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外形獨樹一幟,運用了大量新設計理念的英國“納爾遜”級戰列艦

作者:指文圖書
外形獨樹一幟,運用了大量新設計理念的英國“納爾遜”級戰列艦

1922年2月6日,《華盛頓海軍條約》正式簽訂,各海軍強國的海軍力量受到嚴格的限制。就是在條約簽訂的當天,英國國會準許了在1931年之前建造2艘戰列艦的提案,這2艘戰列艦将補齊皇家海軍與美日兩國在戰列艦上的差額。到當年的9月11日,以o3b為基礎的新型戰列艦設計正式通過,奇特的“納爾遜”級戰列艦誕生了。

“納爾遜”級與之前英國建造的所有戰列艦都不同,其全身透露着一種突破舊規範和大量采用新技術的氣息。“納爾遜”級一改之前英國戰列艦慣用的長艏樓以及帶有沖角和内傾艏柱的艦艏設計,采用了平甲闆艦形和直線形艏柱,這樣的設計有利于提高戰艦的航行性能。“納爾遜”級前甲闆上集中了3座主炮塔,上層建築從中部開始,依次是高大的大廈式艦橋、直立單煙囪和三角主桅。“納爾遜”級艦長216.4米,艦寬32.3米,吃水9.1米,标準排水量33300噸,滿載排水量37780噸。

“納爾遜”級安裝有9門406毫米(16英寸)45倍口徑的mark i艦炮,這9門火炮分别安裝在3座三聯裝炮塔中,這是英國戰列艦首次安裝三聯裝主炮炮塔。“納爾遜”級每座主炮塔長20米、重1500噸。3座炮塔全部位于前甲闆的艦體中軸線上,“a”、“b”及“x”三座炮塔采用了一下一上一下的三角形背負式布局。“納爾遜”級是英國皇家海軍唯一一級安裝406毫米主炮的戰列艦,其每門火炮備彈5枚。主炮集中布局有利于集中防護,但是其射界有限,後方成為射擊死角。

外形獨樹一幟,運用了大量新設計理念的英國“納爾遜”級戰列艦

(上圖)“納爾遜”級上的主炮正在進行齊射

主炮的集中使得齊射時産生的強大炮口爆風給甲闆、前部艦體結構和内部設定帶來了一定損害。“納爾遜”級上安裝了12門152毫米mk ⅩⅩⅡ火炮作為副炮,每門炮長7.87米,重9.157噸,備彈150發,射速5發/分鐘。“納爾遜”級上的所有副炮都安裝在6座雙聯裝炮塔中,這是英國戰列艦第一次将副炮安裝在全裝甲防護的炮塔中,這樣的設計既加強了火炮和人員的防護,又擴大了火炮的射擊範圍。雙聯裝的152毫米炮塔重86噸,回旋速度為5度/秒。與主炮塔一樣,“納爾遜”級的6座副炮炮塔以3座為一組呈三角形安裝在艦艉,其中左舷3座副炮炮塔被命名為p1、p2、p3,右舷3座副炮炮塔被命名為s1、s2、s3。

“納爾遜”級的防空武器包括6門40倍口徑的120毫米高射炮,其炮長5米,重3.137噸,每門炮備彈175發,射速8~12發/分鐘。所有的120毫米防空炮都安裝在艦橋、煙囪兩側及艦艉的甲闆上,其單管安裝,沒有裝甲防護。除了火炮,“納爾遜”級還安裝有2具位于水下的魚雷發射管,發射mk i型622毫米魚雷(共12枚),該魚雷屬于氧氣動力魚雷,全長8.1米,重2.58噸,戰鬥部内有337公斤tnt,射程18300米。

外形獨樹一幟,運用了大量新設計理念的英國“納爾遜”級戰列艦

(上圖)“ 納爾遜”号向一個方向以統一角度擡起的主炮,在先進系統的指引下,其火力非常精準。

“納爾遜”級的火控系統包括主副炮射擊控制系統和魚雷射擊控制系統。在每座三聯裝主炮塔後部各安裝有一具12.4米測距儀,使炮塔具有獨立測算控制能力。“納爾遜”級高大的艦橋頂部有一座安裝有4.5米測距儀的主炮射擊控制塔和兩座安裝有3.6米測距儀的副炮射擊控制塔,在主桅後面也布置有相同的主副炮控制塔。“納爾遜”級的火控中樞是當時最新型的afct型火控平台,該平台屬于電動機械式模拟計算機,可以綜合目标的觀瞄資料和本艦的航行狀态資料,解算後給出火炮的射擊方位和射擊仰角。除了火炮射擊控制塔,在“納爾遜”級煙囪的兩側還有兩座魚雷射擊控制指揮塔,指揮塔内安裝有4.5米測距儀。

