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1日晚,樂山師範學院昆蟲資源養殖基地的學生嶽師藥、張茜在實驗室附近發現了幾隻特别的“螢火蟲”。不同于常見的螢火蟲發光時忽閃忽滅,這幾隻“螢火蟲”尾部呈持續發光狀态。
雌成蟲蟲體多點發光
經實驗室負責人曹成全教授鑒定,這幾隻與衆不同的“螢火蟲”與今年暑期在天台山、青城山、熊貓谷發現的網紅“雌光螢”同屬“凹眼螢科”家族,具體種還未鑒定。
“廣義上可以将這類蟲子稱為螢火蟲,但他們其實屬于凹眼螢科,‘雌光螢’也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學名,隻是因為他們的成蟲隻有雌蟲發光,而雄成蟲不發光不易被發現,是以大家習慣上叫它們為‘雌光螢’。”曹成全介紹道,此前在峨眉山腳下和樂山師範學院校園内早已發現有“凹眼螢”的存在,但尚未引起廣大關注,而今年天台山、青城山的發現讓其成了“網紅”。
幼蟲僅蟲體尾部發光
據了解,本次在樂山師範學院校内發現的“凹眼螢”均為幼蟲。“凹眼螢”在幼蟲時期,不論雌蟲、雄蟲,尾部都會持續發光,成年後隻有雌蟲發光,且擴大至全身多個光點發光。成年後的雄蟲不會發光,複眼從中間凹陷,下半截複眼用來收到雌蟲發光進而求偶交配,這也是“凹眼螢”名稱的來曆。
雄成蟲
“一般的螢火蟲雌雄成蟲發光主要是為了求偶交配,雌蟲交配産卵後很快就會死去。”曹成全說,“但‘凹眼螢’雌成蟲産卵後不會立刻死去,它們全身多個光點發光用來警戒天敵,身體蜷縮着保護自己的卵,待多日以後卵安全孵化後才會死去,充滿了‘母愛’,是母愛教育的典型物種。”
螢火蟲作為對環境極為挑剔的“精靈”,現在已變得越來少,更為罕見的“凹眼螢”多次在樂山發現,也從生物學角度印證了樂山的良好自然生态。下一步,樂山師範學院生命科學學院昆蟲資源研發基地将對“凹眼螢”作進一步的全面研究,并計劃以人工繁育的方式探索産業發開路徑,挖掘該蟲的生态價值及經濟價值。
來源:無限樂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