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ick or treat!”
“不給糖就搗蛋”
一年一度的萬聖節狂歡再次落下帷幕,盡管今年的萬聖節撞上了雙十一付尾款的日子,不少人調侃自己本色出演“窮鬼”,但節日依舊熱鬧非凡。中國也有鬼節-中元節,但與萬聖節相比,這個中國傳統節日則冷清很多。
同為“鬼節”,為什麼兩者差異這麼大?中元節能像萬聖節一樣,成為全民狂歡嗎?
●同是鬼,怎麼就差這麼多?
中元節和萬聖節産生之初都跟原始宗教信仰和祭祀習俗相關,然而發展到現在,已經難以找出多少共同點了。
農曆的七月十五是中國傳統的“鬼節”,道教稱為中元節,民間世俗稱為七月半、七月十四、祭祖節,佛教則稱為盂蘭盆節。節日的主要功能是祭祀鬼神,是以在這一天人們會通過祭祀活動和相應的儀式,招喚死去的親人享用祭品,并祈求這些鬼魂保佑自己和家人的平安,由此誕生了中元節祭祖、燒紙、掃墓、放河燈等等民俗活動。中元節承載的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善終”和“孝道”的思想,它的整體氛圍是莊重、肅穆的。
與中元節不同,萬聖節的整體氛圍是狂歡、怪誕的。面對死亡這一問題,西方人采取了直面死亡以及重視個人感受的生死觀,對于鬼魂,他們的态度不是恐懼的,而是戲谑的。
這兩者之間不僅是節日内涵的差異,更在于中元節與當代社會的适配問題。中元節所展現的是傳統社會的價值追求,其内涵無法适應變遷後的社會,其承載節日意義的物質外殼與現代人的需求存在一定的錯位。
傳統燒紙祭祖的儀式已被禁止
某位部落客因在中元節發漢服照片,被批為“上墳媛”
而圍繞萬聖節制造的商品可謂五花八門,鬼怪披風、南光燈、面具等節日用品每年都更新疊代,刺激人們的消費欲望。同時,萬聖節的全民狂歡也為遊戲、遊樂場、餐飲等相關産業提供了商機,商家以萬聖節為噱頭創造财富的行為成了節日傳播的最好媒介。
●萬聖節消費持續攀升
美國零售聯合會(national retail federation)資料顯示,2016年,美國萬聖節零售額高達84億美元,人均消費為82.95美元。2017年萬聖節,在整體消費中,消費者在服裝上花費34億美元,占總消費的37.36%,糖果上花費37億美元,裝飾上花費27億美元,賀卡花費4億美元。2020年,人均萬聖節消費達到了92.12億美元的曆史新高。
●商家萬聖節營銷面面觀
瑪氏箭牌
為了讓粉絲在去年的居家隔離期間仍可在家慶祝萬聖節,瑪氏箭牌推出了全新的數字萬聖節體驗 treat town,讓使用者可以通過虛拟的方式将糖果送給他們的朋友和家人。瑪氏通過 tiktok 來提高 treat tow 的知名度和應用安裝量,推廣活動最終實作了超過 1.23 億次的視訊觀看和 70,000 次的應用安裝,同時品牌聯想度增加了 13.4%。
迪士尼
迪士尼不僅放出了十二張熱門動畫電影的反派角色海報,還在上海迪士尼度假區燃放了4天特别版煙花秀。
遊戲圈
遊戲圈是營銷活動的主力軍之一,在萬聖節之前,陰陽師、爐石傳說、動物餐廳等遊戲就開啟了萬聖節專屬任務,其中《哈利波特:魔法覺醒》推出了“萬聖節派對”活動,活動期間禮堂的穹頂漂浮着雕刻的南瓜燈,決鬥俱樂部裡魔法糖果四處散落,幽靈們籌備了神秘的晚會,迷霧中的禁林也悄然發生變化,這一應景的活動緊緊抓住了哈迷們的心。
好利來
10月29号,烘焙品牌好利來放出的限定萬聖節蛋糕沖上熱搜,引得衆貪吃鬼直掉口水。
●中元節:我該怎麼辦?
2017年的《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明确提出實施“中國傳統節日振興工程”。在新時代國家政策機遇面前,中元節想要重新煥發生機活力,應該因勢利導,棄其糟粕、揚其精華,充分發揮文化教育、娛樂休閑、産業經濟等方面的多重功能。
在“鬼”這個主題上,國内已經有涉足者-重慶市豐都縣的豐都鬼城(國家首批AAAA級旅遊區)鬼文化品牌。
據《豐都年鑒》記載,重慶市政府辦公廳印發《支援豐都縣旅遊經濟發展實施方案》,将豐都旅遊上升為市級文旅戰略,鬼城名山被評為“新三峽十大新景觀”。景區建立17個項目累計完成投資3100餘萬元,打造了5D情景劇,舉辦免費乘動車逛廟會、大學生cosplay彩妝逛豐都廟會、鬼城十二景評選等活動。
2017年景區全年累計接待遊客1377.7萬人次,實作旅遊綜合收入63.1億元。2018年,豐都旅遊首次登上央視《城市一對一》,亮相美國紐約時代廣場,拉動消費實作80.2億元。
事實上,中華鬼文化源遠流長,在新時代語境下因勢利導,合理開發,賦予其時代内涵,增添時尚元素,豐富節俗内容,就可能取得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豐收,實作文化資源到文化産業的創造性轉化,實作新時代語境下傳統節俗的創新性發展。
結語:在全球化的今天,傳統文化的複興是不能忽視的問題。我們要看到中元節與萬聖節兩者之間的差異現狀,借鑒其自由、平等的節日特性,賦予中元節适應現代社會的節日内涵和時尚元素,讓其重煥光彩。
參考資料:知網,360搜尋
作者:胡钰敏
美編:馬海燕
推廣:唐恒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