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衛視殺瘋了!
“端午奇妙遊”之後,河南衛視又帶着“七夕奇妙遊”殺回來了!
這一次主題鮮明,要挖掘“七夕節”最真實的内涵。
《河南衛視·七夕奇妙遊》
2021.8.13 七月初六

記得早前我們是不過七夕的。
突然有一天,對标西方的情人節,七夕變成了“中國的情人節”。
這一天,大家購物、買禮物、看電影,傳統節日成了消費主義的附庸。
在買買買的狂熱中,大家有沒有回過味來,其實稱七夕為“中國的情人節”是極不恰當的。
不僅因為愛情不是“七夕節”的全部。
更因為這樣的稱呼,将我們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消弭掉,代之以西方的指稱,去尋找西方的認同,這本身就是對自身文化的遺忘和不自信。
好在,一切開始慢慢改變,河南衛視“中國節日系列”出圈就是證明。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
如果說河南衛視的“端午奇妙遊”是入水,“七夕奇妙遊”就是飛天。
飛天仙女玉壁一舞,舞出12個同形仙女,《龍門金剛》以13次飛天寓意神舟十三号,為我國航天事業寄祝福。
七夕怎麼和“飛天”扯上關系的?這就要從源頭說起了。
七夕源于古代祖先對自然天象的崇拜,先人們将天文星區與地理區域相對應劃分出二十八星宿以呼應四時和八方。
并在這一盤明亮如鑽石的星子間,創造出“牛郎織女”的唯美神話。
牽牛、織女兩星的稱謂,最早見載于《詩經·小雅·大東》。
“跂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報章。睆彼牽牛,不以服箱。”
隻見那三足鼎立的織女星,整日整夜七次移位運轉忙。
雖然一天一夜七移運轉忙,終歸不能織成美麗的文章。再看那顆明亮亮的牽牛星,也不能像人間真牛拉車廂。
中國每個節日都不是空穴來風,都是根據日月星辰的變化,根據我們的四季更疊。
一開始七月七并非“七夕”,與牛女神話無關,隻是歲時性節日——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夏去秋來,正是曝曬舊衣和裁制新衣的時候。
兩漢時代,牛女愛情神話生成,逐漸滲透到七月初七這個日子裡,織女與牽牛二星還具備了人的形體。
漢武帝曾在長安西南開鑿昆明池,于池兩側各立一座石像,模拟牛郎織女隔着天河遙遙相望的景象。
左牛郎右織女
可以說,七夕源于古代的星宿崇拜,對星空的仰望。
七夕很早便寄予着中國人對浩渺星空的向往。
市民拍到中國衛星“瓢蟲一号”穿過牛郎織女星
《七夕奇妙遊》的背景是2035年七夕那天,近月軌道空間站的唐小天,被飛天仙女帶去了大唐。
這一立意,打通了傳統、科技與未來。
飛天仙女來到了龍門石窟,帶着一群飛天樂伎翩翩起舞。
寶相莊嚴的盧舍那大佛旁,還有威嚴不可侵犯的金剛大力士。
金剛怒目圓睜,象征着正義、力量和智慧,能夠擊破一切邪見與束縛。
龍門石窟的金剛像(右)
舞蹈抓取洛陽龍門石窟雕刻的生動多樣的金剛形象,并運用ar技術加入科技元素。
你會看到,夜晚的龍門石窟内,金剛和飛天,剛柔相濟,力與美關聯,相融相諧,好一派視覺盛宴。
挖掘七夕的内涵,既是對傳統的追溯,也是對文化的敬畏。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七夕節,也叫女兒節,乞巧節,是以婦女為主體的節日。
這一天要幹嘛呢?
