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瞭望
圖集
➤從2群不足10隻到5群33隻,海南長臂猿保護初見成效,但這一數量仍遠低于生态學上種群能夠持續生存的最小種群數,種群複壯依然艱巨
➤專家認為,對長臂猿婚配制度、通訊行為、行走能力等方面的研究對探究人類進化曆程具有重要價值,但目前對海南長臂猿習性特點等的了解還極其有限,諸如“長臂猿如何睡覺”“為何從未發現長臂猿屍骨”等生态學基本問題還未找到答案
海南長臂猿曾廣泛分布于海南島,由于人類活動幹擾,栖息地遭到嚴重破壞,數量銳減。《瞭望》新聞周刊記者從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管理局了解到,40年前,海南長臂猿在海南島僅存兩群不足10隻,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入瀕危物種紅色名錄,瀕危程度為“極危”。目前世界上現存的20種長臂猿中,隻有海南長臂猿不足百隻。
近年來,得益于政府機構、民間保護組織和周邊村民有效的保護工作,海南長臂猿數量已經增長到5群33隻,專家們認為海南長臂猿的種群數量在逐漸增長,正一步步脫離滅絕的境地,但與種群複壯仍有極大差距,還需聯合多方力量,加大保護力度。
一隻海南長臂猿在海南霸王嶺熱帶雨林中覓食(2019年10月25日攝) 蒲曉旭攝/本刊
超萌可愛的雨林精靈
作為瀕危程度最高的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海南長臂猿雖然數量極少,但它們“顔值”高,鳴叫聲最好聽,同時也比較與人親近,是讓人見了就會“愛”上的雨林精靈,具有極高的保護研究價值。
海南長臂猿長相出衆,在長臂猿家族中“顔值”很高。生活在中緬邊境的東部白眉長臂猿和天行長臂猿眼睛上方長着兩條分開的白眉,頭頂扁平,一張方臉顯得嚴肅認真;而海南長臂猿長着巴掌大的“瓜子臉”,頭頂一片黑毛像“戴”着黑帽,更顯精氣神十足。5~6歲的青年個體全身黑色,待七八歲成年後才變換毛色可分辨雌雄。成年雌性毛色金黃,溫柔美麗,成年雄性毛色全黑,低調沉穩。
海南長臂猿以鳴叫聲動聽被譽為“雨林歌王”。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的陳輩樂博士在2003年和海南長臂猿結緣。他說:“海南長臂猿的獨特之處在它的鳴叫聲。這麼多年來,我聽過很多種長臂猿鳴叫,海南長臂猿的叫聲最好聽。”
早晨六七點鐘,一聲聲悠揚而富有節奏感的鳴啼喚醒了沉睡的熱帶雨林。雄性海南長臂猿總是騎坐在高大喬木的樹幹上,單手扶枝、仰天長嘯,嘴巴有規律地張合,像小号手吹出一串清亮的音符。
高亢洪亮的獨唱持續了2到3分鐘,雌猿和其他成員開始加入合唱隊伍。成年雌猿發出短促激動、快速上升的震顫音,構成雨林的“二重奏”,讓人聯想到圓舞曲《藍色多瑙河》的序曲,似小溪似瀑布,灑向晨霧籠罩的雨林。
除了叫聲清亮,海南長臂猿身手靈活。在通過人工生态繩橋的錄像畫面中,有的是成年雄猿帶頭,雙手、雙腳分别抓、踩上下兩條繩索,後面跟着一隻青年個體,動作有如“複制粘貼”一般,不緊不慢通過繩橋;有的畫面則是一雌兩小,把兩股繩抓握成一股,或雙腳懸空,左右手挂在繩上交替前行,或雙腳踩在繩上,雙手展開保持平衡,三步并作兩步跑向對面。
海南長臂猿和人的關系也更親近些。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管理局霸王嶺分局副局長洪小江說:“海南長臂猿跟熟悉的監測隊員的最近距離能達到兩三米,都快能握手了。”
一些青年個體甚至會和熟悉的監測隊員玩鬧。看到監測隊員在樹下觀察,它們會抛耍樹枝,表演“雜技”。霸王嶺監測隊員黃盧标告訴記者:“離得三五米比較近時,它們甚至會模仿我的動作,我對着它們撓頭,它們也學我撓頭,我學它們鳴叫,它們也會回應幾聲。”
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進階自然保育主任李飛告訴記者:“海南長臂猿是海南特有物種,隻生活在海南霸王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内,是海南熱帶雨林的旗艦物種和訓示物種,是熱帶雨林原真性和完整性的重要标志。”
