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如果肅順不死,大清不會那麼早滅亡

作者:清風明月逍遙客

提起肅順,不得不提到使其被送上斷頭台的“辛酉政變”。 在“辛酉政變”中,最大的勝利者無疑是慈禧,正是靠着這場政變,慈禧太後執掌大清朝的最高權力長達近半個世紀之久,而大清朝的國運也是日薄西山氣息奄奄。

愛新覺羅·肅順,滿洲 鑲藍旗人,晚清宗室、權臣,字雨亭,鄭獻親王濟爾哈朗七世孫,鄭慎親王烏爾恭阿第六子。自道光中期曆任禦前大臣、總管内務府大臣、戶部尚書、協辦大學士等職。深為鹹豐帝信用,與其兄鄭親王端華及怡親王載垣互相倚重,煊赫一時。

如果肅順不死,大清不會那麼早滅亡

在鹹豐臨死前,曾任命了肅順等八人為顧命大臣,一方面輔佐幼帝,防止後宮奪權,另一方面更是對六弟奕䜣不放心。可是鹹豐屍骨未寒,所謂的“先帝遺命”就變成了一張廢紙,慈禧和奕䜣僅用兩天時間就完成了宮變,八個顧命大臣,殺的殺,罷黜的罷黜,想必鹹豐是所始料未及的。

在這八個顧命大臣中,肅順最不一樣。鹹豐是肅順的伯樂,沒有鹹豐就沒有肅順。鹹豐一朝,大清多事之秋,内有洪秀全太平軍造反,外有英法聯軍欺辱,割地賠款,火燒圓明園,使胸無大志的鹹豐隻得在溫柔鄉中尋求麻木快樂,朝中大事事無巨細,皆交給肅順處理。

為了替主分憂,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内肅順實行了一系列大刀闊斧的措施,企圖挽救大清王朝的頹勢,實作富國強兵,更幻想着再現康乾王朝的盛世,然而肅順沒有想到這些措施為其斷送性命埋下了伏筆。

如果肅順不死,大清不會那麼早滅亡

重用漢官 力保左宗棠

面對氣勢如虹的太平軍,八旗軍早已沒了當年入關時的威風,平日裡作威作福吃喝嫖賭早已讓這支正規軍變得不堪一擊,而指揮八旗軍的将領也着實是“内戰外行,外戰更是外行”,一聽太平軍之名個個都聞風喪膽,望風而逃,為此朝廷撤了三十多個前線軍政大員,但依然收效甚微。在如此局面下,肅順采取了一個大膽的政策:重用漢族官員,“連漢保滿”。原先大清王朝的最高統治者鑒于自己的滿族身份,始終對漢人懷着恐懼和戒備,對老百姓是這樣,對為官的漢人同樣是如此,不敢給這些人過多過大的權力,還讓滿族官員對漢族官員進行監督,生怕漢人們哪天聯合起來奪了大清朝的天下。

肅順是不贊成“揚滿抑漢”的,正所謂政策要因時因事而變,如今太平軍造反,如果還是對漢族官員時刻提防,那很可能把這些官員推到朝廷的對立面,沒準還把他們推到洪秀全的懷抱。大清朝漢人還是大多數,隻有放手發動漢族官員和老百姓,才能取得對洪秀全集團作戰的勝利。他曾對手下的滿族官員說:“咱們旗人混蛋多,懂得什麼?漢人是得罪不得的……”這倒不是肅順刻意貶低八旗子弟,實在是到了鹹豐朝,八旗子弟們中的大多數已經成了整日裡隻知架鷹遛鳥,躺在女人懷抱裡享受的庸人。為了壯大平定洪秀全叛亂的軍事力量,肅順舉薦了大量漢族官員,準許他們可以自籌軍饷私募武裝鎮壓太平軍,像曾國藩、胡林翼、左宗棠等人,都深得肅順的欣賞。