“納爾遜”級艦橋外形獨特,其采用了全封閉的箱型大廈結構,不同于英國戰列艦以往的開放式橋樓艦橋。“納爾遜”級的艦橋呈八角形,自下而上共有7層,其中包括艦長室、指揮室、操舵室及各種觀測信号平台。與傳統的開放式艦橋相比,“納爾遜”級的艦橋具有更好的防護及更大的内部空間,不過其高大的外形增加了風阻,全封閉的設計也阻礙了視野。

外形獨樹一幟,運用了大量新設計理念的英國“納爾遜”級戰列艦

(上圖)“ 納爾遜”級位于中間的高大箱型大廈艦橋。

“納爾遜”級的裝甲防護布局采用了由美國海軍最先提出的集中防禦理念,即對主副炮、彈藥艙、動力艙及指揮系統等要害部門進行重點防禦,而其他次要部分幾乎不安裝裝甲;面對大仰角下落的炮彈和航空炸彈時,必須加強水準防禦;面對魚雷和水雷的水下攻擊時,對艦體水下部分進行改進完善。“納爾遜”級側舷的主裝甲帶從艦艏的“a”炮塔直到艦艉的彈藥庫,總長116.4米,高3.9米。

“納爾遜”級的主裝甲帶安裝在艦體内部,其呈18度外傾,其在彈藥艙周圍厚度達到356毫米,在動力艙附近為330毫米。在主裝甲帶前後分别有兩道橫向的裝甲隔壁連接配接,這樣便形成了一個完整的裝甲盒子;在水準防禦上,“納爾遜”級放棄了之前采用的多層裝甲甲闆設計,而是采用了單層裝甲甲闆結構,其裝甲甲闆從前部裝甲隔壁一直延伸至艦艉,兩側與主裝甲帶相接。“納爾遜”級各部分的裝甲甲闆厚度為:彈藥艙頂部厚159毫米,動力艙頂部厚95毫米,後裝甲隔壁至艦艉厚108毫米;作為重點防禦部分的主炮塔,“納爾遜”

級的“a”、“b”主炮塔正面裝甲厚406毫米、兩側厚279毫米,背部厚229毫米,頂部厚184毫米,而“x”炮塔的正面裝甲更是厚達457毫米,背部厚305毫米,基座裝甲厚330至381毫米;與主炮塔防禦相反,“納爾遜”級副炮炮塔正面裝甲厚38毫米,其他位置為25毫米,這成為防禦上的弱點;“納爾遜”級的指揮塔擁有厚實的裝甲保護,其正面厚305毫米,側面厚356毫米,背面厚254毫米,頂部厚190毫米,除了指揮塔,艦橋上的操舵室和煙道也擁有裝甲防護;在水下防禦方面,“納爾遜”級采用了細化水密艙結構并安裝内置防魚雷隔壁,最大可以承受450千克炸藥爆炸的沖擊。

“納爾遜”級的動力系統得到全新設計,由于在有限的噸位中要保證火力和防禦,是以留給動力系統的空間變得很小。為了達到23節的設計航速,“納爾遜”級采用了雙軸雙槳推進,主機為2座布朗-柯蒂斯式單級齒輪減速蒸汽輪機。“納爾遜”級上安裝了8座海軍型三脹細管燃油鍋爐,這些鍋爐分為4組分别安裝在4個鍋爐艙内。“納爾遜”級的最大功率為45000馬力,航速23節。

“納爾遜”級的載油量達3800噸,其續航能力強大,在23節全速下航程能夠達到5500海裡,在16節航速下航程能夠達到7000海裡,而在10節航速下航程超過14000海裡。“納爾遜”級采用單舵設計,安裝了堅固高效的新型電動液壓半平衡舵,其全速時轉彎半徑為600米。

外形獨樹一幟,運用了大量新設計理念的英國“納爾遜”級戰列艦

(上圖)“納爾遜”級406毫米主炮塔的布局示意圖

與英國建造的所有戰列艦相比,“納爾遜”級的外形可謂是獨樹一幟,甚至很多人認為其外形醜陋。在實際使用中,“納爾遜”級出現了許多問題,其中主炮性能不佳、航速緩慢及航行性能不出色是主要被诟病之處。應該看到,使用了主炮集中前置布局的“納爾遜”級在設計上運用了大量的新理念,其中包括了集中防禦的裝甲布局、廣泛應用的新材料、封閉的高大艦橋以及炮塔式副炮等等。從設計上看,“納爾遜”級充分吸取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經驗和教訓,同時又在《華盛頓海軍條約》的限制下嚴格控制了重量。從英國戰列艦發展曆史上看,“納爾遜”級有着承上啟下的地位,其深深影響了之後“英王喬治五世”級戰列艦的設計。不僅如此,就連美國、日本等海軍強國在日後的戰列艦設計上也參考了“納爾遜”級。盡管外形獨特,但是從技術角度上看,“納爾遜”級卻是一次突破,一次大膽的創造和革新,其意義不亞于“無畏”号。

本文節選自《英國戰列艦全史》(上中下冊)

外形獨樹一幟,運用了大量新設計理念的英國“納爾遜”級戰列艦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