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三國有兩位“振武将軍”:一位割據揚州,另一位出自曹魏

作者:曆史與人心

在漢末三國時期,武将的官職主要分為雜号将軍和重号将軍這兩個類型。其中,重号将軍雖然地位較高,但是數量有限,主要為大将軍、骠騎将軍、車騎将軍、衛将軍、前後左右四方将軍等。是以,從西漢時期開始,朝廷就冊封了大量的雜号将軍,以此授予立下戰功的武将。到了漢末三國時期,雜号将軍得到了更為廣泛的應用。比如關羽的蕩寇将軍,呂布擔任的奮武将軍等,都是常見的雜号将軍。

三國有兩位“振武将軍”:一位割據揚州,另一位出自曹魏

其中,就本文所要說的“振武将軍”,自然也是一個雜号将軍。值得注意的是,在漢末三國時期,振武将軍是一個比較少見的雜号将軍,也即隻有兩人曾擔任這一官職,分别是割據揚州的劉繇和出自曹魏的孫禮。

一、劉繇

首先,劉繇(156年-197年),字正禮。東萊郡牟平縣(今山東省煙台市牟平區一帶)人。東漢末年宗室、大臣,漢末群雄之一,齊悼惠王劉肥之後,太尉劉寵之侄。早在東漢末年,劉繇被舉為孝廉,拜郎中。興平元年(194年),朝廷命劉繇接替陳溫為揚州刺史。揚州刺史的駐地本在江北的壽春,但當時戰亂不斷,淮南一帶已是袁術的勢力範圍,将軍吳景、孫贲将劉繇迎接到江南的曲阿(今江蘇省丹陽市),才使其得以在揚州立足。

三國有兩位“振武将軍”:一位割據揚州,另一位出自曹魏

是以,非常明顯的是如同劉表割據荊州,劉璋割據益州,在東漢末年,劉繇這位漢室後裔,也擁有了揚州這一地盤。當時,袁術已經有了僭越稱帝的野心。對此,袁術自己設立揚州刺史,并且與吳景、孫贲合攻張英、樊能,雙方勝負難分,處于膠着狀态,一年多也未能攻下。為了鼓勵劉繇對抗袁術,東漢朝廷加授劉繇為揚州牧、振武将軍,擁兵數萬。

根據《三國志》等史料的記載,建安元年(196年),劉繇命張英、樊能與東渡而來的孫策軍對抗,但是不敵孫策的大軍而敗。之後劉繇率領同鄉的太史慈與孫策對抗,但也因中計而大敗,太史慈被孫策俘虜,最終投靠孫策。對此,在筆者看來,雖然很早就開始割據揚州了。但是,劉繇卻不是孫策的對手,這成為他最終失去地盤的主要原因。

三國有兩位“振武将軍”:一位割據揚州,另一位出自曹魏

在被孫策擊敗之後,劉繇接受名士許劭的建議逃到豫章(今江西省南昌縣一帶)投靠劉表。建安二年(197年),振武将軍劉繇因病去世,終年四十二歲。此外,根據《三國志》等史料的記載,孫策後來将劉繇安葬在其故鄉東萊郡牟平,并且帶回其遺孤。後世人認為這是因為劉繇是漢室後裔,孫策為籠絡其勢力而故意這樣做,但也有些人認為這是因為劉繇生前有威望所緻。

二、孫禮

孫禮(?-250年),字德達,涿郡郡容城縣(今河北省保定市容城縣一帶)人。三國時期的曹魏将領。早在東漢末年,曹操平定幽州,因為聽聞了孫禮的才能,于是征召孫禮為自己的部下。不久之後,孫禮升任河間郡丞,再遷任荥陽都尉。此後,孫禮曆任山陽、平原、平昌、琅琊各地太守之職,又跟随曹魏大司馬曹休攻打東吳。

三國有兩位“振武将軍”:一位割據揚州,另一位出自曹魏

公元228年,曹休大軍來到夾石一帶,孫禮向曹休進谏表示不可深入重地,可是曹休不聽谏言堅持進軍,果然吃到了敗仗。後來孫禮再遷任陽平郡的太守,之後,孫禮回歸朝廷擔任尚書這一官職。對此,在筆者看來,孫禮在曹魏的資曆,其實也是比較深厚的。當然,因為沒有長期征戰沙場,這促使孫禮的名氣不是太高。

三國有兩位“振武将軍”:一位割據揚州,另一位出自曹魏

根據《三國志》等史料的記載,魏明帝臨終之際,任命曹爽為大将軍。當然,對于資曆不夠深厚的曹爽,魏明帝曹叡認為還應該有良将來輔佐,又讓曹爽在病床邊接受遺诏,任命孫禮為大将軍長史,加授散騎常侍。孫禮為人誠信磊落,剛直不阿,曹爽認為他來輔佐自己多有不利,就讓孫禮改任揚州刺史,加授伏波将軍,賜給關内侯的爵位。對此,在筆者看來,曹爽親小人,遠賢臣的行為,自然為他敗給司馬懿埋下了伏筆。換而言之,如果曹爽可以重用孫禮等賢臣,司馬懿也不會有發動高平陵之變的機會。

曹芳在位時,匈奴王劉靖勢力漸強,鮮卑族又屢犯邊境,于是朝廷又冊封孫禮為并州刺史,加振武将軍,持節,并封為護匈奴中郎将。是以,和揚州牧劉繇一樣,孫禮也曾被封為振武将軍這一官職。

三國有兩位“振武将軍”:一位割據揚州,另一位出自曹魏

公元249年,司馬懿發動了高平陵之變,成功誅殺了曹爽及其黨羽。在高平陵之變後,孫禮才得以重新擔任朝廷官吏,被司馬懿征調為司隸校尉。孫禮在其任職過的七個郡與五個州裡,均能建立威望,有顯著的治績。在此基礎上,孫禮遷任司空,封大利亭侯,獲邑一百戶。嘉平二年(250年),孫禮病逝,谥為景侯。在孫禮去世後,他的後人孫元繼襲其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