《東京夢華錄》記載:
至初六日、七日晚,貴家多結彩樓于庭,謂之“乞巧樓”。鋪陳磨喝樂、花瓜、酒炙、筆硯、針線,或兒童裁詩,女郎呈巧,焚香列拜,謂之“乞巧”。婦女望月穿針。或以小蜘蛛安合子内,次日看之,若網圓正,謂之“得巧”。裡巷與妓館,往往列之門首,争以侈靡相向。
《七夕奇妙遊》裡《給女孩》這一部分,唐小天穿越到大唐東都洛陽,與姐妹度過了一個非比尋常的七夕之夜。
束洗備巧、描黛眉、貼花钿、紡織曝曬、投針驗巧、遙拜織女……
晚唐施肩吾《 乞巧詞》雲:“ 乞巧望星河, 雙雙并绮羅。”
姑娘們乞巧身穿绮羅, 同過節一樣。
七月七日晚上守夜乞願,仰望星空,穿針引線,閨蜜之間情感交流。
“乞手巧、乞貌巧、乞心通、乞顔容、乞我爹娘千百歲、乞我姐妹千萬年。”
舉國上下千家萬戶在七夕乞巧,展現了中國古人對織女星神的崇敬,對靈巧的生活理想的崇尚,以及對提高技藝、追求幸福的迫切願望。
斯人已去,精神永存,從前的風俗已不再适用,但“仰望星空”“追求美好”的精神内涵卻可以保留并永久傳承。
《給女孩》這個歌曲的使用,讓“七夕乞巧”有了現代意義,“不用懷疑這是宇宙獨一無二的色彩”,現代女孩也可以在其中找到寄托。
“請相信自己是很美好的存在
不用懷疑這是宇宙獨一無二的色彩
願你被這個世界溫柔以待
心中撷滿愛”
在溝通傳統與現代上,河南衛視真的用心了!
《愛》這一篇章有三個與愛情有關的戲曲,昆曲《牡丹亭·遊園》、越劇《梁祝·十八相送》、豫劇《白蛇傳·斷橋相會》。
戲曲唱段融合戲曲絕活《挂畫》、水袖舞等富有表現力的戲曲表演,并加入國畫瑞鶴圖的藝術元素,蝴蝶風筝、蘇繡、中國扇、油紙傘等非遺元素。
在不同場景的變換中呈現一個打破正常的、加入現代音樂元素的戲曲音樂節目。
被束之高閣的戲曲,一下子煥發了新的生機。
弄五音絲弦,唱七情六欲,中國古典的愛情故事,才是浪漫至死不渝。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情之所至,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
古典愛情多纏綿悱恻,有一種凄切的“柔性”悲,弱者被風雨摧殘,被毀滅,而帶來的惋惜、悲切,令人傷懷。
《紅樓夢》裡,寶黛共讀西廂。
寶玉借《西廂記》裡的話挑逗黛玉,“我就是個‘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傾城傾國貌’”。
黛玉羞了,不覺怒嗔寶玉,說要告訴舅舅,舅母去。
被哄好後自己也用書中的話調侃寶玉,說他是“苗而不秀的銀樣蠟槍頭”。
後來,黛玉聽到大觀園在排演《牡丹亭》,“原來姹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不覺癡了,恸哭在地。
古典愛情,含蓄、憂傷、深邃、動人,卻至死不渝。
>>>>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西方很懼怕月亮,因為月亮是神秘和邪惡的象征,每逢滿月之夜,狼人會變成殺人的野獸。
中國不同,中國自古就喜歡仰望星空,探索星空的浩渺,還編織出誇父逐日,嫦娥奔月等美麗的傳說。
進入現代,中國的載人航天叫“神州”,空間站叫“天宮”,探月工程“嫦娥”,包括中繼衛星“鵲橋”,與古代飛天的願望完成夢幻關聯。
整個“七夕奇妙遊”,也寄寓了對中國航天事業的祝福。
河南博物館裡寫:
河南,伸手一摸就是春秋文化,兩腳一踩就是秦磚漢瓦。
河南有文化底蘊,有文化底蘊的卻不止河南。
用讓年輕觀衆容易接受并欣賞的方式,堅持傳播弘揚文化,河南衛視獨一份。
節目挖掘了七夕節的内涵,才發現七夕如此魅力無邊、獨一無二。
七夕的傳說,不止為悲歡離合,也為了燦爛星河;腳步,不止為風情舞動,也為了夢想追逐;浪漫,不止為柔情婉轉,也為了夢裡河山;千年,不止為星空仰望,也為了飛天夢遠。
請不要拒絕一首詩,不到園林,怎知春色如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