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梅文欣賞|王旭東,這條長河啊

作者:淅川釋出

2021年5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對河南省玉川縣九仙鄉新村南水北調工程的農民工群衆說:"我們去那所房子,離開并不容易,聽說'有山有水,有田野有林',有的還有船, 對吧?為了讓沿線的人能喝到好水,我們放棄了小家庭,為大家搬了出去。這是一個偉大的奉獻精神。一起,全國人民都要感謝你們,滴水的春報,吃水别忘了挖掘機,你們就是掘金者。"

梅文欣賞|王旭東,這條長河啊

我是來自南水北調水庫的移民,随着項目的進展,我住的老房子被拆除了兩次。

7年多前,我家在河南省西南角,玉川縣舊縣城,原名"城關",現在叫"老城"。這個美麗的小鎮有文興寺,火星寺,曲興塔,玉雪,娃娃橋......聽這些名字就能想起她有多漂亮。

這個小城市不到一平方公裡,我家住在東莞,一條通往西關的主要街道。西關外是一個大碼頭,擁擠、桅杆,一條大河繞過城西,向南流經市區。奶奶家在河對岸的第一個村子,第一個院子,離西關四五英裡。這四五英裡的洪水時間是河床,河是少是河灘,可以開車走。我把羊放在沙灘上,沐浴在河裡,清空沙灘白,魚鳥飛翔,永遠留在心底。

這條河叫丹江。

梅文欣賞|王旭東,這條長河啊

1971年夏天,我在火星寺國小讀完第一年後,我在小鎮上的家人搬走了。搬家的原因,聽大人們說是"水要漲了,城市要被淹了"。2008年夏天,三十多年過去了,我站在舊城區的老址上。街道、涼亭、圍牆和我的國小已經是無盡的玉米地,準備迎接上升的河流。2018年3月底,母親病重,我回到了玉川。在縣醫院的時候,建渡的叔叔帶我去老城看水。此時,河水已經是一片海,老城區已經完全沉入海底。幾天後,他的母親去世了。我知道,關于老城區,關于河灘,關于搬遷前的時期,沒人可談,隻能默默地在記憶中搜尋。

1971年我搬家的時候,全家并沒有搬到國外的縣城,而是回到了幾十裡外的玉川縣,張穎旅第一制作隊。這是一個大村莊,住在河邊。西邊的河流叫"禹河",向南流數十裡,與丹河彙合,流入頤和湖大型水庫丹江口水庫。

在張漾,我住了3年,在渭河裡遊泳,在龍泉觀景山上撿地曲蓮,和小夥伴一起去早學,夏夜坐在麥田上聽村民們的故事......時間過濾掉了苦澀、貧瘠、留在記憶中的一切美好。

梅文欣賞|王旭東,這條長河啊

四十年後,随着丹江口水庫大壩的增壩和蓄水量的增加,張滭村将被洪水淹沒,這裡的人們要麼搬到許昌市長葛城的"新營地",要麼搬到附近山腳下建立的社群。到2014年,我8歲到11歲居住的張漾村變成了河床,沉入了水庫的底部。

1952年10月下旬,毛澤東同志新中國成立以來首次通路北京,來到河南。31日,站在廬山山頂,腳下俯瞰黃河,仿佛與大自然就重新布置新國的山水進行了一次無聲的對話,然後細緻而清晰地做出了預言,提出了一個概念:"南方水多,北方水少, 如果可能的話,可以借一些水。"南北調水從此成為中共平衡水資源、解決基本生活問題的第一心。經過長期論證、規劃、試驗,中央政府将南北調水工程全面納入中部、東西三條線路逐漸布局、實施。中央管線工程從渝州交界處的丹江口水庫向北抽水,分别經過河南和河北十幾個城市,到京津自來水網,解決了沿線數千萬居民的飲用水和生态補水以及工業用水問題。丹江口水庫大壩位于湖北省丹江口市,大部分洪區位于河南省玉川縣境内,首個閘門位于玉川縣九大鎮陶叉村。

