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誰在舞台中央》:方子春,北京人藝的拉幕人,都曾驚豔上海灘

作者:實話實說真的好難

《誰在舞台中央》:方子春,北京人藝的拉幕人,都曾驚豔上海灘

《誰在舞台中央》:方子春,北京人藝的拉幕人,都曾驚豔上海灘

“一棵菜精神”方子春多次提到這個由焦菊隐提出的人藝宗旨:“北京人藝是一棵菜,有菜心、菜葉、菜幫,每個人都在起着自己的作用。也許不是他人站在舞台中央,而是他做的一個東西。可這個東西就代表了他的精神和才華。”張大爺是誰?即使再鐵杆的粉絲,濾一遍腦海中的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導演和演員的名字,也想不起來他。

《誰在舞台中央》:方子春,北京人藝的拉幕人,都曾驚豔上海灘

不過,他的确是一個人物,而且是位于北京史家胡同五十六号人藝宿舍大院裡的一個“鎮宅之寶”。張大爺是宿舍傳達室的看門人,收發報紙和信件、拿牛奶、防火防盜、閑雜人等進出宿舍這類大事小事,統統歸他管,“權力大了去了”。他高大的身材和并不英俊的面孔,常惹來帶着緊張又興奮表情的孩子們的遊戲。

《誰在舞台中央》:方子春,北京人藝的拉幕人,都曾驚豔上海灘

方子春在新書《誰在舞台中央:人藝那些角兒那些事兒》中這樣寫道:“‘老張,老張,老張的媳婦會打槍;槍對槍,杆對杆,不多不少十六點兒。’這是早年北京人藝宿舍大院孩子們必唱的兒歌”。這首兒歌方子春小時候也唱。從小在人藝宿舍大院長大的她,像焦菊隐、歐陽山尊這樣的名導,朱琳、藍天野這樣的明星,就是身邊生活着的叔叔阿姨。一樣柴米油鹽,一樣的家長裡短。

《誰在舞台中央》:方子春,北京人藝的拉幕人,都曾驚豔上海灘

一九四一年秋天的一個寒冷早晨,貴陽城裡掌管着三大藥鋪的少爺宋垠,離家投奔抗敵演劇隊。陰差陽錯,成為一位燈光師。上世紀五十年代初期,人藝捉襟見肘到燈具也不夠用,他沒辦法,隻能自己做。有時連街頭“洋鐵壺”手藝人的燈都得用上。如今已近九十歲高齡的宋垠有些健忘。可是每到下午五點鐘,他都會着急吃飯,因為這幾十年來隻要有演出,他一定會在六點前,趕到背景管理燈光。

《誰在舞台中央》:方子春,北京人藝的拉幕人,都曾驚豔上海灘

丁裡在他風華正茂的年紀奔赴解放區,成為一名出色的道具師。他曾經“妙手偶得”,在演員金雅琴的大腿上畫出了“絲襪”,也曾用白布和紙餡做出餃子。“不光要做得像,還要省錢,要用最簡單的材料做出最好的東西。”還有舞美師王文沖、音效師馮欽、首都劇場經理楊青,甚至普通的裝置勞工,都在方子春書中留下了印記。

《誰在舞台中央》:方子春,北京人藝的拉幕人,都曾驚豔上海灘

書中講了這樣的故事:裝置組的杜廣沛主管拉大幕。他拉大幕的功夫曾經在上個世紀六十年代震驚了上海灘。為什麼這樣說?當時,郭沫若創作、焦菊隐導演、朱琳主演的話劇《蔡文姬》在上海演出。朱琳回憶說:“一幕結束時,蔡文姬充滿了對家鄉的思念。這需要舞台各個藝術門類多方配合。杜廣沛做得非常好。我從台深處往前走,大幕緩緩跟上,到最後‘嘩’的一聲閉上。在這之前沒人這樣做過,上海震驚啊!”

《誰在舞台中央》:方子春,北京人藝的拉幕人,都曾驚豔上海灘

方子春并不是人藝的演員,而提起方子哥,大家還有印象,那是她哥,她從小生活在人藝宿舍,又幸運地跟着諸位叔叔阿姨學了一些表演基本功,于是能在幾十年後走進他們家中一一訪談。 “我寫這本書不是為了懷舊,但人藝的精神要傳承下去。我就是想讓大家知道,那一代人是怎麼走過來的,什麼是‘清清白白做人、踏踏實實演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