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阿波羅11号登月,人類首次在月球行走和實地研究。
1986年,“挑戰者”航天飛機爆炸,升空37秒爆炸,7名航天飛行員遇難。這次人類宇航史上的悲劇沒有停止人類對天空和生命起源的探索。
1993年,以美國和俄羅斯為代表的共16個國家參與研制國際空間站。
2009年,人類啟動探索火星計劃,想把人送上火星,尋求另外一個星球的幸福。
2016年,中國載人航天天宮二号發射成功。
每一次成功的背後,是科技的進步,更重要的是科技背後大量資料以及對計算能力的依賴。10月13日召開的2016杭州·雲栖大會上,中科院國家天文台與阿裡雲宣布結為戰略合作夥伴,共同開展跨領域的前沿科學研究和應用合作。我們希望将阿裡雲的海量存儲、計算能力、人工智能跟天文技術合在一起,解決人類有可能20年、30年,甚至50年以後的問題,探索人類跟宇宙的關系。
某種程度上,這不僅是一次合作,更是共享經濟。當國家天文台的中國望遠鏡,阿裡雲所代表的中國計算能力,我們對網際網路的信仰,這三者結合起來,中國能力、中國科技能力變成全世界的能力,變成全世界本身的科技能力,共同去造福人類。同時,阿裡雲還将跟國家天文台一起将天文資料通過網際網路,分享給全世界的天文愛好者。我們希望未來全世界的中國小生都能夠通過網際網路去使用fast,近距離地去感受宇宙,近距離地去“觸摸”到銀河系。

本文轉載自 阿裡雲微信公衆号 alibaba-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