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馬拉雅丘陵地帶的密林是他們的家園,密林中的懸崖峭壁是他們勞作的天地。累了就以蜜解渴,餓了就以野果充饑,困了便以落葉為床。他們是尼泊爾采蜜人。他們所繼承的采蜜傳統,古老、驚險,野性叢生。

■一位來自古隆族村鄰村的男孩正在拾起掉落在地上的蜂脾大快朵頤。(上圖)
■大部分古隆族人都居住在尼泊爾中部kaski地區喜馬拉雅丘陵地帶的遙遠村落裡,村莊掩映于翠林深處。
■為了躲避入侵者和陽光直射,喜馬拉雅蜂多将蜂巢建在峭壁的西南部,極為隐蔽。是以,采蜜人必須在懸崖邊上采集蜂蜜。
■采蜜人下到繩梯上,腳上的血迹、水泡和蜜蜂叮咬的痕迹随處可見,昭示着這門傳統手藝的危險。
■當采蜜人在60米高的繩梯上變換位置時,懸崖下的夥伴緊張地向上觀望。
■一位古隆族老人生火煮蜂蜜茶。當村民配置設定完蜂蜜之後,這是人們開始享受自己勞動成果的第一件事。
■采來的蜂蜜在村民中進行配置設定後,村民們将蜂蜜存儲在巨大的壺内或陶罐中,留給家人享用。
■采蜜人在等待濃煙将蜜蜂驅散露出蜂脾後采蜜。随着村民們可以從别的途徑賺到錢,采蜜已不再是當地一項重要的生計,現有采蜜人年齡偏大,而年輕一代很少願意再從事這樣一件艱苦、具有冒險性而又收入較低的工作。
尼泊爾喜馬拉雅丘陵地帶的一處懸崖峭壁旁,一位古隆族(gurung)老人在将近60米高的繩梯上平衡着自己的身體,他的四周,刺鼻的濃煙翻滾,成千上萬憤怒的喜馬拉雅蜂發出巨大聲響。老人掙紮着用一根尖銳的長竹竿捅向蜂巢,用另一根長竹竿來控制竹筐接住被捅下來的大塊巢脾。一聲清脆的哨響,老人向山崖上提拉籃子的同伴發出示意,滿載金燦燦新鮮蜂脾的籃子便從空中安全着陸。
尼泊爾的采蜜傳統相當悠久,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1000年。我很早就對尼泊爾采蜜人的生活略有所聞,不過直到深入研究了他們日益遭受的巨大威脅後,我才決定親自去見證并聆聽當地人訴說他們面臨的難題,我很擔心這迷人的一幕或将永遠消失。
尼泊爾蜂蜜主要來源于喜馬拉雅蜂,這種世界上最大的蜜蜂,喜歡将蜂巢建在陡峭的懸崖上,也被稱為“喜馬拉雅懸崖蜂”。在尼泊爾,大約有26個喜馬拉雅蜂采蜜點,年産蜂蜜達3053千克,有12個村莊從事采蜜。
我所探訪的采蜜點位于尼泊爾中部kaski地區一個偏遠的古隆族村莊,村莊綿延于山腰之上,掩映于翠林深處。一年之中,這裡有春秋兩個采蜜季節,采蜜之外的時節,古隆族男人喜歡打獵,或從事畜牧;婦女在家編織毛毯、地毯。古隆人傳統上信仰薩滿教,後來受到藏文化的影響,改信藏傳佛教,在服裝、語言和風俗習慣上也與藏族較為接近。我在村裡住了兩個星期,與古隆人同吃同住,交上了朋友。幸運的是,其中三天正好趕上村裡的秋季采蜜日,我得以随同他們走進山林,親眼目睹采蜜人的“野性”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