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國第一外交夫人張茜:18歲嫁給陳毅,1961年為新中國赢得主動權

“春光照眼意如癡,愧我江南統銳師。豪情廿載今何在?輸與紅芳不自知。”

這是十大元帥之一、新中國外交部長陳毅元帥寫給他夫人張茜的情詩。

有位女處長在采訪中談及新中國成立不久後的中國外交活動,高度贊許了宋慶齡副主席和陳毅外長夫人張茜。

這個讓陳毅元帥如此深情、讓從業人員贊不絕口的張茜,是什麼人?

中國第一外交夫人張茜:18歲嫁給陳毅,1961年為新中國赢得主動權

圖|陳毅(左)與張茜(右)

張茜,原名張掌珠,一方面由于家境貧困,另一方面,張茜的父親深受時代禁锢下的重男輕女觀念和女子無才便是德思想的腐蝕,不願意特意出錢供女兒上學。

萬幸的是,張茜的母親思想較為開明,明白女人在這個時代中的困束,就偷偷用自己攢的錢替張茜交了學費。懂事争氣的張茜也很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她勤奮讀書,成績總是名列前茅。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件爆發,全面抗戰打響,日軍的暴行、抗日戰士們的骁勇善戰的點點滴滴都傳到了張茜耳朵裡。

國土淪陷、民不聊生,這些事敲打着張茜的心,她的心裡從此對人生和光明有了新的憧憬。

雖然身處校園,但她并沒有循規蹈矩地坐在課堂上,而是積極投身于她心裡那一團光明的火——為國為民!

中國第一外交夫人張茜:18歲嫁給陳毅,1961年為新中國赢得主動權

圖|盧溝橋事變

在書桌與校園方圓之地外,她看見了更廣闊的道路。

張茜開始頻繁參加當地舉辦的抗日宣傳遊行。街頭演講、宣傳演出、派發傳單,無論大小,每一次活動地點幾乎都有她的身影。當然,張茜的這些行為讓母親不禁為女兒的安全擔心,古闆的父親覺得女孩子抛頭露面有失體統,但家人的勸說也阻擋不了她奔赴光明的腳步。

于是張茜的父母将她關在家中,更有計劃讓她結婚生子,這個行為當然遭到張茜極力反抗。

接受過教育的她有自己獨立的思想,又怎麼會願意去接受包辦婚姻呢?她不認命,但又不想和父母争吵不休,就假意同意,讓父母放松警惕,在婚禮前便趁人不注意的時候離開家鄉,千裡迢迢奔赴皖南,投奔了她日夜思慕的抗日隊伍。

張茜長相秀美,文化素養高,在學校也積攢了豐富的演出經驗,是以被分到了新四軍戰地服務團。當時的新四軍錢糧稀少、物資緊缺,部隊生活十分艱苦,但團長很珍惜張茜這種人才,是以特地請了最好的老師,去教授她表演的知識。

中國第一外交夫人張茜:18歲嫁給陳毅,1961年為新中國赢得主動權

圖|新四軍的戰士們

在皖南部隊中,張茜不畏辛苦,在工作中不斷提高自己的能力,不久後就成長為了一個能夠獨當一面的部隊演出骨幹。

老百姓們非常喜歡戰地服務團的演出,為了豐富劇本,他們常常向張茜講述陳毅等人英勇無畏的抗戰故事,那時候張茜還不知道,自己以後會與陳毅有一段姻緣。她隻是崇拜這位傳說中的将軍,也把這些故事暗暗記在心裡。

因為陳毅的故事讓她相信,自己選擇的道路是正确的。

張茜呆在這個充滿藝術和家國情懷的雲嶺駐地,聚精會神地研究自己所要飾演的角色,同時也憧憬着自己的演藝生涯會像中國的未來一樣璀璨光明。慢慢地,張茜聲名鵲起,上到司令員,下到普通士兵,軍中幾乎無人不知皖南的抗日宣傳線上,有一個表演精湛、名叫張茜的姑娘。

軍中有不少小夥子愛慕她,也有不少人提議為她做媒。但張茜既是個有着高度國家使命感的女性,也是一個對自己的人生有追求的女性,是以在和誰度過一生的問題上,她沒有聽從父母包辦,更不會輕易傳遞自己的感情給别人。

