷時能慧眼識才,經他選取的12人,後經主考再選,11人得中進士。為此姜垓不但受到了考生們的稱頌,也赢得了主考的贊許。年輕的姜垓在京中聲名鵲起。
是年十月,崇祯皇帝祭祀長陵(明永樂帝陵),姜堔、姜垓兄弟一起參加陷察活動。二人因為皆少年科甲,同朝為官,英姿勃發,大出風頭。人們見了他倆都指指點點,稱他倆為“天水二龍”(姜氏族祖源于甘肅天水,稱天水姜氏)。
籌備祭禮期間,姜垓見從前的祭陵紀名碑上有魏黨餘孽阮大铖和楊某等人的名字。姜垓于是上疏道:“與此二逆同列,典客不光。”崇祯認為他說得有道理,欣然采納,立即降旨命工部派人剜去了一幹奸臣的名字。姜垓的行為博得了衆人的稱贊,但也引起了奸黨餘孽們的刻骨忌恨。
此時,長城内外兵患孔急,大太監曹化淳與李自成起義軍私通,包藏禍心。姜垓上疏揭露曹化淳的罪行,并請求皇帝誅殺他,卻被奸臣留中不發。後來,北京淪陷時,就是曹化淳首先投降,将起義軍引入城内。雖然此疏未得到崇祯皇帝禦覽,早除禍患,但此事卻足見姜垓的過人膽識。
兄弟情深
崇祯十五年(1642),仲兄姜堔因上疏參劾首輔周延儒并觸忤崇祯皇帝獲罪,和行人司司副熊開元一起被逮。此時,姜垓正生病在官邸中卧養,聞聽後霍然而起,赤腳趕往北鎮撫司。在撫司門外見到了已經滿身血污的姜堔。姜堔入獄前向他囑托了家事之後便杳無音信。姜垓連續幾天和仆人一起,攜帶着衣食在诏獄門外長号求入,受到阻撓和毆打。一個多月以後,在衆多官員的苦苦電救之下,崇祯皇帝才将姜堔和熊開元改付刑部審訊。十二月,崇祯皇帝下旨對姜、熊二人實施廷杖,以做必尤。廷杖過後,姜堔已經氣息奄奄。姜垓立即找來了京城名醫呂邦相,給姜堔醫治杖傷。醫生讓他給姜堔喂齋尿,姜堔昏迷不醒,牙關緊鎖。怕嗆
着他,姜垓便自己将童尿含在口中一小口一小口地吐在哥哥的嘴裡,同胞兄弟的患難深情以至如此。半個月之後,姜琛蘇醒,臀股之上“去腐肉鬥許”,揀回了一條性命。在京城為官的同僚,眼見姜垓兄弟情深,都稱贊姜垓是當世的蘇子由(蘇轼之弟蘇轍)。
姜堔下獄之時,姜垓怕誤傳失實,令父母過分擔憂,多次派仆人送信回家說明情況,并将哥哥所寫奏疏的底稿早早送回家,讓父親了解姜堔的一片忠心。姜深被廷杖以後,姜垓又送信回家。家信進城的第二天,萊陽城便被清兵攻陷,癸未邑難發生,父親姜瀉裡及全家族22口殉難。姜垓聞聽後累日号哭。
此時,山東巡撫曾化龍向朝廷奏報了萊陽城破軍民殉國之事。塘報傳出,好多在京官員深為姜琛家一門忠烈所感動,紛紛上書請求崇祯皇帝釋放姜琛回家治喪,姜垓則咬破指頭,上奏一道《請代兄系獄疏》的血疏,言辭懇切地講述了父親精忠報國,父慈兄孝,非兄長治喪無以安慰家父的原由,懇請皇上開恩,允許自己替兄戴罪。不料崇祯皇帝竟無情地予以駁回。姜垓隻得自己向禮部請恤,獲得《谕祭文》後告别帝京,匆匆傳回萊陽,為家人料理喪事。
姜垓回到萊陽,家裡門庭殘破,徒剩四壁,慘不忍睹,惟有受傷的老母和長兄姜圻尚在,侄兒女們繞膝哭嚎。姜垓和長兄将父親姜瀉裡、四弟姜坡、嫂子王氏、妻子孫氏、弟婦左氏等一一安葬。姜垓因給父親服喪,辭了官職。期間,姜堔因清獄被釋放出獄,後又被重新收回大獄。姜垓見救兄無望,就決定帶母親到在揚州做官的舅舅楊世俞家避難。
南明考功
姜垓攜帶着母親和繼室妻兒,到達揚州後不久,姜琛被發配宣州。又過一個月便發生了甲申巨變,天下大亂,北方改朝換代,江南也亂兵橫行,舅舅楊世俞失去了官職,自身難保,很快和姜坡一家人走散了,萎垓輾轉來到蘇州,借居在一個朋友家裡。
