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報·新湖南用戶端記者 李曼斯
6月17日,記者來到甯鄉經開區楚天科技工業園諾脈科(中國)固體制劑工藝中心,采訪德國專家托馬斯。見到記者,托馬斯從口袋裡掏出手機,鄭重其事地對照提早寫好的中文進行了一段自我介紹:“我是托馬斯,大家都叫我‘小火車’。我來中國3年了,這裡是我的第二故鄉……”
2015年,托馬斯來到北京工作。2年後,又因工作調動回到德國。期間,他始終夢想着重回故地,2019年如願再度調回中國,在湖南、上海兩地工作。
3年時間裡,“小火車”托馬斯學會了中文,愛上了吃辣,甚至對毛主席與故鄉的故事信手拈來。更重要的是,他在這兒結識了未婚妻,成了一名準“中國女婿”。
家人的陪伴,或許是托馬斯選擇在疫情期間留在中國的原因之一。更為關鍵的是,他對中國政府充滿了信任。他笑着說:“一開始,我媽媽每天打越洋電話,希望我們回德國待一段時間。我向媽媽描述了中國政府嚴謹的防疫措施,我知道我生活在全世界最安全的國家。後來,疫情在歐洲蔓延,我和德國的朋友打電話,教他們怎麼好好洗手、正确戴口罩。”
留在中國,使從事醫藥裝備研發的托馬斯有機會一展所長。作為醫藥裝備行業的佼佼者,楚天科技2017年并購德國諾脈科集團,托馬斯正是諾脈科駐中國産品總監。
今年2月,疫情在中國蔓延。不少醫藥企業紛紛向楚天科技求助:疫情緊急,大量醫療物資緊缺,有什麼辦法可以加快生産進度?
要實作快速生産,最為直接的是兩點:提速、增量。危難之際,留給醫藥企業的時間并不多,給楚天科技進行研發的時間同樣緊張。
3個月時間裡,托馬斯與楚天科技團隊研發了智能化自動排空灌裝系統及軟體技術,并申請專利,技術從縮減灌裝流程、精确灌裝稱量兩個方面入手,可以降低藥品生産品質風險,提高藥品5%至10%的收率。前不久,楚天科技為北京一家企業打造了西林瓶洗烘灌封關聯線,用于新冠疫苗産品生産。這一技術配置産品線,将幫助企業進一步提升生産效率。
“我個人能做的十分有限,更多的是團隊的功勞。就我自己來說,疫情期間盡量待在家裡,不出門添亂就是最大的貢獻。”托馬斯用4個關鍵詞總結了他對中國抗疫的印象:數字化、團結、響應速度和犧牲精神。他覺得政府公布消息及時透明,人民群衆也十分遵守制度,這一點在外國很難做到。這或許是中國能迅速控制住疫情的關鍵原因,“我的妻子有一些朋友是武漢醫護工作者,他們明知有危險還是勇敢地沖在一線。政府也盡量確定停工後人們的薪資,降低疫情對家庭的影響,這一點讓我感到很安心。”
這次經曆讓托馬斯對中國有了更深的感情:“前30年我生活在德國,下半生我想和妻子一起生活在中國。”
[責編:曾璇]
[來源:湖南日報·新湖南用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