但人生如船,總有浪頭可以打亂你的航向。

抗戰初期,時任新四軍第一支隊司令員的陳毅來到雲嶺支部開會,他聽說附近大戲台将要演出抗戰宣傳劇《一年間》,一直對文化曲藝很感興趣的陳毅當即決定前去觀賞。

中國第一外交夫人張茜:18歲嫁給陳毅,1961年為新中國赢得主動權

圖|陳毅

陳家祠舞台上穿着一身紅衣的新娘子,從一出場就奪走了陳毅的全部目光,他看得如癡如醉,而那個新娘子的扮演者,就是年僅17歲的張茜。在演出結束後,陳毅轉彎抹角地打聽張茜的情況。

陳毅的這些舉動落在了老朋友朱克靖的眼裡,要知道,陳毅從參加革命後,雖然有過兩段婚姻,但都沒有美滿的結果,是以他至今還是個“光杆司令”,幾個老戰友早就想給他介紹對象。

當時朱克靖是戰地服務團的團長,他知道陳毅對張茜很有好感,就找到張茜,詢問她的想法,但沒想到張茜低着頭不吭聲,好像對這樁婚事不是很贊同的樣子,朱克靖隻好作罷。

其實張茜不是不答應,而是不敢答應。她早就聽過陳毅的大名,知道那是個才華橫溢、智勇雙全的大人物,自己隻不過是一個服務團的團員,怎麼能去高攀一個首長呢?

中國第一外交夫人張茜:18歲嫁給陳毅,1961年為新中國赢得主動權

圖|張茜

張茜面對朱克靖還能夠提出拒絕,但當她偶然之下看到陳毅寫給自己的情詩時,心防就松動了。當時,演出隊裡要借一身八路軍首長的衣服,領隊同志指名讓張茜去向陳毅司令員借,陳毅在聽過前因後果後也非常爽快地脫下了自己身上的外衣交給張茜。

但張茜前腳剛走,陳毅就想起了一件不得了的事:有一件重要的“東西”被他放在了衣服口袋裡。那是一首他随手寫下的情詩《贊春蘭》,張茜在第一次和陳毅說話時就提到過,自己的小名叫做春蘭。

果然,演出結束後,張茜在整理服裝的途中發現了那首詩,這一刻,領悟到陳毅誠摯感情的張茜感到了惶恐。

她詢問上司,上司思考了很久後嚴肅地說:“

張茜同志,選擇戀愛對象這件事确實是要你自己決定的,任何人都不能勉強你。從組織的角度,當然更願意陳毅這樣忠誠的革命同志能找到夫妻,但并不是一定要你服從,也不是不允許你選擇!

“在人們面前,我感到惶惑,惶惑得不知如何是好。摘自張茜來信。”這是一張相片裡的内容,正面是張茜,背後是陳毅寫下的句子,在看到相片的那一刻,張茜就下定決心了。

中國第一外交夫人張茜:18歲嫁給陳毅,1961年為新中國赢得主動權

圖|張茜(左)與陳毅(右)

不久陳毅又到駐地來了,兩個人的第一次約會,他們相談甚歡,談了近8個小時,陳毅把自己曾經的兩段婚姻和個人過往全部如實說了出來,張茜被陳毅這種誠懇磊落的氣度所打動。那天深夜,二人在田埂上散完步後,陳毅送張茜回了她的服務團住所。

沒過幾天,一篇名為《月夜》的散文便從陳毅那裡送到了張茜的手裡,散文用詞優美,不僅讓張茜感受到陳毅對于二人相處的珍視,也讓她不禁回憶起那夜的月色和二人漫步的身影,她知道自己是在思念了。

張茜給陳毅的回信也很詩意:“

我愛這戰鬥的春天,我愛這春天的戰鬥。

這個年代戰火紛飛、硝煙彌漫,愛一個人實屬難得,一起攜手更加不容易,但一首首情詩,早已經讓這個還年輕的少女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甜蜜和心動,她明白,自己除了從前對故事中的陳毅懷有的崇敬、仰慕,現在還有了對現實中的陳毅的傾心愛慕,翻湧激蕩的感情一發不可收拾。

