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藥品帶量采購三年了,它怎樣改變了我們的生活

作者:酒死了
記者 | 原祎鳴 編輯 | 謝欣

自從2018年下半年“4+7”後,國家組織藥品集中帶量采購(以下簡稱為“帶量采購”)已經有第五批正式落地,三年後,帶量采購給國人生活與醫藥産業帶來了什麼,國家醫保局給出了答案。

11月3日,國家醫保局中國藥學會和中國醫療保險研究會共同釋出《醫保藥品管理改革進展與成效藍皮書》(以下簡稱為《藍皮書》)。《藍皮書》跟蹤分析了國内31個省份的804家醫院(含596家三級醫院,218家二級及以下醫院)的用藥情況,認為帶量采購大幅度降低了藥價,并且實作了仿制藥對原研藥品的替代。目前,五批帶量采購共覆寫218種藥品,覆寫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慢性B肝等慢性疾病和常見病的主流用藥,平均降價54%,中選藥品價格從國際價格的2-3倍以上下降到了與之相當的水準。

另一方面,《藍皮書》總結到,國家帶量采購将原研藥與同等品質的仿制藥放在同一平台公平競争,讓競争結果直接與銷量挂鈎。在這樣的模式下,原研藥不再享受超國民待遇,第一批集采藥品原研藥使用量占比從22%降至11%;其中,用量較大的例如阿托伐他汀鈣片等原研藥占比在集采“4+7”試點地區從50%降至25%,在其他地區從37%降至11%。

此外,帶量采購還明顯提升了人民群衆的用藥品質水準,全國使用過評仿制藥及原研藥等高品質藥品的比例達到90%以上。而這也激發了仿制藥的活力,使得藥品生産行業集中度進一步提升,頭部藥企将發展重心轉向首仿、難仿藥品的開發。具體來講,為了享受改革紅利、搶占市場,仿制藥企業不斷加大一緻性評價投入力度。截至今年9月底,已有537個通用名品種、2696個産品通過一緻性評價。

實際上,自2018年國家醫保局成立後,在帶量采購外,重新開機新藥醫保談判也同樣影響深遠。

《藍皮書》指出,2016—2020年上市的34個創新藥均被納入了國家醫保目錄,其中4個品種在2017年版醫保目錄調整時進入醫保,1個品種為18年談判藥品,9個品種在2019年版醫保目錄調整時進入醫保,12個品種在2020年版醫保目錄調整時進入醫保,8個品種尚未納入國家醫保目錄。

2017年版國家醫保目錄調入的品種中,藥品從上市到進入醫保的時間大概在4-9年不等,而2019年這一時間降至1-8年不等,到了2020年,這一時間進一步被縮短到了6個月至5年不等。

例如,信迪利單抗從2018年12月上市到2019年進入醫保僅用了不到一年的時間,依達拉奉右莰醇從2020年7月上市到2020年12月進入醫保僅用不到半年的時間,伊沙佐米、安羅替尼、塞瑞替尼等從上市至通過2018年藥品談判也都僅用了半年左右時間。

從臨床使用資料來看,創新藥進入醫保後金額和用量在短時間内都出現了大幅度的上升。2017年談判藥品的各季度用量同比增長率在100-135%之間;2019年第2、3季度,這一增長率高達1349%、1582%%。到了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沖擊,全藥用量大幅下降的情況下,2019年新增談判藥用量增長率依然很高,第3、4季度用量同比仍然增長了657.6%、768.6%;2020年新增談判藥品在2021年3月1日實施,當季度用量同比增長率即達到55%。

此外,罕見病也是不可忽視的領域之一,《藍皮書》指出,2009年版醫保目錄包含了22個罕見病用藥,覆寫13個病種的罕見病;2017年版醫保目錄包含30個病種的罕見病用藥,覆寫15個罕見病;2019年版醫保目錄包含39罕見病用藥,覆寫19個病種的罕見病;2020年版醫保目錄包含45罕見病用藥,覆寫22個病種的罕見病。

2009年,已在醫保目錄中的罕見病用藥金額及用量穩定增長,但增長率逐年降低;2017年版調入藥品在目錄實施後一年内金額增長率在100%以上,2019年調入的藥品臨床用量較小,但金額用量增幅明顯。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