如果肅順不死,大清不會那麼早滅亡

特别是左宗棠,還因肅順而免于一死。早年左宗棠在湖南巡撫駱秉章處做幕僚師爺,由于他足智多謀給巡撫出了不少好點子,是以深得駱秉章的器重。

一次,湖南永州鎮總兵樊夔縱容部下胡作非為,為害鄉裡,被當地老百姓上訴舉報。駱秉章知道後就命人逮捕了樊夔。哪知樊夔反咬一口,向湖廣總督(湖南湖北的最高軍政首腦)官文狀告左宗棠以幕僚的身份把持湖南軍政事務。官文看到這個狀子暗自竊喜,因為他平日裡就和駱秉章不合,加上左宗棠對他經常都不恭敬,是以早就懷恨在心,想伺機報複,這次正好給了他口實。于是官文就給鹹豐帝上了道折子,訴說了樊夔狀告左宗棠一事,請皇帝決斷。鹹豐帝看到這個折子後,就密令官文認真調查此事,如果情況屬實,可以将左宗棠就地正法。然而世間沒有不透風的牆,左宗棠的老鄉翰林院的編修郭嵩焘很快得知了這件事。

郭嵩焘與左宗棠是至交好友,為了救左宗棠,郭嵩焘找自己的好友王闿運幫忙,王闿運當時是肅順府裡的幕僚,看到朋友求到自己,王闿運不好推辭,便去求肅順在皇帝面前說情。肅順告訴王闿運,要想讓他求情,必須得先有人上疏保舉左宗棠,否則他憑空陳奏,恐會招緻皇帝的猜忌。王闿運把肅順的想法告訴了郭嵩焘。郭嵩焘聽完後馬不停蹄地找到了另一位在京城為官的好友潘祖蔭,讓其上了一道保舉左宗棠的折子,潘祖蔭曾做過鹹豐帝的帝師,有一定的威望。在折子中他曆數了左宗棠在湖南幫助駱秉章的種種成績,最後說:“國家不可一日無湖南,而湖南不可一日無宗棠也。”恰在此時,湖北巡撫、也是左宗棠好友的胡林翼也上書保舉左宗棠,稱左宗棠名滿天下,才可大用。

鹹豐看到這兩道保舉左宗棠的折子後,覺得情況特殊,就問肅順:“官文彈劾左宗棠,潘祖蔭、胡林翼又保舉左宗棠,你有什麼想法?”肅順說:“左宗棠是個人才,在駱秉章處工作,為駱秉章出謀劃策,頗有成效。現在天下大亂,正是用人之時,希望陛下能夠愛惜人才。”

最終憑借着肅順的說情,左宗棠不僅沒有被殺頭,反而因禍得福,被鹹豐重重提拔。從一個默默無聞的師爺一躍成為了四品官,這個升遷速度恐怕在清朝的官場中也是少有的,此後左宗棠一直把肅順視為自己的大恩人。

如果肅順不死,大清不會那麼早滅亡

闊斧改革 怒殺主考官

肅順“連漢保滿”這步棋引起了很多滿族人的極端不滿,滿族官員多有微詞,認為肅順這是引狼入室,胳膊肘往外拐。肅順對這些批評毫不在乎,他對滿人也并不遮掩自己的不喜歡。有人評價肅順是“獨不喜滿人,常謂滿人胡塗不通,不能為國家出力,惟知要錢耳”。為了讓滿人自食其力,恢複先祖的榮耀,肅順在鹹豐的支援下,開始向既得利益集團開刀,大量減少了八旗子弟的俸祿,以緩解國庫的财政支出壓力。

這讓平時那些好吃懶做靠着俸祿維持生計的八旗子弟們怨聲載道,大罵肅順此舉是禍國殃民,一道道彈劾肅順的奏折猶如雪片般送到了鹹豐那裡,要求将肅順撤職查辦。可鹹豐偏對這位臣子寵愛有加,不僅沒有對肅順進行問責,反而把這些奏折都給肅順過目,并讓他自己處理,肅順對這些背後搞煽風點火使陰招的人毫不留情,逮捕的逮捕,殺頭的殺頭,于是有滿人稱肅順是“攬權立威,數興大獄”。

