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體報道,5歲兒童看了卡通片中的馬桶飲料,還拿杯子在自家馬桶舀水喝,暴力、犯罪元素在卡通片中都有涉及。圍繞問題“市面上卡通片的放映尺度是否需要進一步嚴格把控”,有關部門展開了調查,828位家長表示“需要”,占比為80.7%。相關話題一度引發了網友們的熱議(遼甯晚報公衆号4月10日)
對此,有網友表示,家長在教育過程中有缺位。家長應該是兒童行為的主要引導人,對兒童的教育不能依靠限制外界的環境。也有網友認為,家長一再對外界環境提出要求,要求減少“危險元素”,也是一種培養“溫室裡的花草”的行為,過于敏感反而會讓孩子變得脆弱。網友們的觀點各不相同,不希望“動畫背鍋”的不在少數。
其實,本次調查中涉及的所謂“市面上具有代表性的未成年人動畫”,在内容定性上恐怕還有待商榷。例如,國漫的《刺客伍六七》《天官賜福》、日漫的《從零開始的異世界生活》《名偵探柯南》,其動畫觀衆和原作讀者群體偏向14歲以上,甚至18歲以上的成年人占多數,是以動漫内容制作本就面向成年人的世界觀,代表性并不強。
進一步看,《迪迦奧特曼》《鬥破蒼穹》《全職高手》此類适用于14歲以下,6歲以上的卡通片,大部分青少年觀衆群體都已建立成型的世界觀,不至于将動畫内容的世界觀嫁接在現實社會當中。即便出現有暴力因素,誘導性想必也比戰争電影、武俠電影、科幻電影低得多。同樣是青少年易接觸的影視内容,卡通片怎麼會被另眼看待呢?
事實上,自1909年第一部動畫《恐龍葛蒂》誕生以來,動漫作品的創作形式就決定了它不可能與現實生活相同。從幼年兒童喜歡的動物拟人化的動畫故事,到青年少年喜歡的科幻、玄幻、異世界等類型動漫,隻要是動漫作品都有超脫現實的内容。與其擔憂孩子模仿動畫内容,不如不給孩子看卡通片。
今天有家長質疑卡通片的動物主角不該舀馬桶水喝,明天就有家長希望卡通片的動物人物應當和真實動物一般茹毛飲血。既擔憂孩子因卡通片中的不現實内容學壞,又希望孩子通過看卡通片保留童心幻想,這不是自相沖突嗎?試問,自小看《孫悟空大鬧天宮》《貓和老鼠》《變形金剛》的80後90後,是否變成呆子、傻子或瘋子呢?
對“動畫領域侵害未成年人成長安全情況”實施調查,用家長的視角衡量卡通片的威脅度,顯然不夠客觀和公正。畢竟隻要是家長都希望危險完全遠離孩子。過分擔憂的心态勢必影響調查的公正性。我們不必低估少年兒童的理性判斷能力,他們應當成為被調查的主角,用他們的眼光衡量動畫作品的影響。至少,接受采訪調查的家長應當能與孩子站在同一視角的水準面。
面對一些可能涉及過度暴力、危險的内容,不必一應拒之,還是當進行動畫分類分級,按需求供給青少年的世界。同時,家長不能做旁觀者,而要當監督者,看到孩子收看超出年齡級别的動畫内容,及時制止,将孩子的視線拉回來。
過度沉迷于動漫作品,即便是成年人也會做出瘋狂的不理性的行為。但凡成長于一個健康的家庭,少年兒童與現實生活的接觸面都比與虛拟動漫的接觸面要大得多。過度擔憂動畫元素威脅孩子,恐怕忽略了現實教育對孩子們的影響。我們應當看到,少數兒童模仿動畫自傷現象的背後,存有家長疏于教育的因素。多陪伴孩子才能化解負面影響。把孩子丢給電視機,即是最大的不負責任。
面對一些可能涉及過度暴力、危險的内容,不必一應拒之,還是當進行動畫分類分級,按需求供給青少年的世界。同時,家長不能做旁觀者,而要當監督者,看到孩子收看超出年齡級别的動畫内容,及時制止,将孩子的視線拉回來。(作者系天府評論新聞觀察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