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确診宮頸癌晚期後存活7年!她帶着哈達來廣州緻謝

7年前,她從西藏到廣州求醫,抱着最後一線希望;7年後,她帶着哈達再赴廣州,臉上露出了笑容……

确診宮頸癌晚期後存活7年!她帶着哈達來廣州緻謝

曹新平教授(左二)與患者(右一)及其家人合影。

11月5日,記者從中山大學惡性良性腫瘤防治中心獲悉,該院救治了一個宮頸鱗癌晚期患者,目前已恢複正常的工作和生活。醫生提醒,惡性良性腫瘤治療後要進行定期、規範的複查,這是抗癌過程中最容易被人忽視卻又極為關鍵的一環。

42歲,她确診宮頸癌晚期

2014年,42歲的藏族患者曲女士因為陰道出血,到西藏當地醫院就醫。聽到“宮頸鱗癌晚期”這一診斷時,她感覺天都要塌了。

當地醫院無法救治,曲女士輾轉求醫,來到了位于廣州的中山大學惡性良性腫瘤防治中心。該院婦科為她安排了宮頸組織活檢,病理檢查結果提示“宮頸中分化鱗狀細胞癌”。影像學檢查結果提示,惡性良性腫瘤已經侵犯陰道,并伴左頸部、腹主動脈旁、盆腔等多發淋巴結轉移。這意味着,她已經沒有手術機會了。

難道就要這麼放棄了嗎?曲女士又來到了中山大學惡性良性腫瘤防治中心放療科,曹新平教授接診了她。結合病情評估和多學科會診,曹新平認為可以先進行姑息治療,争取最大限度減小惡性良性腫瘤負荷,改善患者生活品質,延長生存時間。

曲女士在中山大學惡性良性腫瘤防治中心進行了全身化療。因為存在惡性良性腫瘤的廣泛轉移,此時治療方案以提高患者生存品質為目的。3個療程後,醫護人員驚喜地發現,曲女士的原發竈腫物已基本消失,她也沒有出現嚴重的副作用。

放療新技術帶來新希望

因為全身化療後惡性良性腫瘤消退理想,醫護人員多次會診後,決定為曲女士進行個體化治療。

與傳統的外照射不同,醫護人員為曲女士直接進行“後裝近距離放療”,即ct引導下宮頸癌徒手插植後裝放療技術。這樣既能使原發竈惡性良性腫瘤達到足夠的放療局部受量,也能減輕放療後的副作用,這是醫護人員力争去尋找到的劑量平衡點。

這個治療方法,需要醫生在結合影像學、婦科查體的結果後,依據惡性良性腫瘤形狀、大小和分布特點,将數根中空的金屬針按一定的陣形直接插入惡性良性腫瘤組織内,并且通過之後的ct掃描圖像,進一步調整進針深度、方向和位置等,精準劃定治療範圍。

經過醫生、護士、實體師、治療師的團隊協作,準确制定靶區後,體積非常小的放射源會依次沿着中空的數根金屬針,在其内部行走,同時釋放可以殺死惡性良性腫瘤的射線。由于放射源直接在惡性良性腫瘤範圍内,可在小範圍内給予高劑量照射,同時有效保護周圍重要器官。

據介紹,這項技術由曹新平團隊于2003年首次開展臨床研究和嘗試,并于2006年首次運用于宮頸癌患者。經過近20年的發展,技術逐漸成熟和得以推廣應用。

這項技術應用後,該院宮頸癌患者總生存率由原來的55%左右提高到80.5%,其中i期100%,iia期85.7%,iib期79.2%,iiib期82%,ivb期60.1%。在副作用上,放療最重要的毒副作用——三級以上晚期放射性腸炎,發生率由原來的10%左右,降低為1.2%,效果十分顯著。

曲女士用三個月時間,完成了全部診療計劃,治療過程非常順利。7年來,她堅持定期複查,同時長期口服化療藥維持治療。今年複查的時候,她專門帶上了潔白的哈達,用藏族的最高禮儀向中山大學惡性良性腫瘤防治中心放療科的醫護人員表示感謝。

“這個患者的成功救治,鼓勵我們面對難治性惡性良性腫瘤患者,絕不輕言放棄。”中山大學惡性良性腫瘤防治中心放療科主任陳明教授提醒,大家如果發現身體不适,要及時就醫。如果診斷惡性良性腫瘤,也不必驚慌失措,治療過程中保持良好心态,信任醫生、配合醫生,治療結束後定期複查。

【記者】朱曉楓

【通訊員】文朝陽 陳鋆 高寒

【作者】 朱曉楓

廣東健康頭條

來源:南方+ - 創造更多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