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火星。維基百科
火星有兩個月亮,火衛一(phobos,福波斯)和火衛二(deimos,得摩斯)。
它們的外形都是不規則的,非常小。長久以來,人們都認為它們是被俘獲的小行星。從它們的外觀和成份上來看,這說得通。但有一點讓人百思不得其解。它們的運作軌道都位于火星的赤道面上,都接近圓形,都離火星非常近,且都朝着同一方向運作。而被俘獲的小行星軌道排列通常是随機的。
火衛一。維基百科
是以也有人認為它們是天體撞擊火星産生的。巨大的撞擊會在環火星軌道上形成一個碎片盤,就像(地球的)月球誕生過程一樣。通過這種機制産生的衛星會在行星的赤道面上運作。但這種機制會産生一個大衛星,而火星沒有。
最近,某些科學家使用新的模拟方法,示範了火星在受到撞擊後可能出現的情況。結果顯示此過程确實曾為火星制造出過第三個月亮,但這個最大、最裡圈的大衛星由于火星引力的影響,最終解體了。
火衛二。維基百科
火星上布滿了環形山。而就在火星北半球,有一個名為伯勒裡斯的盆地,它幾乎占據了火星的整個北半球以及全部表面積的40%。制造出這個盆地的,很有可能是一次巨大的撞擊。這次撞擊事件發生的時間大約是在幾十億年前,它所産生的碎片量遠遠超過現在兩個火衛的物質總量。
火星、火衛一和火衛二等比例圖。相對而言,還沒有哪個行星和它的衛星靠得這麼近過。維基百科
最近一篇發表于《自然·地球科學》雜志上的論文認為,伯勒裡斯盆地的産生過程,給環火星軌道獻上過一個非常稠密的碎片盤。基于撞擊參數,幾千年後,在非常靠近火星表面的軌道上,曾經出現一個直徑至少上百千米的大衛星。在它的引力影響下,碎片盤外圍變得不穩定,火衛一和火衛二由此誕生。
火星表面地形圖。北半球的整個藍色部分就是伯勒裡斯盆地。維基百科
但在大約500萬年後,這個大衛星被火星引力帶來的潮汐效應撕碎。隻剩下另外兩個小衛星環繞火星運作。
在遙遠的過去,火衛一和火衛二曾經有過一個兄長,它至少存在過幾百萬年。再過幾十億年,火衛一也會步其後塵。未來的科學家可能也隻有依靠火衛二和火星上的盆地,才能還原出火星往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