中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範朋飛認為,對長臂猿婚配制度、通訊行為、行走能力等方面的研究對探究人類進化曆程有着重要價值。
多位外國專家表示,海南長臂猿不僅對海南具有重要意義,對全球也具有保護示範意義,保護好海南長臂猿可為全球瀕危物種和生态環境保護提供可借鑒的中國模式。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生物多樣性和瀕危物種保護全球負責人簡·斯瑪特提出,希望将海南長臂猿保護作為典型案例,推動全球瀕危物種保護工作。
逐漸脫離滅絕境地
為保護這一瀕危物種脫離滅絕困境,過去幾十年間,海南省霸王嶺林業局和海南霸王嶺自然保護區聯合霸王嶺森林公安實施了最為嚴格的栖息地保護措施。多次開展清山行動,嚴格禁止森林偷獵行為發生,并在長臂猿活動的周邊鄉鎮開展多種形式的宣傳教育工作,宣傳保護長臂猿的重要性,嚴防非法捕獵行為發生,為海南長臂猿的生存安全提供保障。
在長臂猿的栖息地修複方面,海南省林業部門和民間組織都付出了努力。目前,海南長臂猿多生活在海拔800~1200米的熱帶雨林地區。專家表示,低海拔雨林更适合它們生活,食物的選擇也更多樣。自2005年起,海南省林業部門改造修複海南長臂猿栖息地5000多畝,種植超過30萬株長臂猿喜食的鄉土樹種;2004年至2012年,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在南叉河種植2300畝,53種8萬多株長臂猿喜食的南酸棗、秋楓、榕樹等樹種,并每年撫育,如今已有成效。
在生态廊道建設方面,海南霸王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白沙縣青松鄉人民政府和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共同在滑坡處種下成片本土樹苗和長臂猿喜食樹種,并為長臂猿搭建生态繩橋。目前樹種的高度已足夠長臂猿活動,繩橋等生态廊道達到七條,并被長臂猿頻繁使用。
在監測隊伍建設方面,長臂猿監測隊員介紹,2005年,海南省霸王嶺林業局和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共同組建長臂猿監測隊,發展至今共有19位隊員,負責長臂猿監測任務。監測隊員通常淩晨4點就出發上山,天亮之前趕到長臂猿常活動的區域,根據猿鳴定位,一路追尋,統計種群個數,記錄個體年齡,拍攝照片和視訊,采集猿的糞便。這些基礎工作為海南長臂猿的科學研究提供了第一手材料。
8月29日,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管理局監測隊員李文永、張志城等人,在白沙黎族自治縣境内的東崩嶺,發現海南長臂猿e群(第5群)的母猿懷抱一幼崽,并拍攝了照片。
經專家鑒定,再次确認其形成新的家庭群。海南省林業局總工程師周亞東表示,海南長臂猿此前栖息在昌江黎族自治縣霸王嶺林區,新種群的形成及幼崽的發現,意味着其栖息地已經擴散到距原栖息地10公裡的東崩嶺,證明它們的栖息地面積在增加,且新栖息地能夠支援其生存。同時表明,海南熱帶雨林等自然生态空間擴大,海南長臂猿保護工作初見成效。
從世界自然保護聯盟擷取的資料來看,全球20種長臂猿中,19種的種群數量呈下降趨勢,僅海南長臂猿的種群數量保持穩定并緩慢增長。
這與國家高度重視海南長臂猿和其生态栖息地保護密切相關。2019年1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六次會議審議通過《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方案》。同年4月,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管理局揭牌成立,将保護長臂猿列為國家公園的重要内容。2020年8月,國家林草局海南長臂猿保護研究中心獲批成立,海南長臂猿的保護體系越來越完善。
種群保護和複壯任務艱巨
