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36氪專訪|溫瑞安:武俠小說的黃金時代過去,但鑽石時代已來

“金古梁溫黃”,一度以影視改編劇占領幾代人童年回憶的五大家,如今隻剩下溫瑞安一人,江湖夜雨寂寥。

溫瑞安先生的創作生涯始于國小三年級的一首現代詩《月亮》,但更為大衆所熟知的是他的武俠作品,包括不斷被翻拍的《四大名捕》,以及被改編成大型網遊的《逆水寒》。

一代武俠的式微——是溫瑞安被問及最多的問題,另一個不斷被粉絲追問的則是“究竟什麼時候才能把坑填完”。

“中國武俠小說的黃金時期已經過了”,溫瑞安說,旋即話鋒一轉,“黃金時代已經過去,但鑽石時代已經到來,就在21世紀。”

36氪專訪|溫瑞安:武俠小說的黃金時代過去,但鑽石時代已來

明知不可為而義所當為者為之,是溫瑞安心中的武俠。玄幻、仙俠作品可以看到武俠,甚至在外國影片《複仇者聯盟》、《饑餓遊戲》中,也能看到中國武俠的影子。武俠沒有消失,它的精神核心一直在,隻是有時演化、變幻成了其它的樣子。

為什麼說現在是武俠更好的時代,另一個最直接的佐證是收入提高了。溫瑞安提到,“我在之前的十幾年是沒有稿費的,金庸給我一千字18塊,一碗面一杯咖啡就活了十幾年。”而現在,至少網絡文學平台們為創作者提供了多一個選擇,在平台内容生态中成長,并獲得相應的收入。

如果把小說創作者按照影響力分成金字塔,站在金字塔塔尖的一小撮人,除了擷取稿費之外,還可以有豐厚的影視改編授權費。前兩年影視圈ip熱高漲時,一部小說的影視改編權賣出七位數的價格并不少見,但幾年過去,影視投資進入寒冬,再加上一大批ip劇的失利,讓這種熱潮迅速退燒。即便如此,金庸、古龍、溫瑞安等武俠大家的作品,仍然是一再被改編的搶手貨,幾乎每年都有幾部改編之作問世。

溫瑞安的《四大名捕》,就被多次改編成電影電視劇。此外,對于遊戲、網絡大電影、vr,溫瑞安也願意去積極嘗試。盡管耗資幾億被改編成遊戲的《逆水寒》,在實際表現上未達預期。

ip的影視化、遊戲化嘗試有很大的偶然性,相比之下,和網絡文學平台的合作是相對穩妥的辦法。12月16日,網易文學簽下了溫瑞安作品全集獨家版權,共同孵化武俠ip。

36氪專訪|溫瑞安:武俠小說的黃金時代過去,但鑽石時代已來

網易文學漫畫事業部總經理範少卿認為,一個良性的内容生态中,頭部、腰部、尾部作者是不可或缺的。“就像一輛火車,頭部作者是火車頭,腰部作者是堅實的載重,加上龐大的底部支撐,這輛火車才能正常的運轉。”

此次獨家簽約溫瑞安作品全集,是網易文學擷取頭部ip的政策展現。

隻不過,什麼是更好的平台模式,并非隻有一種答案。今年我們觀察到,在免費還是付費,在頭部還是腰部問題上,有不少閱讀平台在嘗試另一種方案:免費,彙集大量腰部作者。

36氪于近期和溫瑞安、網易文學漫畫事業部總經理範少卿聊了聊武俠創作,以及一個良性的平台内容生态應該如何運轉。

(以下為專訪内容節選,略有删節)

36氪:一個大家很關注的問題是年輕人不看武俠了,中國武俠小說的黃金時代已經過去了?

溫瑞安:中國武俠小說的黃金時期已經過了,中國武俠小說的鑽石時期就是現在,就在21世紀。玄幻小說、宮闱小說,都是武俠的分支,《指環王》,《複仇者聯盟》,也能看到武俠的橋段,為什麼你們認為這不是武俠?黃金時代到了鑽石時代,其實大家都在采取武俠裡面的橋段,這裡面是武俠的瑰寶。

36氪:如果說玄幻修仙甚至國外影片都能看作是武俠,在您看來武俠應該如何定義?

