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語音輸入是人工打字的4倍,全流程無紙化庭審在滬實作

每分鐘語音輸入600字,是人工打字輸入的4倍。這樣的速度正發生在上海法院的庭審中。

4月19日上午,上海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以下簡稱“上海二中院”)c201法庭内,正在公開開庭審理一起勞動争議案件,記者全程觀摩了這場庭審,見證了新型辦案模式的新奇之處。

與傳統庭審不同,這次的庭審中不再看見審判台上堆起厚厚的卷宗,也不再見到書記員在鍵盤上忙碌地敲打。原來,從音字轉換實時記錄庭審發言,到當庭電子卷宗查閱、證據質證,再到庭後筆錄電子簽名,上海二中院已經實作了全流程無紙化的“智慧庭審”。

發言實時高效轉寫

上午9點半,随着審判長敲響法槌,庭審正式開始。

“上訴人,你的代理權限是什麼?”審判長話音剛落,法庭所配備的音字轉換系統已經實時地将法官的發言轉換成了文字。随着庭審進行,音字轉換系統始終忠實、流暢地将各方的發言記錄在案,書記員僅對個别錯别字以及無意義的重複語氣詞進行了删改。

上海二中院審管辦主任徐征峰介紹,目前,該院32個法庭全部安裝了音字轉換裝置,識别準确率已經達到95%以上。此外,上海二中院還完成了22個高清法庭改造,高清庭審錄像與電子筆錄共同實作庭審過程的高保真記錄。

庭審中,審判長點選螢幕上相應的按鈕,可以調閱案件卷宗,甚至查詢關聯案件、法律文書、法律條文等各類材料。

“上訴人,請陳述你的上訴請求。”随着審判長發問,系統通過語音調取功能,調取出了民事上訴狀。審判長點選“推送”按鈕,這份材料便即時顯示在當事人面前的電腦上,極大節省了庭審中翻閱查找和傳遞材料的時間。

這些功能的實作,基于上海二中院全面推行的全流程無紙化辦案模式。這一新模式涵蓋立案階段電子卷宗随案生成、庭前的電子閱卷、開庭時的無紙化庭審以及庭後起草法律文書時在電腦界面的“左看右寫”功能等等。

這意味着,從對當事人遞交到法院的第一份材料進行掃描開始,到最終形成判決文書,法院的所有辦案過程都将形成電子化資料。

上海二中院已經開始在合議庭評議、專業法官評議等會議讨論中引入音字轉換系統,全程記錄評議和發言内容,輔以電子簽名,使各類筆錄可随時生成形成電子卷宗材料,杜絕“合而不議”,進而真正實作辦案過程的“全程留痕”,促進案件辦理的公平公正高效。

徐征峰介紹,由于電子筆錄基于音字轉換技術生成,各方當事人的庭審陳述意見均能真實客觀得到反映,這一功能設定已大大避免了當事人對筆錄内容産生異議。根據規定,庭後書記員僅允許當事人修改錯别字,不允許修改語義。最終,筆錄将以pdf形式儲存并一鍵上傳至審判管理系統,進而確定真實性。

22名書記員保障全院庭審

體驗中記者注意到,從庭前準備,到庭審記錄,再到庭後簽名,這些工作全都由書記員一人負責。

原來去年10月,上海二中院成立書記員管理辦公室,建立起了一支22人的駐庭書記員隊伍。書記員由原來隸屬各業務庭的傳統“跟人”模式,轉變為由書記員管理辦公室指派保障開庭的“駐庭”模式。

改革後,書記員日均保障庭審數從40餘件提升至60餘件,開庭高峰時,可保障每天80件左右的庭審,接近二中院法庭單日排期的理論峰值,巅峰時曾一天保障庭審107件,極大地提高了開庭頻率和效果。

“以前,庭審記錄需要靠書記員歸納,這種方式決定了書記員必須依附于業務庭,熟悉掌握一種類型的案件特點,是以開庭數量受到限制。”書記員管理辦公室副主任段婷介紹,如今技術創新颠覆了傳統的庭審記錄方式,讓書記員可以勝任更多類型的案件記錄,發揮更多元化作用,使法官在開庭時可以更專注于庭審工作。

同時,通過集約化管理,上海二中院對書記員的基本崗位職責和操作流程做了詳細規定,進一步解決了人員分類管理中書記員和法官助理間的職責不明等問題,確定法官助理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協助法官辦案中。

通過書記員的集約化管理,上海二中院用更少的書記員保障了全院的庭審記錄,釋放出一部分具有法律專業背景、熟悉審判工作的書記員力量從事法官助理的工作,進而實作了主要業務庭法官與法官助理1:1配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