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中央廣電總台國際線上刊發了《張遠琴:幸福路上的“追夢人”》的文章,文章講述了甕安縣永和鎮白水河社群張遠琴在幸福路上追夢的故事。
深秋,收割了莊稼的鄉村變得沉寂。天空也慢慢擡高自己,不斷拉大自己與大地的距離。
10月30日,在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甕安縣永和鎮白水河社群劉家院組,白水河社群文聯副主席、劉家院組村民組長(聯戶長)、“興甕鄉土人才”張遠琴無暇欣賞和感受深秋的美,正抓緊時間給已經餓得嗷嗷叫的大肥豬喂食,這頭豬和它生的一窩窩豬仔,在十餘年裡給予了張遠琴一家無數次幫助。
喂食結束的張遠琴,開始清掃庭院,擦拭家庭榮譽牆,整理孩子們的獎狀。忙完這些後,張遠琴帶上“聯戶長專用包”,去走訪自己負責的聯戶村民。處理完公事,剩下的時間才是屬于張遠琴自己的。這個時候的張遠琴,會在家做一些手工藝品貼補家用,或是約幾個好友唠唠嗑,唱一唱鄉村小調。
張遠琴一家五口人。張遠琴給自己的定位除了母親外,還是一名手藝人和一個文學愛好者。丈夫劉志成是煤礦勞工,因為要撫育三個孩子,常年滿班工作,被工友戲稱“劉滿班”。大兒子劉翔文與二兒子劉超松都已經大學畢業、小女兒劉淇文目前在攻讀博士學位。張遠琴和劉志成夫妻堅信,“教育可以讓孩子們的未來更好。”
張遠琴在制作工藝品 攝影 楊雲
脫貧以前,張遠琴一家生活壓力很大,是建檔立卡戶。夫妻兩人為了孩子們能夠上好學日夜操勞,但許多時候還是感覺經濟壓力很大。“有一次,我與孩子他爸總共隻掙到1400元錢,可三個孩子的生活費就要3000元,愁死了。”張遠琴說。十分堅強的張遠琴這次流淚了,“我們沒有給孩子們說,不能說,說了會影響孩子們學習,我們夫妻兩人一家一家的走訪親戚、朋友、鄰居,總算把娃娃們的生活費湊齊了。”
女本柔弱,為母則剛。為了讓孩子們好好讀書,張遠琴什麼苦活都做過,打零工、燒焦炭、做零售,十多年裡,風雨無阻。
“苦難是人生成長的階梯,幸福都是奮鬥出來的。”張遠琴說,“從來不覺得為了孩子們吃苦很難,反而覺得很幸福,這展現了作為母親的價值。”
“好的家庭,值得人尊敬。”張遠琴的鄰居們說,“張遠琴是一個好母親,她的勤勞持家、和諧鄰裡讓她的這個家蒸蒸日上,日子越過越紅火。”
去年當上聯戶長的張遠琴,很在意這份責任擔當,她覺得這是黨組織的信任和群衆的認可,很珍惜這個可以展現黨員風采和感恩鄉親的機會。照顧孤老、慰問幼童、幫助村民,成為張遠琴的日常。空餘時間,張遠琴積極參加文聯組織的活動,學習唱歌和寫作,培養自己的新愛好。
張遠琴家的家庭榮譽牆 攝影 楊雲
“家庭脫貧了,孩子們成才了,我也要有自己的新目标了。”張遠琴說,“挖掘鄉土文化,唱唱家鄉新變化,寫寫鄉村新氣象,助力鄉村文化振興,都是我現在想做的事兒。”
“一年之計在于春,一日之計在于晨,一家之計在于和,一生之計在于勤。”這是張遠琴的持家之道,更是她給鄉親們的鄉村振興感悟,“家是最小國,國是最大家,咱們每個小家過好了,咱們的國家就興旺了。”
來源:甕安縣融媒體中心
一審:黃英 二審:冉婷婷 李峤橦
三審:李永春 監制:王富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