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台灣寫真:嘉義石雕“猴”厲害 桃城“運将”刻新風

作者:MtimeTime.com

中新社嘉義11月10日電 題:嘉義石雕“猴”厲害 桃城“運将”刻新風

中新社記者 安英昭 陳小願

一陣“轟轟隆隆”,一陣“叮叮當當”,兩種常人耳中的噪聲,在蔡錦同聽來卻是熟悉而親切。日常生活中,年過半百的他是駕車滿城跑的計程車“運将”(台灣對司機的别稱);業餘時間裡,美工專業出身的他又是台灣有名的石雕藝師。

蔡錦同近日在嘉義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說:“為了生存要比較努力,但隻要有機會創作就會覺得很快樂。”

自幼喜愛繪畫的他,畢業後曾在廣告公司繪制建築透視圖,後因電腦繪圖興起、家庭經濟負擔加重而轉行開起計程車。談起18年的“運将”經曆,他笑稱,“開車是不務正業”,隻是“兼職開出租”。2006年,待客間隙的一次偶然機遇使蔡錦同接觸到石雕藝術,從此開啟了雕刻生涯。

蔡錦同的家鄉嘉義位于台灣西南部,因清代時城區形狀而得名“桃城”。嘉義周圍的八掌溪和赤蘭溪中有大量顔色純淨的沉積岩和貝類化石,為石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材料。

上世紀四五十年代,嘉義石雕藝師詹龍受阿裡山中台灣猕猴的啟發,開始雕刻石猴。詹龍原以雕刻墓碑和寺廟龍柱為生,直至上世紀七十年代,堅持用貝類化石雕刻石猴的他,才在日本遊客炒作下聲名大噪,同鄉的石雕藝師随之開始大量雕刻石猴,“桃城石猴”“猴雕故鄉”逐漸成為嘉義的重要人文符号。

蔡錦同介紹,老一輩猴雕藝師大多非科班出身,他也基本靠自行摸索,連工具都是自己設計。這些“素人雕刻家”不拘泥于技法,隻關注如何展現猴子的天性與親情,反而形成嘉義猴雕“返璞歸真、真情流露”的特色。

1998年起,嘉義市開始舉辦“石猴戶外創作展”,石雕藝師需在10天内現場完成一件猴雕作品,獲得觀衆投票最多的即稱“美猴王”。2008年至今,“桃城石猴雕刻征件比賽”成為嘉義猴雕的又一品牌,加之大型石猴集體創作、校園巡展、石猴推廣研習課程等各式活動的舉辦,嘉義猴雕名氣日盛。

2006年,蔡錦同加入嘉義市石雕協會,2008年開始參加戶外創作展,同年即舉辦猴雕個展。近年來,他在精研傳統石雕技藝的同時大膽創新,選材上涵蓋石、木、銅、鐵,主攻石雕與木雕結合,選題上嘗試人物、生肖等,不再拘泥于猕猴。

蔡錦同位于嘉義市郊的石雕工坊曲徑通幽、草木繁茂。工坊前廳陳列着石雕、木雕、繪畫等作品數十件,牆上挂着各類雕刻比賽的獎狀整整30幅。蔡錦同笑稱,自己可能是嘉義唯一有石雕、木雕、繪畫作品都參加過展覽的計程車“運将”。

工坊後院豁然開朗,草坪四周擺滿大件石雕和幾塊已經布滿青苔的原石。他解釋道,每淘回一塊石頭,往往不急于上手,而是等它風化出獨一無二的效果,再根據其特有模樣來尋找靈感。

蔡錦同的石雕作品頗有市場,單件可賣出七八萬元(新台币,下同),但他坦言,從事石雕創作并非是為賺錢。有一次,台灣中山大學舉辦研讨會,希望送40多位與會者嘉義猴雕作紀念品。由于時間緊、任務重、預算低,無人願意為此花費功夫。蔡錦同得知後,夜以繼日地為與會者趕制出這份獨特的禮物,最後隻象征性地收取每個一千元的成本費。

如今,身為嘉義市石雕協會常務理事的蔡錦同積極推動石雕進校園等活動。他說,傳統技藝和主題要保留,但也要敢于創新。“現在很多年輕人,包括女孩子都開始喜歡并學習石雕,嘉義石雕‘猴’(好)厲害!”(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