中國第一外交夫人張茜:18歲嫁給陳毅,1961年為新中國赢得主動權

1939年秋季,張茜接受組織的委派,前往一支隊政治部工作。張茜心裡雖然不舍,但是卻越發堅定,她将要前往新的戰場。

張茜鬥志昂揚地走向了敵後抗日的前線,也走向陳毅。1940年春節前夕,18歲的張茜嫁給了陳毅,他們牽手立誓要互相扶持、寬容了解,此後,他們共度了榮譽艱難的歲月,直至生命的盡頭。

就在這一年的3月,迫于嚴峻的形勢,陳毅必須離開愛妻,率領新四軍橫渡長江一路北上。1941年皖南事變後,陳毅被任命為新四軍的代理軍長。

革命者都是将工作任務放在第一位的,張茜從沒有抱怨過夫妻之間長期分居兩地,她與陳毅靠書信聯系,以此緩解思念之情。

中國第一外交夫人張茜:18歲嫁給陳毅,1961年為新中國赢得主動權

圖|皖南事變烈士陵園

在陳毅于前線作戰的這段時間裡,張茜也沒有停止對自己的提升和進修,她接連擔任抗日軍政大學華中分校宣傳幹事、新四軍衛生部政治指導員等職務,為革命工作作出巨大貢獻。除此之外,她還抽時間自學了英語和俄語。

1942年與1943年,張茜先後為陳毅生下了兩個兒子

陳昊蘇

陳丹淮

,此時國内局勢風起雲湧,環境變幻莫測,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她依舊很好地平衡了家庭與工作,不僅完成了自己的本職工作,還将兩個孩子撫育成人。

1949年,開國大典上毛主席的講話,預示着新中國的朝陽終于照亮了這片原本暗沉的大地。眼看中國局勢基本穩定下來,陳毅和張茜這對聚少離多的伴侶才總算團聚了。陳毅在此時被任命為上海市市長,張茜工作上的擔子輕了很多,但她閑不下來,于是在空閑的時間裡,她去繼續完成自己的壯志,那就是進修俄語,從事她喜愛的文學翻譯出版工作。

中國第一外交夫人張茜:18歲嫁給陳毅,1961年為新中國赢得主動權

圖|開國大典

通過北京太平湖俄文專修學校的學習後,張茜回到上海文藝出版社,接連翻譯出版了兩本前蘇聯的文學作品。她本打算再接再厲繼續翻譯出書,

這個計劃卻因為丈夫的工作不得不暫時擱置了

新中國在成立之初,一直是由周恩來總理擔任外交部長,但随着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外交任務交給周總理一個人,工作量就有點過于繁重,周總理實在分身乏術,是以這個任務就落到了陳毅的頭上。

1954年9月,在全國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上,陳毅被推選任為國務院副總理之後,他的工作内容也逐漸移向外交方向。早年有留洋經曆、接管上海後也表現得十分出色的陳毅又一次頂住了壓力,在新的崗位上發揮了重要作用。

中國第一外交夫人張茜:18歲嫁給陳毅,1961年為新中國赢得主動權

圖|周恩來

1955年,舉世矚目的萬隆會議在印度尼西亞萬隆召開了,周恩來總理“求同存異”方針的提出讓世界看到了中國态度,使得新中國的國際影響力愈來愈大。也就是在這場會議上,陳毅陪同周恩來一同出席,成為了衆所周知的外交助手。

但是一道新的難題擺在了陳毅的面前:

眼下新中國的外交活動逐漸增多,那些東南亞國家的國家上司人在訪華時十有八九都會帶上自己的夫人一同前來,但中國卻沒有一位固定的夫人接待這些上司人的親眷。

待客之道,不能馬虎,為了填補夫人外交的缺口,陳毅回家和自己的妻子商量,希望妻子張茜可以和諸位進階官員夫人一起,負責接待來華外國上司人及其團體。

但是張茜心中始終放不下對于文學翻譯和創作事業的熱愛,希望自己擁有獨立的工作空間,想要将全部身心投入到自己熱愛的事業中去,是以最初是不願意答應陳毅去做外交工作的。

陳毅不肯放棄,動員了張茜多次,可惜每一回都碰了一鼻子灰,他拿自己的妻子沒有辦法,就向周總理訴說了自己的難處,希望處理事務方法總是精準有效的周總理可以幫到他。周總理聽完整個過程後笑了起來,接着一口答應下來,回家後,他和夫人鄧穎超說了這件事,讓她去給張茜做說服。

