袋狼是近代體型最大的食肉有袋類動物,因其身上斑紋似虎,又名塔斯馬尼亞虎,曾廣泛分布于新幾内亞熱帶雨林、澳洲草原等地,後因人類活動隻分布于塔斯馬尼亞島。已全部滅絕。

最後一隻名叫本傑明的袋狼在1936年9月7日死于塔斯馬尼亞島上的霍巴特動物園。
袋狼體型瘦長,臉似狐狸,嘴巴可以張成180°,經常潛伏樹上,然後突然跳到獵物背上,一口可以将獵物的顱骨咬碎。
澳洲的土著首次接觸袋狼,可以追溯到至少公元前1000年。但自1770年英國探險家科克到澳洲探險以來,袋狼因為被懷疑襲擊羊群,是以被牧民所痛恨,然而多數事件的元兇其實是澳洲野犬。
歐洲移民們來到澳洲後,把袋狼視為敵人,認為其為“殺羊魔”,并且在政府的獎賞制度鼓勵下進行大肆屠殺,加上狗的引入和人類侵占其栖息地,使其近絕迹。
1936年後不斷傳出有酷似袋狼的動物在新幾内亞襲擊家畜的消息,也有許多目擊者聲稱他們看到袋狼,但卻無法證明袋狼确實仍存于世。
1967年有人在山洞中發現腐爛的動物屍體,經專家證明确為袋狼屍體,但對其是否為新鮮屍體或是多年前留下的幹屍,科學家看法分歧。
近年來,在澳洲維多利亞州的田野裡,有人拍到疑似塔斯馬尼亞虎飛奔的畫面。一些人相信,袋狼依舊存活,但如今科學界普遍認為袋狼已經滅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