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江西鄱陽蓮湖鄉瓦屑壩,被譽為移民聖地,一段往事,使其名聲大振

作者:征途見聞

江西上饒鄱陽縣蓮湖鄉,是中國最大淡水湖鄱陽湖中的一個島鄉。在該鄉偏南四公裡處,有一個主要有胡、朱、何、高、黃、程、邵等19個姓氏,人口3500餘人的自然村,叫瓦屑壩村。這裡水域遼闊,自古以來,是鄱陽湖水上交通重要樞紐。

瓦屑壩村,因西漢時期,這裡曾是燒窯制瓦繁華作坊區。陶瓦銷往全國各地乃至皇宮,整個壩上和村莊下面全是瓦屑和瓷片(最厚的地方有3米多厚),而故名。

江西鄱陽蓮湖鄉瓦屑壩,被譽為移民聖地,一段往事,使其名聲大振

瓦屑壩三面環水,地形成半島狀。這裡水路上通饒州府(今鄱陽縣),入鄱陽湖。從瓦屑壩起航經茫茫鄱陽湖,通過九江的鄱陽湖湖口,即可達浩蕩的長江。再沿長江順江而下,可達安徽、江蘇及上海,逆水而上可達湖北、湖南、重慶、四川。

瓦屑壩是江南普通的一個小村莊,但它在曆史上一段移民往事,使該村名聲大振。它被譽為全國“八大移民聖地”之一,在江西乃至江南也是唯一的一個。

江西鄱陽蓮湖鄉瓦屑壩,被譽為移民聖地,一段往事,使其名聲大振

小小的瓦屑壩,為何名聲大振、大名鼎鼎,成為衆多江南移民後裔魂牽夢繞的地方,成為人們議論的焦點,而引起了全國諸多專家學者的關注?這要追溯到600年前此地發生的故事。

宋元之後,随着全國經濟重點的南移,江西成為人口稠密之地。元末的殘酷戰争,造成了鄂皖豫川大片土地荒蕪,成了百裡無人煙的“寬鄉”。江西則相對安甯,成了地少人多的“窄鄉”。為恢複經濟,明初開始從江西等地移民至鄂皖豫川,瓦屑壩這座小村便利的渡口,成為了首選的移民集散地。

江西鄱陽蓮湖鄉瓦屑壩,被譽為移民聖地,一段往事,使其名聲大振

自明初到清中期,在官方組織的移民過程中,江西饒州(今鄱陽縣)的瓦屑壩就扮演了極為重要的角色,這裡作為明初“江西填湖廣”大移民的重要集散地,214萬江西移民,絕大多數是從這裡出發到湖廣地區的,由此而成為八大移民聖地之一,也号稱江南第一移民聖地。

據《明史》《明太祖實錄》和《中國移民史》及大量家譜記載,僅洪武三十年間(1368年—1397年),江西向湖北、安徽、湖南和江蘇移民達214萬人。其中,饒州本地移民近百萬人而朝廷一紙“禁止回遷”令,無情斬斷了移民回鄉的願望。因年長月久,與故鄉失去聯系的移民逐漸忘記了祖先的具體地點,隻記得瓦屑壩這個故鄉的符号與标記。

江西鄱陽蓮湖鄉瓦屑壩,被譽為移民聖地,一段往事,使其名聲大振

對于瓦屑壩的曆史,清康熙年間進士、翰林、湖北人張希良曾作《瓦屑壩考》;乾隆年間進士、吏部主事、鄱陽人史珥作《續瓦屑壩考》;世居鄱陽鎮的鄧道煉先生,從20世紀50年代至90年代,曾多次對瓦屑壩進行考證,并在《鄱陽文史資料》中寫下了《瓦屑壩三考》。上海複旦大學教授葛劍雄、上海交通大學教授曹樹基在《中國移民史》中,認定瓦屑壩是中國曆史上的移民發源地,得出的研究結論是:“鄱陽瓦屑壩是湖廣一帶地區移民認同的根”。北京師範大學第二附屬中學進階教師紀連海在央視《百家講壇》上稱:“鄱陽瓦屑壩是安慶地區和其他地區饒州移民一緻認同的根”,“是安徽、湖北人的根”。使北有“山西大槐樹”、南有“江西瓦屑壩”的美稱享譽全國。“瓦屑壩”與“大槐樹”,是以并列為中國八大移民聖地之首。可以說,瓦屑壩不僅是專家學者認同的移民聖地,更是無數移民後代心中的聖地,夢裡的故鄉。