中國第一外交夫人張茜:18歲嫁給陳毅,1961年為新中國赢得主動權

圖|鄧穎超

張茜無法割舍的隻是自己的事業,但面對個人與國家的選擇,她其實是足夠理智的,鄧穎超過去和她聊了幾句後,張茜果然被說動,同意放棄自己的興趣,專心搞好外交工作。

做出決定後,張茜回到家中就整理起了辦公桌、床頭櫃上用于翻譯文學工作的詞典和單詞本,然後把它們統統封存進了箱子裡。陳毅在一邊看着,知道她總算改變主意了,笑着說:“果然還是鄧大姐有辦法,她一出面,你就同意了。”

張茜埋怨地看了他一眼,說:“我可是為你第三次轉工作了。”這話不假,當初兩人結婚的時候,張茜就放棄了自己的演員夢,而現在,她再次做出犧牲,放棄了自己才剛剛起步的翻譯事業。

陳毅當然知道妻子的辛苦,他拍了拍張茜的手,認真地說:“

我知道你不容易,但你想想我,不也是在軍隊呆了這麼多年,然後轉來轉去,現在開始做外交的工作嗎?一切都是為了革命和國家,咱們倆一起好好幹吧!

工作重心發生轉移的張茜并沒有就此失去光彩,她在外交這個領域找到了自己的價值,後來甚至被人戲稱為“中國第一外交夫人”。不過這個稱呼雖然是玩笑,但真要追究起來也不算名不副實。

1956年,張茜遵照上級安排,同中國婦女代表團一起通路了巴基斯坦。代表團裡都是當時婦女界名氣極盛的人物,但看過去年紀輕、資曆淺的張茜卻絲毫未被淹沒。代表團臨行前,時任全國婦聯副主席的鄧穎超專門叮囑代表團裡的其他婦女同志盡可能地支援張茜的工作。

中國第一外交夫人張茜:18歲嫁給陳毅,1961年為新中國赢得主動權

很明顯,在鄧穎超的心中,她已經有了讓張茜在外交上大展身手的想法。雖然張茜這次通路巴基斯坦是她第一次出訪外國,但鄧穎超相信她的能力一定可以順利完成這次任務。

最後的結果告訴鄧穎超,張茜沒有辜負她的期望。

早在答應搞外交工作後,張茜就一直努力地提升自己的外交能力,她無論做什麼事情都是精益求精的,哪怕面對早就自學過的英語和俄語,她依舊花費了大量時間深入學習,使自己的英語水準更上一層樓。另外,她還非常注重對中國傳統文學典籍的研究,這些知識能夠幫助她在外交場合中顯示出中國特色和文化底蘊。

陳毅新任中國外交部長的那年,剛好高棉與新中國也正式建立外交關系,當高棉的首相西哈努克親王第一次訪華時,就忍不住為新中國發展至今取得的矚目成就而折服。後來,他多次邀請張茜,去高棉參加他們隆重盛大的送水節。

中國第一外交夫人張茜:18歲嫁給陳毅,1961年為新中國赢得主動權

盛情難卻,向上級申請後,張茜帶着婦女代表團奔赴高棉進行通路。

代表團這次通路曆時八天,得到了高棉人民的熱情歡迎。張茜等人連續接見了各個王室成員和政府首腦,一起探讨中柬外交相關事宜,除此之外,她還與大臣夫人、部長夫人等高棉的社會婦女代表們進行親切交談,緻以親切問候。

中國婦女代表團在張茜的帶領下,向高棉乃至世界展現了中國女性的氣質和形象,讓國際社會意識到了如今的中國已經足夠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站穩腳跟。

