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街頭的飯店、商鋪陸陸續續都複工了,但也有一些沒能撐下去,關掉了。
頗有一些,是開了很多年的老店,都習以為常了,平時也沒有覺得怎樣。但有一天家裡停電,走到小區便利店去買蠟燭,看見空蕩蕩的店鋪和反着光的玻璃時,還是滋味複雜。
這些不起眼的小店,就像生活裡的各種毛細血管,也曾給人說不出的安全感。
bbc在今年新出了一個紀錄片,講的也是街角小店的故事。
《時光倒流》(back in time for...)是bbc早在2015年3月就開始制作的系列紀錄片,每期都涵蓋一個懷舊主題。
今年放出的最新一期,是《穿越時光的街角商店》(back in time for the corner shop),帶領大家重回記憶中的童年小店。
這檔節目将一個個生活話題以情景演繹的方式呈現出來,追溯它們過去幾十年裡的變化。
你可以把它看做特定時期,家庭生活的縮影;也可以把它放大到曆史時間線上,假裝自己是位人類學家,開始考究某一特定生活方式的演變過程;甚至還可以展開聯想,看看自家老相冊裡是否有也類似的故事發生。
雖是科普類紀錄片,但在時光穿梭中,以旁觀者的身份反觀那些熟悉的日常流程,除了曆史的厚重感外,還帶有時間本身的懷舊感和陪伴感。
第四季《穿越時光的飲食》(back in time for tea)
本期,制作團隊花費數月時間改造了位于英國德比郡巷( derbyshire lane )拐角處的商店,從這家小店出發,和店主阿爾登(ardern)一起回顧上至維多利達時代開始的小店生活。
在這裡,57歲的父親大衛(dave),50歲的母親喬(jo) 将和他們的三個孩子山姆(sam),奧利維亞(olivia) 和 本(ben是最小的兒子),一起接管祖父母曾經經營的小店(位于英格蘭謝菲爾德西南部郊區的 meersbrook)。
他們将在主持人薩拉·考克斯(sara cox)和社會曆史學家波莉·羅素(polly russell)的帶領下,重新學習雜貨店的“生意經”。
bbc主持人說:“阿爾登一家将踏上一次非凡的時空冒險之旅。通過持續近百年的店鋪經營,發現不斷改變的銷售方式,以反映出小店外,不斷變化着的時代大背景。”
五口之家将在商店裡居住、工作,“親眼見證”冰箱、耕種機的誕生,手工制作食物,并盡力滿足社群居民的日常需要,重拾鄰裡生活的親密。
“從維多利亞時代開始,他們需要為商店烘烤自己的櫃台商品,手工稱量和測量松散的商品(如茶,面粉和糖),并用馬車來送貨。在未來的幾年中,他們還将發現工業時代帶給謝菲爾德(sheffield)的巨大的影響。”另一名主持人補充道。
習慣了自選超市的現代人可能很難想象,街邊小店在上個世紀可起着 “飲食風向标” 的作用,所有新鮮事物都從那裡流出,成為街區文化的一部分。
波莉解讀到,在物資匮乏的年代,(小店店主)多少有責任告訴大家要吃什麼,也有義務負責大家的飲食。
bbc主持人巴比塔·夏爾馬(babita sharma)幾乎就在雜貨店中長大,他們一家人在經營的店鋪裡吃飯、睡覺、工作,靠買賣商品交友謀生。
“在維多利亞時代,一排排網格狀的房屋是為了應對蓬勃發展的城市人口而設計的。街角的小店逐漸成為服務這些社群的一種方式,并且重要起來:任何在街角開店的家庭,都會立即被推進到社群生活的前沿。”夏爾馬講道。
她說,顧客不會因為小店裡地闆老舊肮髒而厭煩這裡,相反,一切過時的陳設都像是時間賦予的勳章,證明這是家經營許久,并受到顧客認可的老店,讓人感到安心。
而櫃台外的任何變化也都逃不過店主的眼睛,為了留住顧客,他們需要做出改變和嘗試。
