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産黨對外交往回眸】
前途盡有光明路,莫忘中藏曲折幽
——董必武出席聯合國成立大會
作者:陳小麗
1945年,迎着世界反法西斯戰争勝利的曙光,聯合國制憲會議在舊金山召開。中國作為二戰戰勝國之一出席會議。我黨元老董必武作為中國代表團成員之一參會,并在《聯合國憲章》上莊重簽名。這是中國共産黨曆史上第一次派正式代表走出國門、參與國際多邊事務的首創之舉,實作了我黨在國際政治舞台上的首次亮相。整整半個世紀前,中國恢複聯合國合法席位,然而當我們回首曆史,中國共産黨與聯合國的淵源,遠在董必武出席聯合國制憲會議就已經開始。我黨為聯合國的創立和《聯合國憲章》的誕生作出的政治貢獻理應為曆史和後人銘記。
當時,國民黨政府企圖獨占中國代表團的全部名額。我黨通過激烈鬥争,最終迫使蔣介石勉強同意董必武作為中共唯一代表加入代表團。
1945年4月6日,董必武率《新華日報》總編輯章漢夫、翻譯陳家康等人從延安啟程。周恩來、朱德、林伯渠等數百人前去歡送。陳毅觸景生情,賦詩相贈:“公等淩空去,中華氣概雄。……代表四萬萬,朝霞大地紅。”
出席制憲大會的中國代表團一共十名成員,團長是國民政府外交部長宋子文。當時胡适、顧維鈞、魏道明三位代表已在美國,身在重慶的六位代表則搭乘宋子文的私家飛機,直飛美國。
董必武一行就遠沒那麼友善了。他們先由延安飛抵重慶,再搭乘小型軍用飛機,先是飛越喜馬拉雅山到達印度加爾各答,然後轉機赴中東,跨越非洲,橫飛大西洋,來到巴西,接着轉飛美國紐約拉瓜迪亞機場,最後于4月24日由紐約飛抵舊金山,前後花了近20天時間。年逾花甲的董必武一路颠簸輾轉、奔波勞頓,不可謂不辛苦。
4月25日,聯合國制憲會議在富麗堂皇的舊金山大劇院隆重開幕。會議設立四個專門委員會,董必武參加了第三委員會,涉及安全理事會的權限和否決權問題,讨論最為激烈。中國代表團對于聯合國憲章草案提出三項修正案:一是國際間如有危害和平事件發生,安全理事會應有權采取臨時辦法;二是争執一方不能執行國際法院判決時,安理會可以采取措施使其生效;三是,非聯合國成員成為國際沖突一方或雙方時,當争議事件送出聯合國大會或安理會時,憲章中應有相應的權利說明。在中方的努力和堅持下,第一、三項都被采納,最終寫入《憲章》,為聯合國的創立作出了重大的政治貢獻。
5月1日,中國代表團舉行了備受矚目的中外記者招待會,600多名記者參加。記者們對于傳說中“危險的中共分子”充滿了好奇。一位美國記者提出請董必武站起來,“看看他究竟是否危險”。董必武通曉英語,沒等人翻譯,便面帶微笑、落落大方地站起來向大家點頭緻意。記者們看到了一位溫文爾雅、嘴巴上蓄有胡須的諄諄長者。董必武面對記者侃侃而談:“我先給大家講個寓言故事,題目叫《道聽途說》。說的是有人在挖井,有人傳說井下有人挖井,又有人傳說挖井挖出了人來,結果越傳越走樣。可見,道聽途說的事情不可信。今天我就站在你們面前,你們看看我像不像是個危險分子?”風趣幽默的開場白,讓記者們感受到了一個共産黨人不卑不亢、莊重謙和的風範,謠言不攻自破。董必武也赢得了中國代表團成員們的尊重。顧維鈞後來寫道:“他是中國代表團最年長的,是個讀過古書的人,為人和藹可親,但頗機敏……他年事稍長,但通曉國際事務,這使我頗感驚奇。”
6月26日,《聯合國憲章》簽字儀式隆重舉行。按照大會商定的程式,中國代表團第一個在憲章上簽字。在肅穆的氣氛中,董必武用毛筆簽上了“董必武”三個剛勁有力的楷體字。至今這一珍貴曆史記錄還儲存在紐約聯合國總部三樓的一個别緻的玻璃櫃中。
我黨将出席會議也視為打破國民黨新聞封鎖的難得機會。董必武訓示助手章漢夫、陳家康編印了《中國解放區實錄》英文版小冊子5000本,在出席聯合國會議的各國代表、新聞記者和美國人民中廣為散發,引起強烈反響。董必武還發表了題為《中國共産黨的基本政策》《中國問題的關鍵》等講話,以大量翔實的事實說明中國共産黨一貫堅持奉行的基本政策,争取國際友人和華僑華人的了解與同情。
董必武在美國期間還廣泛接觸美國社會各界人士和華人華僑,播種下友誼的種子。一位年逾古稀的老華僑說:“他是個和氣的人,他會聽我說說心裡話的。”紐約唐人街的華僑社團中華公所為中國代表團舉辦公宴,然而在國民黨操控下未邀請董必武出席。紐約華僑洗衣館聯合會的會友們知道後非常氣憤,當即在“頂好餐館”單獨為董必武舉行歡迎晚宴,表達對共産黨的敬意。華僑們邊和董必武握手邊流淚,說道:“你們是中國的希望,是真正的希望。”第二天,《紐約華僑日報》頭版刊登了董必武和同胞握手的大幅照片,并以“中國的希望之光”為題專門介紹了這次宴會,引起華僑社會的極大震動。正如美籍華人邝治中所言:“當後來在思考中國在戰後世界中的前途時,華人中間幾乎沒有人認為國民黨獨裁統治繼續下去會有什麼好處。”
作為中國代表團成員,董必武有一筆可觀的置裝費、生活費和交際費,但他對每項開支都精打細算,生活費用一減再減。抵美第二天,董必武花25美元買了一套西服,這成為他在美出席外交活動唯一的一身服裝。董必武不住飯店,而是住在僑胞宿舍,自己開火做飯。他的舊毛巾磨破了還在繼續用,當地華人朋友實在看不下去買了條新毛巾送給他,才把舊的換掉。就這樣,董必武将省下的2500多美元,再加上華僑捐款,為新華日報社購買了一套價值3萬美元的印刷裝置,還向《華僑日報》捐款1萬美元。回國後,女兒董良翚忍不住問爸爸帶了什麼“洋貨”給他們,董必武語氣平靜地說:“沒有帶,一點也沒有帶,所有剩下的錢都填補進去充公購買公物了,你們不會認為這太不近人情了吧?我們延安現在的生活還很苦,全國人民的生活更苦,我們的一分錢要當兩分錢用,能節省的就節省,節省下來的錢能用在公事上的都要盡量用在公事上,先公後私嘛!”
11月20日,董必武圓滿完成使命,乘飛機回國。他将參會的感受和對抗戰必勝的信心寫在詩中:“竟是平生一快遊,空行萬裡總悠悠。乘風破浪非虛語,障眼浮雲在下頭。歐陸暫無鋒镝苦,東瀛将獻寇仇囚。前途盡有光明路,莫忘中藏曲折幽。”
《光明日報》( 2021年07月22日12版)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