1958年9月1日,丹江口大壩建設工程正式開工。俞渝的10萬座築壩大軍奮戰了九年,1967年11月,丹江口水庫大壩被水淹沒。在随後的幾十年裡,大壩被擡高了幾次,淹沒的區域逐漸擴大。為了釋放水庫容量,主要洪區位于河南省銀川縣,在中央政府的指導和協調下,50年來已有7次遷徙搬遷,40多萬人遷出家園。上一次是在2009年之後,在兩年的時間裡,有165,400人搬到了河南省的受水影響的城市。在動員群組織群衆搬遷的過程中,有12名幹部在玉川縣一線工作中喪生。2014年12月12日,南水北調中心線一期工程正式開通。

截至2021年5月10日,南北調水中心線項目近380億立方米,近6年半以來,使沿線24個大中城市130多個縣的水質穩定達到二類及以上水準, 直接惠及6900萬人。其中,向北京供水64億立方米以上,全市74%的城市用水來自我的家鄉,全市直接惠及1300多萬人。南北調水從根本上改變了受災地區的供水格局,甚至解除了因缺水而可能搬遷的潛在危機。

梅文欣賞|王旭東,這條長河啊

南北調水通過長江、淮河、黃河、海河四大水系,累計生态補水超過50億立方米,很快使京津冀地區地下水位下降反彈,至此,全市平原地區地下水位已回升3.72米,新增儲量19億立方米, 密雲、懷柔、大甯、十三陵等大中型水庫因南水回流,蓄水量已達到曆史最高水準。南水北調中心管路項目已成為當之無愧的生态工程。

2012年5月,中央網絡資訊辦公室組織了網絡媒體"轉機"主題訪談活動。我主動邀請于,率領北京市網辦、中國經濟網、新浪網等幾名幹部、記者趕赴河南鄭州,與河南中央新聞網站記者和河南地方新聞站記者一起,先在鄭州做教育訓練,然後集體采訪光武鎮新村的移民, 通過黃隧道遺址、廬山沙河渡槽、玉川生态水保護工程、一線運河等。

作為庫區的前居民和今天的北京市民,我既是貢獻者又是受益者,既是見證人,也是見證人。在那緊張的采訪日子裡,如此深切地面對一個60歲、跨越幾代人的偉大事業,如此真實地了解一個當代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如此立體感受各族人的悲痛和喜悅,我不斷被震撼、感動、鼓舞。當時寫了一首小詩《更近,更近——寫在網絡媒體南水北調水活動》,并在采訪組分享時,不少同志流下了眼淚。

幾年來,我一直在關注每一個發展,我一直在關注每一條消息,我一直在思考這些問題:

如果不是一個真正謀求人民福祉、民族複興的政黨,它怎麼能代代相傳,肩負着如此沉重的使命和如此艱巨的任務呢?

如果不是一群志同道合、有紀律、忠于職守、不怕犧牲的黨員幹部,又怎麼能在難以離開祖籍、不願放棄的移民中做好說服呢?如何說服流離失所者放棄他們的土地,重新安置移民,并幫助緻富?

如果不是穩定發展、和諧共生、充滿希望的治理體系和生活環境,千千萬老百姓怎麼能告别家鄉,融入其他國家,開始新的生活呢?

幸運的是,今天的中國擁有一切。

雖然我再也看不到小時候住過的街道、房子、村莊、學校,但經常聽到外籍人士對自己的新生活歎息,也經常收到渝川山城市進步随時變得更加美麗、更加便捷、更加開放的資訊,不時更新京津冀社會生活改善和生态建設的資料。我對移民的美好時光以及清潔水能給國家帶來的巨大變化感到高興。

祝福你,我的家鄉!

祝福你們,我的鄉親們!

(作者為《中國企業家》雜志社長)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