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晚報訊 (記者 江躍中)9月24日,普陀區曹楊新村街道傳出好消息:曹楊一村二工區12幢房屋,于去年底開始逐批啟動舊住房成套改造簽約工作,三、四工區21幢房屋,于今年5月1日起逐批啟動成套改造簽約以來,總體簽約率已達90%,有20幢房屋完成了100%簽約。曹楊一村一工區411戶居民期盼已久的成套改造簽約也将于近日正式啟動。“今年‘四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街道黨工委對标‘強初心、添信心、增決心、赢民心’的目标,用心用情上好曆史課、實踐課這‘兩堂課’,并積極探索‘一線工作法’,将學習成果轉化為促進舊住房成套改造工作的強勁動力。”曹楊新村街道黨工委書記許春輝說。
圖說:有着近70年曆史的曹楊一村,将通過舊住房成套改造,脫胎換骨成為代表普陀曹楊的新地标曹楊新村街道供圖(下同)
“曆史課”講好曹楊故事
“紅瓦白牆小樓房,我家住在美曹楊”,曾經有種驕傲,叫我住在曹楊一村。1952年,時年2歲跟随勞動模範的爸爸搬進曹楊一村居住的楊阿姨,可以說是新中國成立後建設的第一個勞工新村——曹楊一村的同齡人。“當時,真的是很多人羨慕我們能住進這樣的房子。在那個上海人普遍還在使用煤球爐和馬桶的年代,我們家就已經使用上了抽水馬桶和瓦斯竈。”回憶起曾經的日子,楊阿姨有種不可言喻的自豪,但這種自豪感現下卻有些落寞。
有着近70年曆史的曹楊一村,是第四批上海市優秀曆史建築,有着深厚的人文底蘊,但目前的現狀卻讓居住的百姓感到糟心,曾經的樣闆房如今已不再宜居。如何讓這樣一個有着曆史積澱、時代特征、傳承需要的老房,通過舊住房成套改造,脫胎換骨成為代表普陀曹楊的新地标,曹楊新村街道以學促行,要通過“四史”學習教育,讓人民城市建設理念在最老勞工新村生動演繹,解決居民群衆最關心的住房問題,街道主要是上好兩堂“四史”課程。
圖說:曹楊新村街道在“四史”學習教育中用心用情上好曆史課、實踐課這“兩堂課”
他們把上好“曆史課”作為落實“四史”學習教育的首要任務,通過創新3種授課形式,更好推動黨員群衆在學曆史中汲取前進動力、堅定前行道路,為舊住房成套改造工作夯實思想基礎。通過市級愛教基地-曹楊新村村史館,關聯區域内黨建聯建機關和樓宇園區,打造以“1+4+6”為體系的家門口“四史”學堂,緊緊圍繞房和人的新村故事,原創6部情景黨課,講好曹楊故事,增強幹部群衆的歸屬感和認同感;讓靜态的“四史”學教能夠更加走近黨員群衆身邊,在全市首創“四史”學教流動驿站,用有舞台、有大屏、有音響的大篷車做載體,先後開進機關、涉改小區、工地、公共廣場等開展主題宣講、電影黨課、音樂黨課、誓詞教育、遠教課堂等活動近十場,用新鮮直送、有煙火氣的送教方式提升“四史”學習教育吸引力,讓更多人受教育、被感動;分别組建了新、老兩支“四史”宣教隊伍,推動“四史”以傳承方式進行宣教。老同志宣講團,曬出老照片、老物件進行“雲展覽”,并現身說史,追憶自己的“初心故事”,引領廣大青年聽黨話、跟黨走,建功新時代。新同志宣講團,用年輕人更加喜聞樂見的vlog等形式,表達當代青年正确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弘揚正能量、強化家國情,接好新長征路上的接力棒。
“實踐課”深化為愛民情
街道始終把将“四史”學習教育修成讓人民滿意的現實答卷,作為工作落腳點,在舊住房成套改造工作中積極探索三個“一線工作法”,上好為民愛民的“實踐課”。
圖說:啟動成套改造簽約以來,總體簽約率已達90%,有20幢房屋完成了100%簽約
在一線整合資源力量,以黨建引領凝聚區域各方資源力量助力改造工作,把改造一線作為培養、鍛煉幹部的練兵場、賽馬場,在街道公務員、事業、社工中抽調後備年輕幹部與經驗豐富的老書記、老法師組團下沉項目基地,全脫産參與改造工作。發揮法律顧問、物業管家、“老娘舅”等社會專業力量優勢,在簽約答疑、辦理水電煤手續、調處鄰裡糾紛等環節為民服務。針對居民短期租房難的問題,動員組織房産中介公司為涉改居民優先提供房源,并減免中介費用近10萬元。
在一線回應群衆關切,傾聽群衆聲音、梳理群衆困難、把握群衆需求、回應群衆關切,切實把舊住房成套改造工作辦成群衆滿意的民生實事。通過“挂圖作戰+靶向攻堅”,以目标倒逼進度。通過“123”工作法(1套工作标準,基本情況和特殊情況2張記錄單,配合、有困難和不配合3類人員情況表),梳理每家每戶人員情況、居住情況、困難情況等,做細做實“兩清”工作,形成“一戶一檔”。改造中,挨家挨戶研究方案,在不違反設計原則和房屋安全的前提下,盡可能滿足居民個性化要求;并通過打造1平方米空間、研發vr全景導覽平台等方式,把靜态圖紙變成實景、放到線上,成為“樣闆間”,提升居民的體驗度和獲得感。
一村二工區某樓的諸先生等來了可以準備外搬的好消息,但其90歲高齡的老母親年事已高,加上罹患多種疾病,需要24小時護理。母親的身體狀況,讓諸先生在尋找過渡房過程中屢屢碰壁。出去找房東借房子,房東聽到有歲數大的都不肯借,已經找了十幾多戶人家。得知諸先生的難處後,街道從業人員立刻行動,動員屬地内的房屋中介平台一起尋找房源,最終落實的過渡房,就在醫院對面,也能滿足老人就近就醫的需求。
在一線提升治理水準,抓好成套改造後小區綜合治理的“新常态”,堅持舊住房成套改造工作與其他工作一體謀劃、一體實施、一體推進,把房屋修繕改造與小區公共設施完善、綠化環境提升、周邊生态打造結合起來,如加裝電梯、優化綠植設定、打造活動廣場、鋪設健身步道、安裝健身設施等,通過“必選項+自選項”方式,在“保基本”基礎上,更加突出“個性化”精準需求,提升改造後小區“顔值”。在改造工作中充分嵌入人工智能、大資料、雲計算等現代資訊技術,深化“智聯普陀”3.0版試點,逐漸推進車輛電池過載充電智能管理系統、電瓶車入戶電梯智能控制系統、高空抛物“鷹眼”系統、小區電子出入證系統、智能門禁系統、門磁監控系統以及樓道安全二維碼巡檢系統等,提升社群治理科學化、精細化、智能化水準。
曹楊新村街道取得的“10天1幢”“22天4幢”的成套改造“加速度”,成為“四史”學習教育在基層社群最鮮活的成果展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