當聽到社稷慘變時,姜垓痛不欲生,必欲自殺以殉國,在楊太夫人和側室傅孺人的哭勸下才活下來。很快,蘇州也住不下去了,姜垓打聽到舅舅在無錫梁溪的一個叫陽山的小村子裡避難,馬上追随過去,依附着舅舅生活。此時,二哥姜堔已經回家祭奠了父親,聞變後和大哥姜圻一起微服南逃,也來到了江南,一家人短暫相聚。
清順治元年(1644)夏,弘光帝在南京登基,急于招納舊臣,聞知姜琛、姜垓兄弟在江南避難,立即下诏赦免了姜堔之罪,拟诏征二人赴南京聽用。不料被把持朝政的阮大铖、馬士英阻攔,甚至被緝拿,兄弟二人不得已改變姓名,倉皇出逃。從吳地經錢塘、舟山、赤城、石梁等地遷至徽州,每至一處,事事依人,幾近托缽乞讨。
順治二年(1645)五月,陪京陷落,阮、馬鼠竄,弘光帝下落不明。姜垓再聞國變,憤恨痛惜,頓足捶胸,數日不食,欲絕食而死。此時,其弟子何天寵陪伴在他身邊,姜垓将自己唯一的兒子姜寓節托付給了何天寵。
順治三年(1646),魯王在南京再建國任監國,姜垓看到了一絲希望,急忙拽杖徒步拜見魯王。魯王知道姜堔兄弟人品高潔,大才可用,就下诏征調姜堔為兵部右侍郎,姜垓為吏部考功司員外郎,并任命其長兄姜圻為象山縣令。姜堔考慮母親年事已高,自己身體多病,于是堅辭不就,姜垓應诏當了吏部考功司員外郎後,恪盡職守,盡心報國,前後條陳奏疏數十次,都是切中時弊,沉痛感人魯王常招他入宮咨問國事,每每通宵達旦。後來姜垓又充任經筵講官。姜垓早年就有才子之名,文才超群。充任經筵講官後,凡是朝廷文書、軍旅誓告之類大多出自他手。姜垓得到了重用,文名更盛。當時魯王手下張煌言為丞相,錢肅樂為兵馬大元帥。張煌言還清廉正直,錢肅樂卻傲氣十足,飛揚跋扈。姜垓忠誠耿直,便多次抨擊錢肅樂,于是引起了錢氏一派人物的銜恨。
一次出征前,錢肅樂上奏道:“朝廷不殺姜吏部,某等不敢進兵。”魯王以和衷共濟相勸。姜垓立刻出班奏道:“戎馬在郊,山河一線,臣舍命尚不能為朝廷效尺寸之力,難道還舍不得這一點官職嗎?”說罷叩頭流血,懇請辭官。魯王隻得應允。君臣辭别之日,魯王揮淚相向,并灑翰賦詩相贈,君臣相得,以至于此。可惜,魯王軟弱不堪,事至于此,令人無可奈何。
姜垓離開南明小朝廷以後,心情十分沮喪,便攜帶妻子隐居于天台山、雁蕩山之間,孤處深山,放豬采樵拾橡實,勉強度日,與世人疏離,并自号為伫石山人。不過一年,江東魯王政權在滿清政權的強大攻勢下,迅速土崩瓦解了,紅x一帶全部陷落,姜垓能提前離開,反倒因禍得福,保全了性命,這時的姜填33歲。
流寓蘇州
順治四年(1647),明室既亡,天下稍定,姜垓從蘭江再次回到蘇州,埋名,暫居半塘書屋,此時,他已萬念俱灰,又自号為明室潛夫,不交賓客、。不結交權貴,整日閉門著書,生活清苦,有一次,一位投降清朝的大臣幕名訪,姜垓恥于與他交往,逾牆而走,避而不見,随後哥哥姜琛一家也來到蘇州.老母親随他們同住,親人們得以團聚。
在半塘書屋居住期間,由于身處陋巷,姜垓家曾兩次遭遇盜賊的光顧。次,幾個毛賊夜裡進家,翻箱倒櫃,卻沒找到值錢的東西,歎息道:“官吏清台如此,實為罕見,”當盜賊打開了姜垓盛放書籍的竹箱,拿出幾冊圖書翻看。"垓躺在床上,不得不說話了,道,“這是我站呼多年吟成的詩稿,你們拿去有什麼用。"盜賊們也吃了一驚,道:“此公好大膽:”便将詩稿擲回箱中,倉望湖去。
在蘇州,姜垓有一位好友叫周茂蘭,見姜垓境況窘迫,便請他到自己家第住。此後姜垓的生活有所改善,便開始與寓居蘇州的一些遺老名士交往起來。這些人包括周茂蘭、林雲鳳、李模、葉襄、餘懷、雍熙日、徐枋、韓俨等。姜端他們結侶蓮社,策杖岩阿,吟詩作畫,寄興遣懷,生活惬意。此時,姜垓和二弄姜堔都已名滿江南,被人們并稱為“二姜先生”。姜堔的孤忠直節令人敬你,而姜垓在文壇的名氣卻比姜堔略勝一籌。
