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走失,電梯直達
安全島報人劉亞東a
來源:中科院地質地球所
作者:朱嘉甯
中國作為一個美食大國,每一個地方都有五花八門的特色小吃。甚至在四川就曾經有不少人吃過大恐龍,當然确切地講,是恐龍化石。恐龍化石不單單是食材,還是一味治病救人的藥材——“龍骨”。1957年四川合川馬門溪龍首次發現時,就有不少群眾敲下化石用作藥材,這已經不是我們第一次服用大恐龍了。成書于東晉的《華陽國志》就記載了四川武城發現恐龍化石,當時的人們以為是龍的骨骸,便将其入藥,起名“龍骨”。而後,随着越來越多化石的發現,“龍骨”的内涵也大大擴大,包含各類化石。
馬門溪龍塑像
“龍骨”并不特指恐龍化石,中醫學中的“龍骨”指的其實是新生代哺乳動物如三趾馬、犀類、鹿類、牛類等骨骼化石或象類門齒的化石。而中醫則通常将龍骨分為南路貨和北路貨,其中北路貨主要是産自我國北方各省的上新世-更新世地層中的犀類、象類、三趾馬和鹿類化石,而南路貨主要來自我國華南各省洞穴中的更新世中晚期大熊貓-劍齒象動物群化石。這麼看來,被我們吃掉過的化石還真是不少呢。
藥材龍骨(圖源網址https://www.fanhuangli.com/a/66.html)
中藥龍骨(圖源中國醫藥網)
西氏三趾馬殘破右下颌【1】
最早将化石和中醫藥聯系起來的是《神農本草經》,該書首次提出了龍骨乃“龍死之骨也”的觀點。認為龍會像蛇蛻皮一樣脫胎換骨,“龍化解脫之處即有也”這種觀點的産生無非是先人們看到了巨大的動物骨架化石卻無從解釋,便一股腦地安在了中華傳統神話中最神秘的力量——龍的身上。
《神農本草經》(圖源水印)
中國神話傳說中龍的形象
除了大型化石外,古人還發現了其他類别化石,并将它們融入生活。早在南北朝陶弘景在《本草經集注》中所寫的“比來巴中數得龍胞,吾自親見形體具存,雲治産難,産後餘疾,正當末服之”。很可能記錄了恐龍蛋胚胎化石的發現。這些恐龍蛋化石落在一代名醫陶弘景的手裡,當然作為救濟病人的良藥了。
恐龍蛋化石
此外,陶弘景還接觸到了琥珀化石。陶弘景在《本草經集注》中甚至提出了琥珀化石成因的觀點——“琥珀,舊說松脂淪入地千年所化”。這與現在的琥珀化石成因模式非常一緻。陶弘景還記錄了琥珀中包裹的昆蟲化石,“琥珀中有蜂,形色如生”,雖然具體年份已不可考,但這可以說是人類最早對琥珀化石的觀察和記錄之一。
《本草經集注》(圖源水印)
包裹着昆蟲的琥珀
古人也并沒有将所有化石都入藥。不少人對化石的成因進行探究,這些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最早的古生物學家或地質學家了。最早對于化石成因的讨論可以追溯至孔子他老人家。《史記·孔子世家》中就曾記載吳國使者向孔子請教說發現了巨大的骨頭,大到一輛車隻裝得下一節骨頭,所謂“得骨節專車”。孔子回答那是防風氏巨人的屍骨,雖然沒有科學依據,但卻是第一次對古生物化石的來源提出想法。
防風氏想象圖【2】
随着越來越多化石的發現,古人對化石成因的認識也越來越深入。宋代,沈括在《夢溪筆談》中就記錄了不少化石及其成因解釋。
《夢溪筆談》(圖源豆瓣)
在卷21中,沈括記錄了延州(今陝西延安)石筍的發現,“土下得竹筍一林,凡數百莖,根幹相連,悉為化石”,這裡已經明确提出了“化石”一詞。随後他想到“延郡素無竹,此入在數十尺土下,不知其何代物。無乃曠古以前,地卑氣濕而宜竹也?”延州當時的氣候并不适合生長竹子,那變成石頭的竹子很可能就表示曠古以前,這裡地勢低窪氣候濕潤适合竹子生長,故竹子在死亡以後化為石竹。沈括敏銳地覺察到石竹化石是延州氣候變化的記錄。
雲南發現目前我國最早的竹化石【3】
此外,沈括還記載了太行山上發現海螺化石,朱熹也在《朱子全書》中提到“嘗見高山有螺蚌殼,或生石中”。兩者根據高山出現了海洋生物化石這一事實,均認為海陸分布并不是人們所認為的那樣一成不變。這在當時可以說是非常先進的觀點。
其實,除了化石入藥和初步的地質學研究外,古人和化石的接觸可比我們想象的要多得多。像琥珀這種又漂亮又相對易得的化石,早就被做成了首飾戴在身上。而讓人想不到的是,古人連三葉蟲竟然也沒有放過。當時的三葉蟲由于形似燕子和蝙蝠,又被叫做“燕子蟲”和“蝙蝠蟲”,漂亮的化石就選來做小型的手把件或者鎮紙,長得沒那麼好看的就被加工做成了硯台,産蝙蝠蟲的岩層通常都是質地細膩的灰岩或鈣質頁岩,做出的硯台通體細膩順滑,還被取名為“多蝠硯”。
蝙蝠蟲化石
在現在化石不是作為博物館展覽品就是個人收藏品的時代,我們真的很難想象古人們的日常生活和化石的關系這麼緊密:佩戴着有古昆蟲的琥珀挂墜,用着三葉蟲鎮紙,平時沒事上山看看海洋古生物化石,生病了再抓點恐龍骨頭入藥吃。
不過随着越來越多有趣的古生物科普,也把越來越多的化石重新帶回到大衆視野。保護性發掘古生物化石,讓曠古以前的古生物既參與科研又參與科普,才能讓一塊塊化石煥發新生。
未注明圖檔均來自圖蟲創意
參考文獻
[1]孫博陽.雲南祿豐石灰壩地點的三趾馬(hipparion)化石[j].古脊椎動物學報,2013,51(02):141-161.
[2]沈群先.防風古國與防風傳說[j].浙江檔案,2015(04):46-47.
[3]li, wang, et al. the earliest fossil bamboos of china (middle miocene, yunnan) and their biogeographical importance[j]. review of palaeobotany & palynology, 2013, 197:253-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