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奧斯卡除了觀衆熟悉的《羅馬》、《綠皮書》、《徒手攀岩》等一系列叫好又叫座的爆款,還有一部熱度不那麼高的紀錄片---
《月事革命》

就是這部隻有25分鐘的袖珍短片,在奧斯卡一舉拿下了最佳紀錄短片獎。
實際上,《月事革命》是另一部年初在國内上映過的電影《印度合夥人》的番外(原型)紀錄片。
《印度合夥人》原名《護墊俠》,顧名思義講的就是女性那點事。
影片中的男主拉克希米因為心疼妻子每個月生理期被禁足(買不起衛生巾),以及衛生用品品質堪憂,而腦洞大開的想出為妻子制作衛生巾。
期間曆經各種艱難險阻甚至被當成宗教敵人趕出村子,不忘初心的拉克希米最終還是挺住壓力,制造出了全國女性的都買得起的低價衛生巾。
《護墊俠》是根據印度的真人真事改編。
拉克希米的原型就是《月事革命》中的阿魯納哈拉姆,自從制造出了利益全國婦女的低價衛生巾後,阿魯納哈拉姆就成了全印度女性心中的英雄。
是以《護墊俠》也算是一部英雄人物傳記。
這部看似土味名不見經傳的電影2018在印度上映後,同年7月21日,印度取消了針對女性的衛生巾稅(又稱“流血稅”~~~)。
這是繼美國《美麗田園下的罪惡》、南韓《熔爐》之後,又一部改變國家立法的電影。
要知道在這部電影上映之前。
在有着3.5億婦女的印度,還隻有10%左右的婦女能使用衛生巾。
剩餘90%的婦女每個月都隻能用破布、草灰替代衛生用品。
用完之後再偷偷洗幹淨藏在紗麗底下陰幹或是趁夜深人靜找個僻靜處埋起來。
長此以往,因缺乏衛生知識而導緻的婦科疾病在印度各個地區越來越低齡化、普遍化。
追根溯源,導緻這種局面一直無法改變的原因大概有三個:
首先還是因為窮。
在《護墊俠》中,拉克希米為了給妻子買包55盧布(約等于人民币5元)的衛生巾,都窘迫到向朋友借錢的地步。
拉克希米每個月的工資大概是10000盧布(人民币1000塊左右)。
對于一個每個月隻有1000人民币收入的五口之家來說,5塊錢一包的衛生巾可能确實不算便宜。
關鍵是,拉克希米一家還不是印度最窮的百姓。
這一點,在《月事革命》中也有提起。
在21世紀的今天,很多印度女性不是不知道有衛生巾這種東西存在,而确實是因為買不起。
難怪取消衛生巾稅的消息剛一出來,印度社交網絡上就一片歡騰。
其次是世代延續的觀念和習俗。
《月事革命》一開篇,就是幾組對各個年齡段婦女的采訪。
一問到月經,女性基本反應都是這樣。
或是這樣。
能坦然說出有月經才能生孩子的,都能等同于巾帼英雄。
其實不要說在貧窮落後的印度。
即便是在全世界,從古至今,月經都曾是不可說的禁忌。
比如古羅馬作家普林尼就曾警告世人:經期婦女繞着麥田行走時,會讓毛毛蟲、蠕蟲、甲蟲和其他害蟲從麥穗上掉落。。。
比如日本早期在很長一段時間内都沒有女性壽司師傅(他們認為女性的月經會讓人味覺失衡)。
甚至直到今天,廣告商們還是會用藍色液體來證明衛生巾的吸收性。
這正應了某部電影中的說的,血是個好東西,但當它從陰道中流出來的時候,就莫名其妙變成了禁忌。
于是。
世代延續的月經羞恥論,就這麼潛移默化根植在了每一個印度人的内心。
最後就是宗教信仰。
據《聖經》中記載:“女人行經,必污穢七天。凡摸她的,必不潔淨到晚上。
天主教又說:亞當夏娃當時被逐出伊甸園,全是夏娃的錯。
是以,月經和痛經就是對夏娃的懲罰。
等等等等。。。
而被印度70%群眾信奉的印度教,則更是一個重視“潔淨”的宗教。
他們認為女性的月經是不潔或是疾病,生理期的女性不能觸碰别人,不能去廟裡朝拜(說是會亵渎神靈)。而是要主動把自己隔離起來(禁足),或者盡量遠離人群。
另外,除了貧窮和羞恥。
衆所周知,印度的廁所問題也是世界聞名。
因為廁所少,上學的女孩子每次生理期都需要獨自走很遠的路去找地方換衛生用品。在這偷偷摸摸的過程中,還得時刻防備那些不懷好意的跟蹤者和偷窺者。
久而久之,因為生理期不友善導緻辍學的女孩就越來越多。
影片中的絲内哈,就是是以而辍學的女性之一。
這時候,印度女性的救星---阿魯納哈拉姆就恰逢其時的給他們帶來了一台低成本、可以人工制造衛生巾的機器。
于是以絲内哈、休曼為首的一群女性,就靠這台簡陋的機器,正式開啟了一條自救之路。
手工生産出來的衛生巾和大品牌相比賣相不夠好,但勝在價格和品質上有保障。
考慮到大部分女性不好意思到隻有男人的商店買衛生巾,她們就親自帶貨上門推銷,順便為她們普及健康知識。
随着堅持不斷的推廣普及,絲内哈和她的夥伴們也在獲得健康、利益大衆的同時,因為有工作(有收入)而得到了家庭與丈夫的尊重和認可。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決定女人家庭地位的,永遠不是你能把孩子照顧得有多好,而是你有沒獨立賺錢的能力。
看起來,《月事革命》好像就是一部交代《護墊俠》前因後果的番外短片。
但是實際上,兩部片子的視角完全不一樣。
《護墊俠》是一部拯救婦女于水深火熱中的英雄人物傳記。
《月事革命》則完全采用女性視角。
整部片子的鏡頭幾乎都落在了女性身上,真實的記錄着她們膽怯、好奇、猶豫、嘗試、接受的心路曆程。
影片中因生理期不便而辍學的絲内哈,婚後并沒有跟她周圍的婦女們一樣遵循傳統在家安心侍奉老公孩子,而是一直嘗試把自己從家庭中解救出來。
絲内哈的理想是到德裡做一名警察。
以及,另一名終于有能力為弟弟買新衣服的婦女,生平第一次體驗到了因經濟獨立帶來的随心所欲的暢快。
就是這一小部分女性的自強與努力,正在源源不斷的影響着其他大部分女性。
從《摔跤吧,爸爸》到《護墊俠》到《廁所英雄》到最後拿到小金人的《月事革命》,印度電影一直在為女性發聲這條路上磕磕絆絆的艱難前行。
她們未來的路也許還很長,但是願意正視問題、解決問題,就有希望。
正如影片中的拉魯納哈拉姆所說:神創造的世界上最堅強的生物,不是老虎、獅子、大象、而是女性。
(電影爛番茄編輯部:物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