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馬路邊撿到一分錢,把它交到警察叔叔手裡邊……”近段時間,這首耳熟能詳的兒歌《一分錢》沖上熱搜榜,引發許多争議。
起因是,網傳某國小課本将這首經典兒歌“漲價”為《一進制錢》。

有人認為這是“與時俱進,無可厚非”,有人認為這是“不尊重原作,不尊重經典”,更有人認為這樣的修改是“毀童年”......一時吵的不可開交。
我覺得這首兒歌的“漲價”之是以能引發如此熱議,一是源于《一分錢》這首歌的經典性,人們在對經典進行“加冕”的同時,也标志着權威的最終确立。這種權威昭示着經典難以撼動的地位,同時以一種無形的震懾力量潛移默化地喚起人們對于經典的保護意識和尊重意識。二是由于目前破壞、惡搞經典作品層出不窮,輿論場中對于類似議題保持着高度關注的狀态。
其實除了破壞經典作品,在兒歌界還有很多三觀不正、奇葩的作品需要引起家長重視:
《媽媽别上班》
在今年央視一個綜藝節目上,一位參賽小朋友唱的兒歌《媽媽别上班》的歌詞直接歧視女性:
歌詞是這樣的:“媽媽要是上班兒,就沒人陪我玩”、“媽媽就算上班兒,也掙不了幾個錢”......
若說“媽媽要是上班兒,就沒人陪我玩”隻是兒童的天真流露,那“媽媽就算上班兒,也掙不了幾個錢”該算是赤裸裸的偏見了吧。
我們小時候的兒歌還是“我的好媽媽,下班回到家,工作了一天,多麼辛苦啊”,結果到了現在變成“媽媽别上班”,這種價值導向真的是細思極恐。
《好爸爸壞爸爸》
這也算大家一首耳熟能詳的兒歌了,我們小時候信奉棍棒教育,是以當時聽起來沒覺得有太大的問題,可時至今日,再聽這首歌,描繪的就是一個有暴力傾向又精分的爸爸啊,高興和生氣的時候簡直是兩個極端、判若兩人。
另外“打是親罵是愛”這個觀念,又落伍又錯誤,别再繼續給小孩子灌輸這樣的思想了。
《有個大姐整十七》
歌詞:
有個大姐整十七, 過了四年二十一, 尋個丈夫才十歲, 她比丈夫大十一, 一天井台去打水, 一頭高來一頭低, 不看公婆待我好, 把你推到井裡去!
這是一首老北京的奇葩兒歌。這位大姐不僅找了個十歲的丈夫,還要把一個十歲的小孩推到井裡去?可怕。這樣的三觀真不敢教給小朋友呀。
《車車車車》
這是電影《麥兜當當伴我心》裡的廣告歌,歌詞是這樣的:
車車車車車,車車車車車, 有架車車車車,有架車車車車, 有架車車車車,沖向你爸爸, 爸爸,爸爸,爸爸...... 看住 爸爸 爸爸
為什麼這車要沖向爸爸?這不是咒人嗎?後來發現這是一首安全教育歌,教育小朋友們過馬路時要注意安全。不過這樣暗黑系的歌詞确定不會吓到小朋友嗎?
《妹妹背着洋娃娃》
這首兒歌有個版本的歌詞是超級恐怖片式,講的是爸爸殺害媽媽的故事,歌詞太恐怖,這裡就不展示了,家長在給孩子下載下傳這首兒歌的時候,一定要注意版本。
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早期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員徐明認為,當今的兒歌惹來家長如此多的吐槽,反映了與時俱進的好兒歌太少——
“過去的好兒歌是極有生命力的,比如‘小白兔,白又白,兩隻耳朵豎起來’,語言具體形象,非常符合兒童的認知特點,沒有一個多餘的字,又朗朗上口,這樣的經典近年來少了。”在徐明看來,造成好兒歌不足的主要原因,在于創作人員不足;此外,與其他類型作品相比,兒歌對創作人員有着更高的要求。
對于所謂的“奇葩”兒歌,徐明表示,作為家長,應該辯證看待,有些兒歌被吐槽,是因為時代變化了;有些被誤解,可能是文化差異。比如,被吐槽的《拔蘿蔔》中的“老太婆”,在北方人看來可能含有貶義,但是可能在南方某些地方文化中,這個詞其實有着尊敬和擡愛的意思。
在此基礎上,家長還應該做好“翻譯官”和“把關人”。據徐明介紹,與中國小讀物相比,和幼兒相關的兒歌、繪本、故事等内容相對來說更加開放和自由,“比如有的繪本中就可能會用到比較成人化的語言”。家長在講給孩子聽的時候,要做好“翻譯官”,轉化成孩子能聽得懂的語言,并适時對不當的内容進行修訂和引導。
那麼,家長到底該如何為孩子選擇兒歌呢?有二十多年從教經驗的石景山實驗幼稚園教師左振紅為家長們提供了參考建議:
一方面,語言要簡短明快,淺顯易懂,讀起來朗朗上口。另一方面,内容中能滲透相關領域知識,比如介紹四季變化的《四季歌》,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生活正常的《洗手歌》,介紹小動物形象習性的《小白兔》,培養幼兒美感和審美能力的《秋風》等。總體來說,就是選一些孩子感興趣,對幼兒欣賞、思維、想象和語言發展具有積極作用,有教育意義的兒歌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