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作為一個針灸醫生,自己的工具就是針灸針,針灸醫生對自己的工具應該有所了解。那麼針灸針是如何來的呢?
傳說中有“伏羲制九針”一說,在《靈樞·九針十二原》中記載了九針針具的名稱、形狀及用途。
“九針之名,各不同形。一曰镵針,長一寸六分;二曰圓針,長一寸六分;三曰鍉針,長三寸半;四曰鋒針,長一寸六分;五曰铍針,長四寸,廣二分半;六曰圓利針,長一寸六分;七曰毫針,長三寸六分;八曰長針,長七寸;九曰大針,長四寸。镵針者,頭大末銳,去洩陽氣;圓針者,針如卵形,揩摩分間,不得傷肌肉者,以洩分氣;提針者,鋒如黍粟之銳,主按脈勿陷,以緻其氣;鋒針者,刃三隅以發痼疾,铍針者,末如劍鋒,以取大膿;圓利針者,大如氂,且圓且銳,中身微大,以取暴氣;毫針者,尖如蚊虻喙,靜以徐往,微以久留之而養,以取痛痹;長針者,鋒利身薄,可以取遠痹;大針者,尖如梃,其鋒微圓,以洩機關之水也。九針畢矣。”
根據以上原文可以将其長度和作用總結于下:
由上表可知
(1)圓針和鍉針具有按摩作用,其他針具均需要刺破皮膚來達到療病祛邪的目的;圓針和提針是無創的,另外其中是有創的。
(2)有寬度的針具是铍針,造成的創傷也比其他的針具大一點。
(3)古九針的治療作用:疏洩經脈中過盛的陽熱之氣、按摩疏理肌肉之間的縫隙,疏洩局部淤滞的經氣、按壓經脈、治療痼疾、刺破膿包排膿、攻取突然受到的暴烈的邪氣、治療痹痛、治療多年不愈的頑痹和疏洩關節内的積水。
當然《靈樞·官針》中也記載了九種針具的适應證和各自的性能,并詳細論述了為适應不同病情、經脈疾患、髒器病患和邪氣的深淺程度等而應采用的九種針刺方法。
晉代皇甫谧的《針灸甲乙經·九針九變十二節五刺五邪第二》,歸納綜合了有關九針的來源、形狀、長度和作用。
元代杜思敬所著的《針灸摘英集》中不僅用文字對九針有所闡述,而且首次繪制了古九針模拟圖。
明朝衆多的醫學家也對九針有所論述,并繪制了不同式樣的“九針式圖”,如張景嶽的《類經圖翼》、楊繼洲的《針灸大成》等。
清朝吳謙編撰的《醫宗金鑒》也收錄了古九針的大量内容。
近代民國醫家孫祥麟著《針灸傳真》對古九針也有詳述。
現代醫生使用毫針最多,但治病不能把自己的思維限制住,古代九針這種民族瑰寶不應該被抛棄。現在療效上不去也可能與針具使用不當相關,建議我們做針灸的醫師多多反思,古為今用,提高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