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中南海西門口迎來一位身穿解放軍軍裝的幹部。
這人一來就說要見毛主席,但他既沒有提前預約,也沒有聯系過毛主席,警衛員不敢放他進去。來人一聽,立刻不滿地瞪大了眼睛,還對着警衛員大吼着:“見毛主席還要聯系?我可是李德才!”

中南海
警衛員還很年輕,沒聽說過這個名字,依然不肯放行。這個自稱叫李德才的幹部見狀,蠻不講理地與他們糾纏,還嚷嚷着:“你給毛主席通知一聲,就說是‘土佬’來見他了。”
說罷,他還想硬闖。警衛員拼命攔下了他,差點就要按下報警器。
那麼,這個膽大包天,居然敢硬闖中南海的李德才究竟是誰?
他為何敢如此嚣張?
後來毛主席又是如何處置他的呢?
李德才雖然這麼嚣張,但他并不是解放軍部隊裡的大官,“五五授銜時”李德才被授予的是解放軍大校一銜,年輕的警衛員不知道他的名字和身份很正常。不過雖然沒什麼知名度,但李德才在首長們那邊的面子可是很大的。先不說毛主席,那些開國将軍們都知道李德才這個人,隻要聽說李德才來了,不管正在忙什麼,他們都會立刻放下手頭的工作,親自去迎接。
李德才
硬闖中南海這樣戒備森嚴的地方的确膽大包天,不是正常人敢做出來的事,但是對于李德才來說,卻并非第一次了。早在1945年,解放戰争還未正式拉開序幕前,李德才就曾硬闖過林老總的住處。
當時林老總暫時居住在河北鄉下的一處不起眼村子裡,接下來他将趕赴東北,為之後可能爆發的内戰做未雨綢缪的準備。由于當時東北盤踞着為數衆多的國軍勢力,落在林老總身上的壓力非常巨大,要做的工作有很多,林老總忙得焦頭爛額。而恰好李德才就在這附近駐紮,他曾經是林老總的部下,聽說了林老總暫住在這裡,就特意跑來拜訪。
林老總
他是一個人來的,到了林老總居住的院子門口,明明看到了在站崗的警衛員,卻沒有通報便徑自往裡走。警衛員連忙把他攔住,嚴肅地詢問他是誰,來這裡有什麼目的。李德才與首長們之間随意習慣了,被攔住後直言道:“我是來見林總的。”
但是此人事出無名,又是孤身一人,警衛員出于對首長的安全考慮,哪敢輕易放他過去。李德才見他們不肯放行,很快失去了耐心,扯着嗓子大喊起來:“你去告訴林總,就說‘土佬’來了,他一定會見我的!”
他這大嗓門的喊聲讓房間裡的林老總聽到了,就叫人來問問門口這是怎麼了。警衛員如實向林老總報告了李德才的嚣張行徑。誰知,聽了警衛員報告的林老總沒有生氣,反而笑着叫着警衛員去把李德才請進來。不過話還沒說,林老總自己已經站起來,笑着向門外迎了出去,見到李德才便哈哈大笑着說:“果然是你這個‘土佬’!”
幾個年輕警衛員不由地對李德才好奇起來,這人究竟有多大能耐,能得到林老總這般禮遇呢?