自張茜開始外交事業以來,伴随着新中國的發展曆程,她出國通路的次數多達21次,哪怕是在與美國政客的外交交鋒中,她也不落下風。

1961年,為了向世界各國宣傳新中國的外交主張,張茜跟随着丈夫陳毅常常出現在各種重大酒會上。就在這一年的5月,二人去日内瓦參加會議時,發生了一件非比尋常的外交事件。

那是在一個酒會上,張茜正在跟各國代表夫人親切交談,她突然感覺到了有人朝她走來,于是側頭看過去,發現那個人竟然是美國代表團哈裡曼夫人。但在那個時期,國内是有紀律的,規定外交從業人員在任何場合、尤其是大型外交場合,不要主動與美方重要人員進行接觸交談。

哈裡曼夫人繞過所有人特地前來,不可能隻是單純寒暄,這就到了考驗張茜外交智慧的時候了。面對美國人如此明顯的外交示好,張茜表面上不動聲色,心裡其實陷入了糾結,

因為如果與美國代表産生接觸,違反了紀律,但如果直接不理睬,又顯得中國外交無氣度。

就在哈裡曼夫人快要走到面前的時候,張茜心裡有了個主意,精通英語的她裝作聽不懂外語的樣子,找準哈裡曼夫人向周圍尋求翻譯的間隙,快速轉移了她們談論的話題,跟另外一群代表夫人聊起天來。

哈裡曼夫人好不容易帶着翻譯前來,卻沒有辦法直接插入幾人的交流,隻能另尋機會。

沒過多久,哈裡曼大使及其夫人努力擠到了陳毅身邊,主動與他攀談,并伸出了自己的手,陳毅也微微一笑,大大方方地回握。中外無數媒體記者記錄下了這經典一幕,不日“

美國政治家主動與中國政治家握手

”的新聞便被世界各地知曉。

而這件事足以展現張茜的聰慧和沉穩,她的随機應變為中國在中美的交往中赢得了主動權。而她大方優雅的氣度和舉止、流利的外語,在各個外交場合中,都讓外賓印象深刻,也讓新中國的國際形象得到了進一步鞏固。

1972年,一代名将陳毅元帥因病不治身亡,永遠地閉上了雙眼。悼念會上,張茜雖然沉浸在失去丈夫的悲痛中,卻強撐着迎接了突然前來的毛澤東主席。

中國第一外交夫人張茜:18歲嫁給陳毅,1961年為新中國赢得主動權

毛主席當時的身體也不是很好,所有人都以為他不會過來,但他還是強撐着參加了這個追悼會。最後,毛主席對張茜說:“

陳毅是個好同志。

這句評價,給了陳毅一生一個好的定論。看着慈祥的主席,張茜終于無法抑制自己的淚水,她哽咽着說:“陳毅有時候不懂事,他惹得主席您生氣了……”

就在陳毅元帥去世的同年,張茜也被确診胃癌,在知道生命即将邁向死亡的盡頭時,她做出了一個決定。

即使了解自己身患絕症,需要好好休息,她還是選擇日以繼夜地整理丈夫生前留下來的詩稿。在夫妻二人相濡以沫的歲月裡,陳毅留下了許多動人的詩篇,記錄着這位将軍金戈鐵馬也不乏柔情百轉的一生。

詩稿中有不少陳毅寫給她的情詩。

終于,在病情惡化到她無法動彈前,張茜将自己嘔心瀝血整理的《陳毅詩詞選集》交給了病床邊孩子們。1974年3月20日,她的生命走到了盡頭。

那個曾經在舞台上活躍歡笑的姑娘,那個作為新中國外交部長陳毅夫人的女子,她為戲劇貢獻了自己的青春,為新中國的外交放棄了個人理想,她作為外交婦女團的代表人物打開了新中國“夫人外交”的局面,為中國的外交事業作出了不菲的貢獻。

張茜女士和陳毅元帥一同經曆了戰火烽煙,一同經曆了共和國的誕生,他們盡心竭力地為革命事業而奮鬥,就算到達了生命的盡頭,兩人以心血澆灌的愛情之花與革命之花也依舊怒放,永不凋零。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