“穿越” 回1920年的阿爾登一家開始挑戰在沒有冷凍裝置的情況下,自制冰激淩。
在此之前,冰塊曾是昂貴的商品,要從遙遠的挪威冰湖切塊運送回英國。随後電冰箱的發明使得冰塊可以在工廠生産,大大降低了成本,讓冰塊漸漸流入尋常百姓家中。
大塊的冰磚被直接送到街角商店,阿爾登一家需要趕在冰塊融化前,盡快使用。
敲冰、研磨,再将它們同黃油和雞蛋粉混合,最終的冰激淩要通過一個複雜的攪拌裝置,耗費幾個小時才能制作完成,還可以根據喜好,在其中加入巧克力薄片。
古法制冰或許沒什麼新鮮的,但我猜,胡蘿蔔棒棒糖你一定沒聽說過。
阿爾登一家回到1942年,受二戰影響,糖果在四十年代算是緊俏物資。而那會兒因為農民種植了過多的胡蘿蔔,導緻大量剩餘,這些色彩鮮豔而又堅硬的水果馬上吸引了工廠的注意力,削皮加工,放在木棍上,“假扮” 成奇特的健康糖果,成為小孩子的最愛。
制作過程中,小兒子本發出了自己疑惑:“胡蘿蔔棒棒糖就是插上棍子的胡蘿蔔,我想不通大家為什麼不直接吃胡蘿蔔?”
而由于豬肉在二戰期間一度短缺,小店還推出了類似培根的羊肉鹹肉。現代人眼中的黑暗料理,可是那會兒大家解饞的菜肴。
街角小店就像時代廣播站,把工業科技的進步全都反應到商品中,細心留意就會發現,店中每件新品的推出都有迹可循。
不過,随着現代生活節奏的飛速發展,大型超市和線上送貨的确是誘人的選擇。在新一期的穿越系列中,阿爾登一家也體驗了智能送貨的便捷。
顧客隻需在手機軟體上下單,等店主配好訂單,送貨的任務就交給機器人了。
這些移動的小箱子會根據下單位址,把商品準時送達。
随着城市規劃的開展,包括煙酒店,小吃攤等一系列老式建築被重新規劃,隻有少數老街還能零星看到隐藏在樓區裡的街角發廊,或街角便利店。
在年輕一代眼中,小店是過時而又落後的存在,他們很難體會從小吃到大的老字号情結。
取而代之的,是一家家相似的連鎖商店——相似的裝修,相似的布局,時髦的物件幾乎無關情懷,但卻都諷刺地講着品牌故事。
便捷高效的連鎖商店暴露出,工具化時代的遺憾:個人化的色彩越來越少,沒人有時間停下腳步,購物僅是購物本身而已。
新的系列錄制結束時,主持人薩拉說:“我們之前的一代人曾經曆了一段瘋狂的時光,他們駕駛着巨大的柴油車一路奔向馬加拉,而如今我們凡事都需更加小心。“
便利小店在街頭文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模糊了現實與藝術幻想間的差别。
80年代的朋克樂隊the jam在歌裡唱到:“挂起了‘ 關門’ 的牌子,街角那家商店的那個人在做什麼?最後一次,然後他跟他說再見,他知道這是一種艱苦的生活,但是做自己的老闆真的很好。”
小店不同于大型連鎖超市:唯數不多的貨架不至于迷路,也不會給人以壓迫感,貨品雖少,但能解決急需,貼心地照顧起社群居民的生活喜好。
它似乎一直在角落裡,鄒巴巴地還帶着灰塵,卻能魔法般地同購物者互動,把買進賣出的經濟行為賦予了特别的意義。
《四個畢業生》(reality bites)中的場景
拍攝《穿越時光的街角商店》時,主持人薩拉坦言,拐角小店與自己的生活有着非常私人的聯系,在那兒永遠不會單純購買食物。
她解釋說:“街角商店是我被允許獨自前去的第一個地方。那是我獨立的開始——你的母親正在煮茶,她需要雞蛋,或要點牛奶來泡茶,再或其他什麼。”
“我那會隻有六七歲,獲準獨自穿過一條小路,走去路盡頭的小店。我記得店面很小,可絕對塞滿了食物。我走進去買四分之一的糖,和其他母親交代的東西。他們還讓我給奶奶買煙。我過去常常帶着一張小紙條進去,(店主)會把奶奶要的煙遞給我。”
