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曆史有道的時候,沒有仁、義、禮,因為不需要。
「曾仕強每日箴言」
|全文共2300字,深度閱讀需8分鐘,受益終生|
很多人都有這樣的感慨,為什麼中國古代人那麼聰明,現代人那麼笨。
其實,不是古代人聰明,而是現在的人越來越不聰明了,而且還表現出一代不如一代的趨勢。
為什麼?讀了老子的書以後,你就會發現我們自以為的正确想法幾乎都是錯的。
我們今天的學校和教育都在教我們的孩子做外國人,不是在教他們做中華民族的人。
而且我們很替現在的年輕人擔心,因為他們的整個腦筋都死掉了。
中國人最厲害的就是腦筋非常靈活,可是現在一代比一代呆。
很多人以為這一代的小孩子是幸福的一代,其實他們是被誤導的,是非常糟糕的一代。
01
老子在《道德經》中說過這樣一句話: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
我們現在都在倡導大家要講禮貌,要禮貌待人,但是老子早就說了: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
整個社會的亂源,就是從禮開始的。
從儒家的觀點來看,會覺得老子的批評好像太苛刻了。其實老子的意思真的不是我們所想象的那樣。
老子隻是在看演進的現象,他認為我們人類的曆史,有道的時候,根本沒有什麼仁、義、禮,根本不需要。
國家很平靜的時候,不需要愛國的義士,因為他們每個人都知道,這是自己的國土,亂世才要有忠臣,平靜的時候,要那麼多忠臣幹什麼。
也就是,曆史有道的時候,沒有仁、義、禮,因為不需要。不是它不存在,而是沒有這個需要。
用今天的話叫做沒有市場,沒有需求,是以就沒有貨品。
失了道以後,大家就開始講德。失了德,大家對良心不相信,那隻好講仁。
我們知道,孔子是講仁的。他感覺有很多人,直接跟他講道,他不一定聽得懂,當然這是孔子的好意。是以他直接說,你能夠有仁心,就很好了。
仁心就是你不能有功利性,我們今天叫目的性,功利性太強,是不可以的。
但是後來,假借仁義道德的外衣,行不仁之事的,大有人在。
後來到了孟子的時期,天下實在太亂,大家幾乎都不相信良心,幾乎把孔子所講的仁,當作是考試用的,當作是一種理想。
是以,孟子不得不挺身而出,說要義。義就是做任何事情都要合理,不合理就不行。
但是我們越來越有目的性、功利性,以至于現在連利連義都很普遍化了。
再往後,隻好講禮,然後繼續失禮,不合禮。
越演變,社會越亂,就表示人對人的忠誠已經沒有了,人的信用已經越來越薄弱了。
整個社會就是因為我們重視禮而開始混亂,這不是禮的罪過,而是人的罪過。
面帶笑容,講話很客氣,完全沒有真心,不講良心,這種人非常多。
孔子當年就講過,古代做學問的人是為自己做的,現在做學問是為别人做的。
孔子當時就有這樣的感慨,今天依然如是。
我們更應該要好好去反思:為什麼我們會一代不如一代?道理是什麼?
就是因為,我們受了外界太多的引誘,我們控制不了自己的内心,一代一代做了不良的示範,以緻于越來越糟。
02
怎麼辦呢?就是要修身修心,向上提升。
老子告訴我們,修養自己最好的一個基本功夫就是四個字:杜外養内。
“杜外”,是杜絕外面給我們的一切引誘。“養内”,是養裡面那個看不見的,但永遠存在的良心。
我們本來都是很有良心的,可是被外界一引誘,良心馬上就不見了。
比如當我們沒有看到錢的時候,覺得做人要憑良心。可是當我們看到錢以後,那四個字大家都很熟悉,叫作見錢眼開。
眼一開,良心就跑到背後去了。良心不見了,自然離道越來越遠。
其實,道就是良心。隻要講良心,很快就會回歸本源。
就像孔子說的“我欲仁,斯仁至矣”,你自己百分之百可以控制。
是以,平時為人處事,我們應該從禮開始,慢慢往回提升。
禮是經常要求對方,很少自我檢討。禮尚往來,很多時候變成世俗的一種形式。
你送人家一份禮,人家這個時候正好沒錢,或者正好有别的事情,沒有還禮,你就耿耿于懷,開始對他有惡意。
我們常講一句笑話,說你生日也好,生病住院也好,不會記得誰來送禮,但是常常會記得誰沒來送禮,這就是人性。
禮是遠遠不夠的,我們不應以此為滿足,因為禮上面還有個層次叫做義。
義是自我要求,我們不可以老要求别人,那是永遠沒有辦法做到的。
要自我要求,該出手時我要出手,該幫忙時我要幫忙,該救急時我要救急。
但是義,多少還是有心的,多少還是做給人家看的,多少還是需要人家表揚的。
而且你怎麼知道他合不合理?他是否合理,是他自己說了算的,因為他的處境你完全不了解。
是以,“義”往往讓我們失去“仁”性,這是“義”最可怕的地方。是以要提高到仁。
仁是什麼?仁是彼此真誠相對,互相感應,将心比心,然後你我融為一體。
仁,沒有什麼表揚不表揚的,隻是做我應該做的。
你們認為我做好事,那也是你們的事,你們認為我隻是說,那也無所謂。
這已經比前面好太多了,然後繼而一步一步向道德提升。
道如果是良心,德就是憑良心說話,憑良心做事,結果讓你問心無愧,讓你心安理得,最後求得好死。
這是一個最有價值的人生過程。
我們要站在道的根本,要去掉那些很浮華的、很形式的、很表面的東西。
真正拿到實實在在的、很敦厚、很笃實的道,然後就可以遵道而行。
總有一天,你會提升自己到達一個高層次,變成大家很羨慕的得道高人。
本文内容:曾教授智慧彙編
曾仕強詳解道德經 ¥66 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