李德才能獲得這樣的禮遇,全是靠他在戰場上拼搏出來的。李德才曾經參加過許多著名的戰役,而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強渡大渡河。不過17位強渡大渡河的勇士名單中并沒有李德才的名字,不過他的确參與了其中,而在此戰役中的貢獻一樣很大,因為他就是為這17位勇士渡河打掩護的機槍手。
強渡大渡河
李德才是江西萍鄉人,1904年出生在一個貧窮的農民家庭,因為住在山溝溝裡,李德才一家見識比較短。到李德才26歲的時候,他平凡的人生才終于迎來了一絲轉機。
這一年是1930年,彭老總帶着紅3方面軍從李德才家鄉路過。李德才聽老人講過許多軍隊,但是那些軍隊的事迹讓李德才聽後隻想敬而遠之,而當他看到這支名叫紅軍的部隊後,立刻被這些戰士們威風凜凜的精神頭吸引了。他發現這支部隊跟老人們說過的任何一支軍隊都不同,軍紀嚴明,很有禮貌,能切切實實跟當地百姓走到一塊兒。
彭老總
李德才心動了,也想成為其中一員,他的父母很支援兒子的想法,沒多久李德才便正式參加了紅軍隊伍,随部隊離開了家鄉。他因為家裡窮,沒讀過書,一直待在鄉下也沒見過世面,在剛入伍後鬧出了不少笑話。
紅軍
當時紅3方面軍要去長沙縣城,李德才從來沒有來過這麼發達的地方,一路上的繁華風景讓他看得目不轉睛。在鄉下,天一黑,各家各戶就在家歇息了,哪有人在黑燈瞎火的夜裡到處亂跑。但是城裡不一樣,城裡通了電,白天通過燈泡在夜裡得到了延續,夜晚跟白天一樣明亮。
李德才第一次看到燈泡,以為這東西跟煤油燈一樣,裡面的光亮是點着火,于是拿了根煙轉着燈泡就想蹭個火,結果轉了兩三圈,煙沒點着,眼睛先被閃花了,讓他情不自禁直眨眼。圍觀了這一幕的戰友們哈哈大笑。
1930年,紅3方面軍在長沙
後來有一次,李德才所在的部隊取得了一次大勝,繳獲了不少敵軍物資。首長們下令将物資分發給戰士們,李德才便領到一條在他看來十分奇怪的褲子。他不知道這樣的褲子是仿德式的軍褲,不僅兩側各有一個口袋,前面還有跟西裝褲一樣的開口。李德才把褲子翻來覆去看了一遍,看着這個開口思考了許久,突然靈機一動,把開口朝後穿上了褲子。
他穿着褲子出門給戰友們展示,結果大家看到他後全都笑得前仰後合,告訴李德才他把褲子穿反了。李德才一臉茫然地摸了摸穿在後面的開口,疑惑地問大家:“這東西不是為了讓穿的人蹲茅房友善嗎?”
紅軍戰士
沒想到大家聽了他的解釋後,反而笑得更加大聲了,甚至有人笑出了眼淚。李德才在大家的提醒下,這才知道這種沒見過的褲子究竟該怎麼穿。他及時調整過來了,但他理直氣壯穿反褲子的事迹卻傳遍了全軍,那些首長們都聽了去,到後來毛主席也知道了。毛主席被逗得哈哈大笑,打趣地跟身邊人說:“這個李德才真是個‘土佬’!”
李德才自此以後就得到了一個外号叫“土佬”,下到剛入伍的新兵蛋子,上到首長們,都知道這個外号。大家也不再稱呼他的名字李德才了,而是直接喊他“土佬”。而李德才也絲毫不惱怒。他本來性格就大大咧咧,非常豁達,不管是誰跟他開玩笑,李德才都不會生氣,更别提這個外号還是他尊敬的毛委員給他起的,他很驕傲。戰友們都很喜歡李德才這樣的性格,也願意與他交朋友,把自己的性命托付給他。
李德才在部隊中擔任的職務是機槍連的一個排長,從第一次接觸機槍開始,李德才就展現出了極高的天賦。他生得身材魁梧,渾身都是勁兒,沉重的機槍對他來說是小意思。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後,李德才很快就掌握了重機槍的使用方法。後來他所在部隊的主射擊手不幸犧牲,李德才便接替了他的工作,成為了機槍射手,積累了豐富的戰鬥經驗,被大家公認為部隊中最厲害的機槍手。
紅軍長征開始後,在1935年的5月份,李德才所在的紅1方面軍來到大渡河畔。當時國軍部隊在後面窮追不舍,而前面還有他們早就設下的攔截,要是想順利突圍,這次強渡必須成功。在這生死攸關的境遇下,被選拔出來的17位紅軍戰士個個都是英勇無畏,視死如歸的好漢。
強渡大渡河勇士與外國記者的合影
等強渡河的小隊安排好,負責安排渡河的紅1方面軍紅1團團長楊得志突然想起來,想要戰士們成功渡河,還需要安排一個機槍手,用強有力的火力進行掩護。楊得志想都沒想,立刻喊道:“快去把‘土佬’找來!”