溫瑞安:明知不可為而義所當為者為之,是為俠。主要是這個義字,正義、禮義、俠義、情義、公義。很多人計較這算不算武俠,武俠是不是淪落,就像査先生所說的有容乃大、最後百川入海,峨眉派傳給少林派,沒有關系,隻要中國國術發揚光大,中國武俠的精神能夠傳承。

36氪:査先生辭世後您寫下“獨孤不朽,令狐無敵”,您當時的感觸可以和我們分享嗎?

溫瑞安:要知道一個大師逝去了,不是一個時代過去了。如果金庸的武俠我們因為悼念他而放棄了,頹廢了,我們就讓他失望了。

36氪:粉絲們都很希望您能繼續“填坑”,接下來會有填坑計劃嗎?時間配置設定上,您希望更多地去傳播武俠文化,還是潛心創作?

溫瑞安:金庸是無所不情的,是以看金庸的書需要長情。但是看溫瑞安除了長情之外還要長壽,因為我書還沒寫完,勾引大家長壽下去(笑)。

我更喜歡花更多時間來陪我的家人和我的兩個孩子,這是我最大的興趣。如果有餘力的話,我會繼續寫,給我一張紙一支筆我就能寫。我不說你們可能看不出來,我這個人特别能熬,可以連續幾天隻睡三四個小時。

36氪:從平台視角來看,武俠小說的閱聽人是不是變窄了?

範少卿:如果單從狹義的武俠小說來看,閱讀人群沒有以前那麼大了,但玄幻、仙俠都是武俠的延長,廣義來看武俠的閱聽人仍然很大。

36氪:武俠小說在平台的占比有多大,平台有采取一些方法來刺激創作端嗎?

範少卿:武俠小說的占比是5%-10%。平台沒有特别針對武俠去刺激創作端,更多是引導作者在人物塑造或故事情節的鋪陳上采用武俠的手法,讓人物具有俠義精神。

36氪:從平台内容生态來看,一個理想的結構是怎樣的?

範少卿:龐大的創作者水準是良莠不齊的,頭部、中部、尾部作者都是平台所需要的。就像一輛火車,頭部作者是火車頭,腰部作者是堅實的載重,加上龐大的底部支撐,這輛火車才能正常的運轉。

36氪:用頭部作者來吸引讀者是一種思路,但是還有另一種思路是彙集大量的腰部作者,并且是以免費的方式。

範少卿:最近一年來免費的小說很多,網絡文學用20年的時間塑造了内容付費的商業模式,大家在最近一年時間把這個模式颠覆了。至少我個人認為免費還是有待商榷的,這對于内容消費來講,是不是一種倒退?

36氪:之前我們有一篇文章有過免費和付費的探讨,認為網際網路20年以來的免費理論已經有一些“失效”的征兆,為什麼在網絡文學的路徑上似乎是反過來的?

範少卿:網際網路的免費理念是活的,對于一個現象大家有不同的看法。為什麼最近一年大家都在探索免費模式呢,因為2018年使用者紅利已經透支了,付費使用者已經轉化到頭了,那些不付費的使用者,是不是能夠先用免費的方式先擷取。

36氪:内容付費是一個基礎的變現方式,之後還是通過ip的關聯獲得更大的收益。但影視和遊戲上的一些政策限制,會對上遊産生什麼樣的影響?

範少卿:網絡文學的内容付費商業模式已經跑通了,本身是可以靠内容養内容的,ip對它來說是一個錦上添花,不是雪中送炭。ip沒有那麼簡單,甚至已經影視化的也不見得是ip,ip是一連串的産品圍繞着一個人物或者一個故事,開發的一連串産品。文漫影遊所形成的使用者輻射圈,才叫真正的ip。

36氪:ip孵化的成功與否有很大的偶然性,這裡有規律可循的方法論嗎?

範少卿:有三點很重要,第一,人物塑造的立體化;第二,故事情節一定要足夠曲折;第三,價值觀一定是要普世的。無論是玄幻、科幻、曆史、武俠,做到這三點不一定是ip,但要成為ip一定要具備這三點。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