清初大詩人袁枚在《随園詩話》卷六裡記載:康熙間,蘇州名妓張憶娥,色藝冠時,蔣繡谷先生為其寫簪花圖小照。乾隆庚午,袁枚在蘇州,繡谷之孫房園,以圖索題。題者皆國初名士,袁枚題數絕,有“國初諸老鐘情甚,袖腳裙邊半姓名”之句,人皆莞爾。萊陽姜垓雲:“十年前遇傾城色,猶是雲英未嫁身。今日相逢重問姓,尊前愁殺白頭人。”另外,蘇州尤侗、沈歸愚等都有題詩。枚評價道:“按萊陽兩姜先生,以孤忠直節,名震海内,而詩之風情如此,聞億娘與先生本舊相識,一别十年,尊前問姓,故詩中不覺情深一往雲。"
姜垓與中進士時的主考官蘇州人徐湃感情深厚,與其子著名畫家徐枋交往茶密,順治元年(1644),清軍攻克蘇州,徐濟在虎丘的新塘橋跳水自盡,姜城定居蘇州後,五年内四次哭吊恩師,時人皆歎其有風誼,兩家是以成為世交,徐枋遵從父親遺命隐居不仕,賣面維生,隻與沈壽民、姜垓、楊無咎等人往來,晚年徐枋很窮困,姜垓之子姜寓節每月都向他提供接濟。徐材去世後,姜寓節為其營葬。
順治五年(1648),姜垓在虎丘營建了山塘小隐草廬。盡管有不少文友相伴,畢竟國破家亡,令人傷懷。“每稠人廣坐,跌蕩文酒,意氣自如,而偶一夠觸,時時涕泣”是年,老母親年衰思鄉,挂念女兒,姜垓兄弟倆便陪伴母親回鄉,寒暑往返跋涉,十分辛苦。第二年,長兄姜圻病故,姜堔兄弟再次回萊陽為長兄治喪,姜垓由此勞累成疾。
順治七年(1650),心情憂郁的姜垓忽然患病,大口吐血,“日下血鬥許”,經過一年多的調理,身體才逐漸恢複。順治八年(1651)冬,姜垓兄弟第三次陪母親回到萊陽。翌年春,兄弟一起另擇新阡于望石山前的魚子山,安葬了父親姜瀉裡、長兄姜圻夫妻和四弟姜坡夫妻,數喪并舉,廣植松楸。姜垓感事傷懷,血淚交崩,過度的悲傷和忙碌使年輕的姜垓舊病複作,卧床不起。
順治十年(1653)正月,姜垓攜帶妻與子回到蘇州後,嘔血不止,遍求名醫均不效。二月二十四日,姜垓在蘇州含恨離世,年僅40歲。姜垓臨死時,文友雍熙日、王嘉仕、李模、周茂蘭等在側。托付身後事時,姜垓猶以未能報答君親為恨,不肯瞑目。姜垓去世後,好友王嘉仕為其主持喪禮,葬于蘇州的天池山(西山之竺塢)。參加葬禮的江南的文士皆感惋惜,紛紛賦詩悼念,70多位社會名流舉行公議,依照古代私谥法,稱其為“貞文先生”
此時,姜垓的側室傅氏年僅29歲,哀痛欲絕,幾次欲上吊自殺,被人阻止。此後,傅氏攜子依靠伯兄姜堔孀居,數十年艱難貧困,嚼菜根不言其苦,終于撫養兒子成人,世稱為節婦。
數年後,姜垓的門生何天寵來到蘇州,為姜垓寫了《姜考功垓傳》,并收姜垓之子姜寓節為學生,由啟蒙始,教誨多年,并為其做媒助其成家,終成秀才。
著名詩人
姜垓在崇祯十三年(1640)中進士後,即逢亂世,在官場上他不如哥哥姜琛那麼有作為,但是他在文學上卻名氣很大,生前以詩歌、文章稱譽于世,是在江北、江南文壇上很活躍的人物,文采與文名遠勝仲兄姜琛。姜垓一生著述頗豐,有《楓林集》《貧筜集》《佇石山人稿》《崖西詩文稿》等著作,其中《崖西詩文稿》由其弟子何天寵整編印行。光緒年間,其後人四處搜羅遺稿,整理合編為《浏覽堂殘稿》六卷,于宣統二年(1910)由萊陽通興石印館印行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