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愛他,就把他送到紐約,因為那裡是天堂;如果你恨他,就把他送到紐約,因為那裡是地獄。”
這一段紅極一時的台詞,成為了很多中國人對于美國的最初印象,到底是天堂還是赤裸裸的叢林法則,27年來,仍然被無數的觀衆所讨論着。

27年前,影帝姜文演繹了他平生的第一部電視劇《北京人在紐約》,引起了極大的反響。
根據中央電視台的統計,這部劇在播出之後,收視率一度達到了67%,可以達到和《新聞聯播》相當的程度。
可以說是萬人空巷,這樣的盛景30年來都是極其少見的。
在之後,因為時長的原因,這版21集的電視劇還被縮減為2個小時的電影,在美國pbs電視台播放。
如今重溫這一部劇,發現它藝術上的完美與成熟,商業上的巨大成功,并不是偶然的。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改革開放之後,人們的生活日漸豐盈,對于外來的思想也逐漸蘇醒,然而,外面的世界到底是什麼樣的,卻很少有人知道。
一部《北京人在紐約》,采用了全程海外拍攝的方式,全景式地展現了北京人在紐約的生活狀态。
他們的奮鬥與掙紮,夢想與現實,讓更多的人了解到了國外的生活,也成為了第一批赴美淘金的中國人感情曆程的經典作品。
這部劇與其說是展現個人的奮鬥史,不如說是全民族人的夢想與共鳴。
要說到這一部劇的誕生,也是充滿了艱難和險阻的。
首先是款項的問題。
要完整真實地展現紐約的生活場景,就意味着要身赴國外拍攝。
然而,在90年代初,要出國拍攝,本來就是一個極其困難的事件。
生活成本較高,經濟水準差距較大,以及沒有完整系統的拍攝預案,這些都給劇組造成了很大的困擾。
同時,鄭曉龍導演當初拍攝這部劇的時候,預算為150萬美金,折合人民币大約是1200萬。
對于北京電影制作公司來說,這個費用還是很難接受的。
于是,為了保證電視劇的順利誕生,鄭曉龍團隊做出了讓很多人匪夷所思的事情。
就是貸款拍電視劇。
走出國門,斥資150萬美元,在國外拍攝,這樣的極富有創新和膽識的舉動,讓鄭曉龍,馮小剛等人頗受關注。
鄭曉龍團隊通過抵押等方式,四處奔走,拉投資,幾乎做了破釜沉舟的打算。
資金有了,如果電視劇市場回報不好,那麼将會賠的底朝天。
電影的故事發生在1990年前後,移民美國成為了很多人的夢想。
北京的音樂家王起明和妻子郭燕來到了向往已久的美國生活。
然而,曾經心目中的“天堂”卻遭遇到了嚴重的打擊。
為了謀生,大提琴家王起明去了餐廳打工,而郭燕則卻去了工廠勞動,走上了一條充滿競争,依靠辛苦勞動來換取生存空間的艱難道路。
現實的嚴酷和無情,也一度讓他們感到心酸,是放棄曾經的堅持走向新的“捷徑”獲得幸福呢,還是腳踏實地過着一貧如洗的生活。
在現實的壓力,競争的壓力以及生活的考驗之中,他們百感交集。
這部劇好的一點,是抓住了當下最為風靡的出國話題,為沉悶已久的電視劇市場引入了一股新的潮流,為向往外部世界,渴望富足和自由的中國觀衆打開了國際化的視窗,建構起了對于“出國”“經商”,以及情感等各方面的想象。
作為電影咖的姜文,拍攝了人生中的第一部電視劇。
剛開始,一如大家所料,姜文并不願意接下這部劇,然而,在看了劇本之後,姜文表現出了十足的興趣。
這個北京老爺們的耿直和也有的氣質,将王起明這位大提琴家飾演得淋漓盡緻。
男演員有了着落,女演員卻成為了一個大的問題。
對于鄭曉龍來說,本來想找的是一個港台的風情萬種女星,是以,他決心換掉已經定了的女主王姬。
王姬得到這個消息之後,氣憤異常,頓時打電話罵了鄭曉龍,沒想到,正是這一“罵”,罵出了勁來,成就了這個角色。
事實證明,王姬的表演是極為出色的。
拍攝這部劇的時候,她在片場發現自己已經懷孕了,卻依然沒有停下來休息,每天隻睡三、四個小時,最後孩子生下來,有嚴重的自閉症。
不得不說,和自己的勞累,辛苦是分不開關系的,
兩人的出色演技,讓這部劇有了心,血和靈魂,和劇作互相成就,互為因果,成就了一段收視神話。
這部劇隻有短短的21集,卻高度縮水,凝聚了劇本所有的靈魂和精華。
它的成功,并非偶然,付出的是全劇組的心血。
鄭曉龍馮小剛的孤注一擲,姜文王姬的走心诠釋,以及破釜沉舟式的勇氣和決心。
如今再回首,隔着熒幕都能夠感受到27年前的出國情懷。
還記得這部劇嗎,你感觸最深的片段是哪一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