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報訊(駐福州記者 林芹/文 通訊員 李文琦/圖 )為讓國學經典走進校園,讓學生們與聖賢同行,在耳濡目染中加深對孔子的認識,3日,博學少年讀書會的吳文隽老師,為溫泉國小六年(1)班的學生們,帶來一堂生動風趣的《走近聖賢經典》社團課。

“同學們,你們知道這是什麼地方嗎?”上課伊始,吳文隽老師先賣了個“關子”,讓同學們猜謎。這一招果然“吸睛”,“三坊七巷、故宮、孔廟......”同學們紛紛猜測,興緻勃發,課堂氣氛瞬間活躍起來。
原來,這座氣勢恢宏的建築物是孔廟,孔子死後第二年(公元前478年),由魯哀公在孔子生前的故宅基礎上改建而成。後經曆代王朝不斷擴建和整修,規模越來越大,特别是明清兩代,仿北京故宮樣式擴建,占地600多畝。“這兩個字念什麼?”看到繁體字“魯壁”兩個字,許多同學的第一個反映是“雪碧”,全班一陣哄堂大笑。什麼情況,那個年代就有雪碧的宣傳廣告?在笑聲中,同學們輕松愉快地記住了何為“魯壁”:秦始皇焚書時,孔子九世孫孔鲋将《論語》、《尚書》、《禮記》、《春秋》、《孝經》等經典,藏于孔子故宅牆壁中。
短短兩節課,吳文隽老師以生動風趣的講解,為同學介紹了《論語》其書、古人如何讀論語以及擴充閱讀,加深對《論語》的了解。跟随着他的講解,同學們仿佛回溯到那個為人生使命和追求,君子輩出的春秋時代。
《論語》,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集中展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它與《大學》、《中庸》、《孟子》并稱“四書”;與《詩》、《書》、《禮》、《易》、《春秋》,并稱“四書五經”。“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我請一位小朋友來翻譯一下這句話的意思”。吳文隽老師提問。黃維嘉同學回答:“孔子說:學到的東西按時去溫習和練習,不也很高興嗎?有朋友從很遠的地方來,不也很快樂嗎?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卻不生氣,不也是一位有修養的君子嗎?”“這是一種常見的翻譯,但是同學們,你們是否發現這樣翻譯,三句話之間好像沒有什麼關聯?是孔子的話有問題,還是翻譯有問題?”吳文隽老師由淺入深,從這一提問引出古人如何讀論語,激發了同學們了解《論語》的興趣。
此一章書,是孔子教人勤學之意。“學而時習之”第一個“學”指的是學習。那麼,學習的内容是什麼呢?朱熹在解釋“學而時習之”的“學”字時說:“學者,覺也。”也就是要去覺悟天地自然的真理,提升自己的生命境界。許多人認為,學習了很多技能、記住了許多知識,就是有學問。但在孔子看來,“君子多乎哉?不多也”——真正的學問是“一以貫之”的,是為了成就自己,乃至更多人的人生,而不斷努力的過程。它不要求每個人都有淵博的知識,也不需要炫耀各種技能,卻能指引我們正直為人,正确行事。南宋理學大師朱熹更點明個中意味,指出此節所述是人的“入道之門,積德之基”。孔子認為,“學習天地自然的法則,并常常在生活實踐所學,實在是讓人喜悅的事。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從遠方來一起學習,更是令人倍感快樂。即使别人不知道自己,自己也能自得其樂,這樣的人算得上是君子了吧。”
課後,同學們仍意猶未盡,圍着吳文隽老師探讨孔子。“以前,我不喜歡讀《孔子》,因為它太枯燥乏味了。通過今天的社團課,我們走近聖賢,加深對孔子的了解,更加激發了我對傳統文化的興趣!這周末,我一定找本《孔子的故事》詳細閱讀。”鐘悠場小朋友如是說。
據悉,博學少年讀書會的宗旨,是由專業師資,帶領孩子進行紮實的名著細讀與系統的通識教育,培養博古通今,德才兼備的新時代少年。面向中國小生,文隽老師導讀過《論語》《史記》等國學經典,及東西方神話、名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