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菲的選擇——威廉·斯泰隆
《蘇菲的選擇》是美國作家威廉·斯泰倫創作的長篇小說,首版于1979年。1980年,該作獲得首屆美國國家圖書獎。
小說以波蘭籍移氏、女王人公蘇菲的人生經曆為主線,交織描寫了她同美國猶太人納森的深切的、熱烈的、畸形的、變态的、大吵大鬧的愛情悲劇,以及同小說的叙述者、南方青年作家斯汀戈的愛情糾葛,生動而深刻地揭示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給人們的精神和肉體帶來的災難性的摧殘,無情地暴露了德國法西斯集中營的令人發指的内幕,控訴了納粹殘殺無辜的罪行。

世界是多樣的。正如惡有窮兇極惡也有平庸之惡一樣,受害者、反抗者也非個個都是教科書中宣傳的萬人一面般的楚楚可憐。這本書,就是提供了如此一種解讀的新視角。
對于猶太人來說,反猶主義的波蘭人固然是惡的——公允地說,千百年來的歐洲,持此立場的也并非波蘭一家;遇上了西進的納粹,波蘭也碰上了他們的惡人;而這一切發生時置身事外、事後卻又高舉民族、人權等大旗的人,在前二者眼中,何嘗不是種惡?
書名取得很妙,蘇菲看似不是那種由人刀俎的命運,她一直有選擇:剛到奧斯維辛時,她在兒子和女兒中有選擇;在集中營中,她在安分熬命和幫助抵抗組織中有選擇;在美國,她在兩個愛慕者——或者說兩種生活方式中有選擇。可她真的有選擇嗎?孩子們選哪個,無非是先走後走;抵不抵抗,無非是苟延殘喘幾天;無論選哪個男人,噩夢記憶都如影随形。與其說她有選擇,不如說她,或者千千萬萬個那個時代的人,都退無可退。
蘇菲的三個名字也頗有意味。猶太至上主義者眼中她是原罪艾娃,民族主義者眼中她是卓娅,何處才是真正不依附于任何人、任何身份的蘇菲自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