盡管從2群不足10隻到5群33隻的數量增長,已能說明海南長臂猿的保護取得初步成效,但記者走訪獲悉,目前對海南長臂猿的保護在監測隊伍建設、栖息地保護、科學研究等方面仍然存在諸多問題,需要進一步重視和解決。
在監測隊伍建設方面,記者從海南霸王嶺林業局得知,目前19人的監測隊伍中有15人在長臂猿監測工作外還要負責森林防火、病蟲害防治等日常工作,隻有4人專職負責監測工作,且隊員平均年齡在50歲以上,老齡化現象嚴重。長臂猿監測工作需要爬山、跑動,日常工作主要是在表格上記錄下長臂猿的鳴叫地點、個體數量、年齡等級、毛色等基本資訊,體力消耗較大、工作環境艱苦。
受訪的幾位隊員都表示,年齡大了,體力逐漸跟不上監測活動的需要,希望相關部門能提高監測隊員的待遇保障,讓更多年輕血液加入海南長臂猿的保護隊伍。洪小江說,目前霸王嶺監測隊伍人員結構不合理,隊伍老齡化,由于護林員兼職長臂猿監測任務,專業化能力有所欠缺,而且目前還沒有固定經費可以給監測隊員發放工資。
在栖息地保護方面,李飛和監測隊員注意到,長臂猿的栖息地範圍仍存在零星偷獵、盜伐現象,有時會在林中發現獵槍、鉗子等捕獵工具,說明周邊村民對長臂猿栖息地仍有幹擾。此外,李飛等專家觀察發現,熱帶雨林低海拔地區猿食植物更豐富,氣候也更适宜長臂猿生活,但低海拔地區人工松林較多,存在勞工進山割松油現象,對長臂猿栖息地造成影響。
近年來,随着海南長臂猿相關宣傳增多,越來越多的科研人員和媒體工作者進山尋猿,安裝照相機等監測裝置。洪小江等林業工作者認為,進山人數過多也會對長臂猿的栖息地造成人為幹擾。
在科學研究方面,洪小江和李飛認為目前國内研究力量和深度均不足,海南本土研究力量還不夠。保護瀕危物種的前提是對其有較為全面的了解,而目前人類對海南長臂猿習性特點等的了解還極其有限。如“長臂猿如何睡覺”“為何從未發現長臂猿屍骨”等生态學基本問題還未找到答案。
今年8月,來自多家科研機構、多個學科領域的百餘位專家學者參加“海南長臂猿保護國際研讨會”,并釋出《海南長臂猿保護行動計劃綱要》。與會專家一緻認為,在加強保護力度,沒有重大自然災害的前提下,以國内科研力量為主體,整合全球力量開展聯合攻關,海南長臂猿的數量有望在15年左右實作翻番并持續增長。
此外,專家指出,在政府部門、專家學者、當地百姓和社會組織的共同努力下,海南長臂猿的數量雖有明顯增長,但目前30多隻的數量仍然遠低于生态學上種群能夠持續生存的最小種群數,種群複壯的任務依然十分艱巨。未來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加強保護措施:
在監測團隊建設方面,專家建議建設一支規範化、标準化的海南長臂猿專業監測隊伍,定期開展專業技能教育訓練,并建立一套科學合理的監測工作流程和考核評估與追責機制。貴州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周江提出,應盡快建立一支具有高素質科研能力、行動能力較強的野外監測隊伍,以便為生态學、行為學等生物學問題提供最基本和根本的依據。
在監測内容方面,專家認為,目前的長臂猿監測還局限于對其種群活動的簡單記錄。英國倫敦動物學會海迪·瑪博士和北京林業大學生态與自然保護學院教授、北京林業大學野生動物研究所所長時坤建議,應系統收集猿食樹種、長臂猿休憩樹種及其物候資訊,以及長臂猿生境中的捕食者、競争者等其他生物多樣性資訊。
在長臂猿栖息地保護方面,海南大學林學院教授杜彥君建議當地政府和相關部門從生态旅遊、林下經濟、綠色産業等方面提高長臂猿栖息地附近村民的經濟收入,讓村民盡可能少地依賴森林,減少對海南長臂猿生存空間的打擾。海南師範大學黨委副書記刁曉平提出,注意正确處理好旅遊項目的開發與海南長臂猿栖息地保護間的關系,盡量減少人類活動對其栖息地的影響,使栖息地盡快得到恢複,為種群複壯提供良好條件。
在科學研究方面,專家建議進一步進行體制創新。以海南國家公園研究院及國家林草局海南長臂猿保護研究中心為主基地,加快建設面向全球開放、共享、共建的平台,廣泛吸引、凝聚一批多學科、多領域頂級專家團隊,進一步開展海南長臂猿保護研究的聯合攻關。(《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淩廣志 陳子薇)
責任編輯: 焦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