江西鄱陽蓮湖鄉瓦屑壩,被譽為移民聖地,一段往事,使其名聲大振

當年,明太祖朱元璋稱帝後,為了恢複農業生産,發展經濟,安定社會,鞏固新王朝,朱元璋采納鄭州知府蘇琦“墾田以實中原”及戶部郎中劉九臯“古狹鄉之民,聽遷之寬鄉,欲地無遺利,人無失業”的進言,在全國範圍内移民。即下令人多地少的狹鄉移民到人少地多的寬鄉去墾田。明初大移民是明朝統治者有計劃且規模巨大的政府行為。

江西鄱陽蓮湖鄉瓦屑壩,被譽為移民聖地,一段往事,使其名聲大振

明初大移民聲勢浩大,涉及地域廣闊。北方主要從山西移民到河北、山東、燕京等地。南方主要定向 “江西填湖廣”。瓦屑壩是江南第一移民集散地。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湘鄉《龍田彭氏族譜》詳細記載了他們家族遷徙過程:“公于洪武二年己酉蔔徙湘鄉,父子兄弟叔侄男女共二十二人,十月初六起程,初九日至臨江府,初十日在皇叔署領票,在曹家埠登舟……,計自初起程,凡二十餘日,所至皆挂号……”從他們舉族遷徙過程中,我們可以從中發現他們在出發前須“在署領票”(領通行證),沿途須驗明身份,“所至皆挂号”,到湖廣落腳後,也要“立清界限,報上登籍”,即移民路線自始至終都在官府的管理控制下。

江西鄱陽蓮湖鄉瓦屑壩,被譽為移民聖地,一段往事,使其名聲大振

從移民的線路看,古代的通行主要是走水路或陸路。鄱陽瓦屑壩至湖北走水路,饒州府遷往湖北的移民是從鄱陽縣(府治地)瓦屑壩上船,經九江的都昌至湖口。從湖口至湖北的黃梅縣,或從湖口進長江後,沿長江逆水而上190裡到黃州,220裡到蕲州,235裡到漢口。

在600餘部民間宗譜中,記錄了明初大移民的史實,這些移民後裔都記載着他們的“根”在瓦屑壩,都自稱自己是“饒州人”和“瓦屑壩人”。 在安慶把圖書館有家譜36部,其中遷自瓦屑壩和鄱陽縣的家譜有18部,占移民總數的50%。安徽桐城有族譜63部,其中20%家族的始祖來自瓦屑壩。安徽宿松縣,該縣256個氏族中有82個氏族明确記載來自瓦屑壩。由瓦屑壩流向安徽的移民,主要分布在合肥、肥東、肥西、鳳陽、桐城、長豐、潛山、宿松、太湖、安慶、懷甯、池州、貴池、枞陽、青陽、六安、壽縣、黟縣、舒城、滁州、望江、東至、蕪湖、含山、巢湖、無為、泾縣、嶽西、歙縣、休甯、旌德、當滁、繁昌等33個縣市區。

江西鄱陽蓮湖鄉瓦屑壩,被譽為移民聖地,一段往事,使其名聲大振

湖北東北地區136部族譜中,遷自江西的有110族。東南地區69部族譜中,遷自江西的有49族。遷自江西的族人,大部分是饒州瓦屑壩的。據麻城市有關調查,遷入麻城的始祖有132人祖籍在江西,其中饒州府最多,占整個遷入麻城的移民總數的87%。

由瓦屑壩流向湖北的移民,主要分布在武昌、黃州、黃石、麻城、孝感、安除、荊州、羅田、仙桃、監利、漢陽、黃岡、英山、襄陽、壽州、天門、襄樊、鄂州、宜城、新州、黃梅、沔陽、蕲春、紅安等24個縣市區。

江西鄱陽蓮湖鄉瓦屑壩,被譽為移民聖地,一段往事,使其名聲大振

由瓦屑壩流向湖南的移民,主要分布在長沙、嶽州、邵陽、嶽陽、南縣、永州、武陵、零陵、辰州(今懷化市沅陵縣)、常德、寶慶、靖縣、郴州、平江、衡陽、浏陽、華容、桃源等8個縣市區。另外河南光山、固始、商城、橫川、信陽及四川重慶、巴縣等地區均有遷自瓦屑壩的移民。

