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理神探》海報
美劇《漢尼拔》(hannibal)裡,主角威爾使用的場景還原與投射兇手心理的技巧,每每讓人贊歎那精準無比的動機還原,在現實生活裡是否真實存在這樣有如魔法般的能力呢? 最新原創美劇《心理神探》(mindhunter)改編自真實故事,将會帶我們回到fbi創立犯人剖繪手法的年代,這一切都源自一位研究行為科學的探員約翰·道格拉斯(john douglas)。
現實生活中的埃德蒙·肯珀
他的名字或許比不上威爾·格雷厄姆或漢尼拔·萊克特那麼響亮,但他所偵破的許多連環殺手案件,都成了《漢尼拔》故事裡經典角色的靈感來源。約翰在高度戒備監獄裡通路的第一個重刑犯埃德蒙·肯珀(edmund kemper),成了漢尼拔作者托馬斯·哈裡斯(thomas harris)筆下連環殺手漢尼拔的原型-極高智商,冷靜無比,輕視社會,為了興趣與欲望犯案。
《心理神探》劇照
艾德蒙生長在父母離異的破碎家庭,小時候和妹妹着迷于死亡儀式的神秘感,并将母親對他的虐待的憤怒發洩在小動物身上。随着年齡越來越大,他與社會越來越脫節,抽離感越來越大,家暴累積的怨氣到達極限,艾德蒙開始在小鎮上不斷殺害年輕的女大學生,來滿足他無法獲得女性關愛的痛苦,以及對母親暴虐行為的反擊。最讓艾德蒙感到興奮刺激的是,當他開着後車廂載有受害人屍體的車子,前去見心理治療師的過程,他一邊面不改色地在治療師前面證明自己心理正常,一邊享受着沒有人發現他罪行的刺激感,嘲笑這個體制的無能,嘲笑那些自以為聰明可以了解他複雜心理的蠢蛋。
《心理神探》中的約翰·道格拉斯(右)
艾德蒙的行為是不是非常眼熟?食人魔漢尼拔也是在童年時期在戰争中目睹妹妹被吃掉的慘劇,從此以“食人”作為反抗社會的手段。如果戰争的真理是“弱肉強食”,那麼他吃掉那些比他笨又沒用的人類有什麼關系呢?漢尼拔也和艾德蒙一樣,享受着和當權者打交道的同時,繼續犯罪行為的刺激感,隻是漢尼拔更上層樓,直接和參與調查自己罪行的人成為朋友,再進一步操弄他們的心理行為。艾德蒙最後是自首被捕,因為他發現自己的殺人案沒有成為全國頭條而沮喪,主動向警察投案獲得關注。這種行為的根源之一是,連環殺手已經将其他人的性命非人化,殺人的過程是一種成就,這種成就一定要讓其他凡人贊歎仰望才有完成的價值,是以漢尼拔才會一次又一次地,将死者做成藝術品展現,或是做成美味料理供那些fbi探員享用。
艾德蒙的案例颠覆了人們對于連續殺人犯的原始想像,多數的兇手都非常清楚自己在做什麼,一切經過缜密的推理計畫,包含被捕後如何裝出無辜的失常模樣。收集了越來越多的深入訪談案例後,約翰漸漸地能夠想像犯人的心境,有時候甚至被他們的動機完全說服了,越來越難厘清楚,那條常人與非常人的界線,要抓住惡魔,隻有讓自己也變成惡魔才有機會,這也是為什麼威爾在漢尼拔故事裡,一步一步地成了漢尼拔的親密友人。
《心理神探》導演大衛·芬奇
netflix的美劇版本參考了1996年出版的同名回憶錄系列,由擅長懸疑驚悚題材的大衛·芬奇(david fincher)執導,在這之前他已經有過兩部精彩的殺人魔電影《七宗罪》(se7en)及《十二宮》(zodiac),讓人非常期待這次會怎麼樣去改編。當初《七宗罪》最後震驚的恐怖結局到現在依然是犯罪電影的經典,凱文·史派西(kevin spacey)與大衛·芬奇在《紙牌屋》(house of cards)裡的合作也持續着那種高智商罪犯的神秘魅力。
右起:喬納森·格羅夫、安娜·托芙、霍特·麥克卡蘭尼
根據目前透露的情報,飾演主角的兩位演員分别是喬納森·格羅夫(jonathan groff)及霍特·麥克卡蘭尼(holt mccallany),喬納森·格羅夫之前主演的影集主要是以歡樂喜劇為主,像是《歡樂合唱團》(glee)及《尋》(looking)等劇,這次演出沉穩内斂的成熟角色将是一大轉變及挑戰。老牌演員霍特·麥克卡蘭尼則是許多電影的配角常客,總是演出沉穩的老将或上司類型,在《薩利機長》(sully),《俠探傑克:永不回頭》(jack reacher: never go back)還有《匪幫傳奇》(gangster squad)等電影中都有出現,他與大衛·芬奇的合作經驗更可以回溯到另一部經典《搏擊俱樂部》(fight club)。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