鹹豐八年的順天府鄉試發生了舞弊案,肅順這次把懲戒之刀伸向了柏葰。此人是這一年鄉試的主考官,地位顯赫,是道光、鹹豐兩朝政治元老和内閣大學士,讓一個宰輔主持鄉試足見鹹豐皇帝對這次人才選拔考試是頗為重視的。哪知這一年的順天府鄉試,考生大肆作弊,條子滿天飛,而考官們對此熟視無睹聽之任之,是以這次考試抄襲現象十分嚴重,考紀混亂不堪。一些沒有作弊的考生對此甚為不滿,而這件事情也很快被禦史舉報到了鹹豐那裡,鹹豐聽後大為震驚,馬上指令自己的心腹大臣肅順認真調查順天府鄉試舞弊問題。

如果肅順不死,大清不會那麼早滅亡

肅順經過嚴密調查驗證,發現許多中舉的考生根本就名不副實,如這次考試當中有一個叫平齡的戲曲演員,平日裡大字不識幾個,卻在鄉試中取得了第七名的好成績。肅順将其找來審問,這位考生知道東窗事發,早已被吓破了膽,竹筒倒豆子一五一十地把如何打通考場關節的事情說了出來。

原來在此次考試中,柏葰府上的家丁靳祥依仗主子的主考官身份,在外面明碼标價收受考生們的錢财,并将考題洩露給了考生,并保證隻要交錢就能保過,交錢越多名次越靠前,并聲明名額有限從速報名交錢。一時間考生們紛紛向靳祥遞送紅包,有的甚至是不惜血本,滾滾的銀子都流入了靳祥的腰包,而得了好處的靳祥也不忘孝敬柏葰,柏葰拿大頭,他拿小份,主仆二人把考試變成了他們的搖錢樹。

順天府舞弊案調查清楚後,肅順寫了份報告上呈給了鹹豐,鹹豐看後十分震怒,馬上革除了柏葰的内閣大學士職務,并将其投入大牢,讓刑部尚書趙光審理此案。在審訊過程中,柏葰痛哭流涕地承認自己在考試當中縱容了考生作弊,并坦承收受了賄銀,聲言平時沒有認真嚴格要求自己立場不堅定,希望朝廷能給他一個改過自新的機會。不過他的希望很快就落空了,為了以儆效尤,從心理上給官場中其他徇私舞弊的官員以有效震懾,在肅順的授意下刑部對柏葰判處了死刑,并立即執行。

然而柏葰直到上刑場前還心存僥幸心理,他讓自己的兒子為他準備遠行的衣服,以為皇帝會改判自己為充軍流放,因為按照當時官場不成文的規定,一二品的大員被判死刑時,皇帝可以施加恩典,改為死緩。鹹豐感念柏葰是朝廷元老,也曾想放其一條生路,哪知肅順堅決不從,堅稱應該判處柏葰死刑。就這樣,一品官員柏葰成為肅順用重典治官的一個典型,也成為科舉曆史上因為舞弊被處死的最高品級官員。

如果肅順不死,大清不會那麼早滅亡

權力鬥争的失敗者

倘使鹹豐壽命夠長,那麼肅順一定能夠在官場有一番響當當的作為。肅順之是以在鹹豐面前說一不二雷厲風行,一是有顆一心為國的赤膽忠心,二是鹹豐對他的器重和依賴。正是靠着鹹豐帝這棵大樹,肅順有了施展抱負的舞台。不過美好的時光總是短暫的,三十一歲的鹹豐在熱河一命嗚呼,這也讓肅順走向了生命的盡頭,隻不過其還未知而已。