她還記得自己在那裡買了人生第一張彩票,并确信自己能中200萬英鎊的大獎,沒想到,最後一分也沒得到,那種失望至今難忘。
藝術家達溫德·班薩爾(dawinder bansal)曾在倫敦做過一場名為詹博電影院(jambo cinema)的沉浸式藝術展,拼湊出自己30年前的生活場景。
班薩爾介紹說,她的父母曾在哈羅街(harrow street)開店,1989年店鋪關門後留下了很多庫存,意外探索倉庫,讓她意識到這些老物件是東南亞移民文化的重要标志,進而激起了她的創作靈感。
展覽一角:滿牆的錄像帶
班賽爾還發現,回憶有助搭建共同的橋梁,重制記憶之地更易于喚起人們的共鳴:熟悉的場景和往昔的經曆常常牽引出某段特定的記憶,讓人們短暫抽離現實的不确定性,重新尋得穩定感。
展覽一角:兒時卧室
甚至,有時隻要想到特定的味道就能搭建起回憶的場景。
北島在《城門開》裡說,關于北京,首先讓他想到的就是氣味,聞到冬儲大白菜味兒,腦海中就閃現出:“立冬前後,副食門店前搭起臨時菜站,大白菜堆積如山,從早到晚排起長隊。每家至少得買上幾百斤,用平闆三輪、自行車、兒童車等各種工具倒騰回家,鄰裡照應,特别是對那些行動不變的孤寡老人。”
副食門店是專屬老北京的中式經曆,而早在上個世紀,相聚街角小店也是謝菲爾德居民的重要活動方式。
人們在那裡慶祝重要的日子,聯系鄰裡感情,舉辦慈善捐款,經濟危機時,還會組織志願者來店工作,共同度過艱難時刻。
“在當地商店中,我們有一種特别的親密感,而在超市中卻沒有。進入本地商店時,你很有可能會認出工作背後的那個人,更有可能知道他們的名字,這具有熟悉感和安全感。”社會曆史學家波莉補充道。
很多老式小店都是家族式經營,店主還會親自 “坐陣”,他可以看到進進出出的常客,發現他們的改變,也分享他們生活的起起伏伏,這種親切感是任何大宗超市都比不了的。
斯蒂芬·金中篇小說《迷霧》改編成電影,影片以一家小鎮商店為中心
這是個有人情味的複古之地。
有關食物和商品的記憶會随着時間淡去,但小店建築本身聯系着太多回憶的故事,那個曾經讓夏爾馬感到束縛的家族小店,如今成了她童年回憶的全部。
它陪着你長大,摻雜着糖果的甜蜜和香料的辛香,把街角便利店的市井氣混着成長的扭捏經曆,一起留在記憶裡。
小店或許幾經轉手,店主也更換了幾輪,但不管時代怎樣變化,它始終在街角矗立,成為那個讓人安心的,不變的老夥計。
或許,這也是街角情懷讓人着迷的原因。
主要參考資料:
https://en.wikipedia.org/wiki/back_in_time_for...
https://www.thestar.co.uk/news/people/when-sheffield-filmed-back-time-corner-shop-will-be-tv-1748685
http://www.bbc.com/culture/story/20200325-a-cultural-history-of-the-beloved-corner-shop
https://www.theguardian.com/society/2019/may/19/counter-culture-my-life-growing-up-in-a-corner-shop-babita-sharma
https://www.bbc.co.uk/food/articles/corner_shop
https://www.mirror.co.uk/tv/sara-cox-my-family-ran-21668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