江西鄱陽蓮湖鄉瓦屑壩,被譽為移民聖地,一段往事,使其名聲大振

湖廣地區各地收集列的家譜資料中,百家百姓在同說一個“根”那就是”“瓦屑壩”。在先祖家譜中,說瓦屑壩是他們的根,這是真實可信的。其一,在封建社會中,人們把“根”看得很重,不會輕易肯定自己的“根”在哪裡,是以移民後裔相信先祖傳下的說法;其二,安慶不少族譜中說根在瓦屑壩,譜中記載着:“先世居鄱陽瓦屑壩”或“饒州瓦屑壩”,而且在安徽合肥、宿松、池州,湖北、湖南、河南乃至四川、貴州的移民家譜中也同樣記載着“世居饒州瓦屑壩”字樣,天下百家百姓在不同地方、不同時間撰修的不同家譜中同認瓦屑壩這個“根”,證明百家百姓,同根同源。瓦屑壩就是明初移民的血脈源頭,是明初移民的 “根”,是億萬移民後裔尋根問祖的心中聖地。

江西鄱陽蓮湖鄉瓦屑壩,被譽為移民聖地,一段往事,使其名聲大振

600年前,瓦屑壩移民從富庶饒州遷徙到荒無人煙、滿目瘡痍的湖廣地區的,他們每個人都經曆了生離死别的磨難。麻城《餘氏家譜》中留存下一篇《二世祖君義公遷麻城遺文》,文中轉述了他父親餘萬五自鄱陽瓦屑壩遷湖北麻城的曆程。從中可以看出移民先祖在“兵燹之憂,日無甯刻”的日子裡被迫長途遷移輾轉,先祖們如無根的浮萍,像風吹四散的蒲公英,被無情地抛棄在大劫後的荒無人煙的蒼涼之地。風塵逆旅,艱險莫測,給遷徙者心中留下了刀刻般的傷痕。當年從瓦屑壩遷出的移民,絕大部分沒有文化,在異鄉,他們為了生存而辛勤勞作,一代又一代,加之頻繁地輾轉遷徙,移民先祖已無法記下始遷祖地。而先祖們腦際回蕩的隻有“堆滿瓦屑壩的岸壩”。于是,這瓦屑壩成了先祖們魂牽夢繞的故鄉,代代相傳,思念日深。

江西鄱陽蓮湖鄉瓦屑壩,被譽為移民聖地,一段往事,使其名聲大振

清代是我國家譜編修的興盛時期,由于編修家譜時間距明初移民先祖漫長久遠,移民後人在三四百年之後編修家譜時,憑着“一絲回憶”及模糊不清的口傳,依然認定瓦屑壩是他們的“根”,是他們的“始遷祖地”,并把它寫進了傳世的家譜中。瓦屑壩移民在湖廣地區的廣泛分布,造成這一地區人人皆說“瓦屑壩”,族族皆稱“瓦屑壩”的局面。

江西鄱陽蓮湖鄉瓦屑壩,被譽為移民聖地,一段往事,使其名聲大振

尋根問祖,認祖歸宗,緬懷先祖,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特殊情結。移民們一代又一代,一代又一輩,他們念念不忘根,不忘“我是瓦屑壩人”。“堆滿瓦屑的岸壩,是我魂牽夢繞的故鄉。那裡是我先祖的故土,那裡有我同宗的親友”。數百年來的尋根願望,始終沒有停止過。

江西鄱陽蓮湖鄉瓦屑壩,被譽為移民聖地,一段往事,使其名聲大振

近年來,随着資訊化的到來,一篇文章,一段視訊,都會引起無數移民後裔的共鳴。他們在呼喊着:“瓦屑壩——安慶人的根”,“瓦屑壩——我夢中的故鄉”。他們有的走進了故鄉瓦屑壩,圓了尋根之夢。有的正踏上問祖之旅,期盼着“瓦屑壩——讓我們血脈再相連”。如今的瓦屑壩,是衆多江南移民後裔魂牽夢繞的地方,每年都有數百人來到瓦屑壩村尋根問祖,很多人都帶着家譜來到瓦屑壩虔誠祭祖,訪祖尋根。瓦屑壩已成為瓦屑壩移民後裔神聖的根和家的象征。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