如果鹹豐的死對肅順是最大的不幸,那麼對平日裡早已對肅順恨之入骨的官員們而言則是看到了希望的曙光,給了他們一個除掉肅順的天賜良機,隻不過他們需要找到具備鏟除肅順能力的實力派。環視宮廷,慈禧和恭親王奕䜣無疑是最佳的人選,因為肅順已經成為了這兩個人在權力道路上的頭号敵人。作為同治的生母,靠着母憑子貴,慈禧成為了聖母皇太後。對于這樣一個皇家榮譽,慈禧根本沒有任何興趣,她迷戀的是已經日益接近的最高權力,這種渴望在鹹豐死後愈加強烈。無奈頭頂上有兩個緊箍咒,一個是顧命八大臣,另外一個是姐姐慈安。對于慈安,慈禧的确沒把她當成一盤菜,慈安為人懦弱,沒有什麼主見,還是極好對付的。可就是八大臣不好處理,而尤以肅順為甚,處處跟自己作對。

如果肅順不死,大清不會那麼早滅亡

倘若肅順不違背慈禧的旨意,按照她的要求行事,想必慈禧不會對肅順痛下殺手。可肅順以為成了顧命大臣便可有恃無恐,偏偏要跟慈禧頂牛幹,慈禧想垂簾聽政,肅順就說有違祖制,堅決不許。面對如此一個不知趣的攔路虎,慈禧太後隻有尋找政治盟友借機除之。而恭親王奕䜣成了最優的政治夥伴。

奕䜣也是不喜歡肅順的,倒不是恭親王對肅順這個人有多大的看法,而是在恭親王眼裡,肅順的政治存在,就是代表着死去的皇兄鹹豐。隻要以肅順為首的顧命八大臣繼續輔政掌權,鹹豐朝的既定方針政策就不會有絲毫改變。特别是奕䜣對鹹豐有着特殊的叛逆情緒。鹹豐活着的時候就對這個頗有才幹的弟弟十分不放心,生怕讓其有機可乘搶了位置,于是不得不讓其賦閑在家,不問政事。英法聯軍占領北京時,鹹豐帶領一班朝臣逃到了熱河,偏偏留下奕䜣留守,這其中不排除有借刀殺人的目的。哪知恭親王因禍得福,在和列強的談判交涉中,深受贊賞,和列強們還交上了“朋友”,以至于列強們甚至有了讓奕䜣取代鹹豐的意思。

奕䜣心中到底有沒有做皇帝的想法别人不得而知,但有一點可以肯定,那就是他不想像在鹹豐在世的時候那樣繼續苟活。奕䜣深知,隻要是肅順掌權,自己将永無出頭之日,依然要像在鹹豐朝一朝韬光養晦,做個毫無實權的王爺。為了實作自己的政治抱負,奕䜣明白隻有徹底打垮肅順集團,才能消除鹹豐的魅影。于是奕䜣也要和肅順對抗到底。奕䜣在和慈禧做完政治交易後(奕䜣同意慈禧垂簾聽政,慈禧同意奕䜣擔任議政王大臣),兩人結成了反肅順的政治聯盟。

如果肅順不死,大清不會那麼早滅亡

除了既得利益集團、慈禧和奕䜣這三大政治敵人,肅順還有一個敵人那就是各列強。作為朝廷内部的鷹派,肅順曆來主張對西方列強的侵略堅決抵抗決不妥協。這讓列強們感覺有必要對大清王朝的當家人進行重新選擇,希望鴿派上司者能夠上台,而慈禧和奕䜣成了不二人選。雖說列強們對慈禧和奕䜣發動的政變沒有直接出面進行武力支援,但他們充當了這兩個人的外交後盾。

“辛酉政變”可說是多方合力共同完成的,肅順在這場大棋局中是一個徹徹底底的失敗者。作為一個除了鹹豐以外都不喜歡的當權者,肅順的悲劇在鹹豐帝死時就已經注定了。作為一個清王朝的忠臣,面對殘酷的權力鬥争,肅順成了一個政治棄兒,以至于在史書上都被肆意地塗抹,成了一個大奸大惡之人。不過,後人黃浚對肅順的評價還是較為中肯的,“肅順治事之猛,識别之精,不避權貴,尤不顧八旗貴胄,故宗室旗人,恨之尤甚。其實史傳之所謂功者,固灼然為功;而所謂罪者,又何莫非守法律、繩貪懦之善政乎?”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