在楊得志的安排下,李德才分到兩挺機關槍,等強渡大渡河的戰鬥正式打響後,李德才就在輪換使用着這兩挺機關槍,朝着河對岸的敵人進行掃射,灘頭敵人意識到不妙,想要躲開,才走出幾步就被擊中倒地了。據當時在場的戰友們回憶,河對岸的敵人火力很猛,但是隻要李德才的機槍一開火,對岸都會陷入啞火的狀态,成功地掩護了隊友們發起的沖鋒。
大渡河
當時在後方觀戰的劉伯承等首長,通過望遠鏡旁觀了前面渡河勇士們和李德才精彩的表現,激動地連連稱贊,強渡大渡河的計劃圓滿達成。雖說真正渡河的是17位紅軍戰士,但在有些版本中,也有說法是大渡河十八勇士,可能就是把李德才算入了其中。不過無論是17還是18,參與這場戰鬥的紅軍戰士們個個都是無與倫比的勇士。
後來到了抗日戰争和解放戰争時期,李德才曾在延安一帶作為警衛員,專門負責首長的家屬們的安全,是以很多首長的家屬都認識他。在1958年的一天,李德才有事想請毛主席幫忙,于是跑來中南海,結果因為沒有提前預約和聯系毛主席,被警衛員攔在了門外。
李德才氣得連“打電話告訴主席,‘土佬’來見他了”這樣的話都說出來了,卻始終沒有讓警衛員松口。随後,李德才被警衛員強行帶去了中南海的接待廳,他正生氣呢,突然看到窗外有個年紀不大的孩子跑過去,眼睛頓時一亮,連忙喊着小孩的名字,把他叫到跟前來。
那小孩顯然也是認識李德才的,跑到李德才面前後很高興地跟他問好。李德才忍不住打量他幾眼,感慨這才幾天沒見,竟然長得這麼快。原來這個小孩就是李德才在延安工作時,其中一位首長的兒子。李德才看到他,想出了一個聯系毛主席的好方法,于是借了張紙,在上面寫上“我來北京了,想見主席”,還署名“土佬”,然後鄭重其事地把這封信交給了小孩。
毛主席
李德才回到住處一直等到晚上,毛主席果然派人來請他前去中南海見面。李德才在中南海的菊香書屋見到毛主席,立刻給主席行了一個标準的軍禮。毛主席親切地稱呼他“土佬”,邀請他坐得近一點。在毛主席随和親近的對待下,李德才松了口氣,換上自己以前的說話行事風格,與毛主席聊起天來。
中南海菊香書屋
幾位警衛員這才意識到,李德才跟毛主席真的是熟人。毛主席還将李德才辦過的幾件好笑的事迹講給在場的年輕人聽,說完還故意問李德才今天的褲子有沒有穿反。大家頓時哄笑一堂,李德才也跟着嘿嘿笑得很開心。
李德才這時才将自己的來意告訴了毛主席。原來在戰後李德才在幾位老首長的幫助下,去到保定軍區工作了。他想給軍分區大院修建一個籃球場,資金雖然不缺,但是因為水泥之類的原材料屬于計劃物資,輕易不能挪用。李德才也不想讓地方上的從業人員為難,于是就跑來請毛主席幫幫忙。
毛主席本身就是個喜歡鍛煉的人,李德才想要修建籃球場也是為了友善戰士和當地居民強身健體,是一件百利無一害的好事。毛主席聽後很爽快地答應了,還把具體的事宜交給了周總理。周總理妥善辦好了這件事,李德才謝過兩位首長,這次高高興興地回了保定。在籃球場建好後,周總理安排的水泥還有剩餘,李德才便作主将水泥捐給當地一座正在修建中的學校,希望能幫他們多建一點基礎設施。
李德才一家
可惜僅過了兩年,在1960年,李德才便因為心髒病發,不幸離世,享年56歲。他雖然離開了,但他的貢獻永遠不會磨滅。老英雄勞苦功高,人們永遠都會銘記着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