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楊文幹謀反,一場針對李建成和李世民兄弟倆的一箭雙雕之計

武德七年六月壬戌,鎮守大唐西北邊陲的慶州都督楊文幹起兵反叛了,這讓躲在仁智宮避暑的大唐皇帝李淵又驚又怒!

驚的是,慶州地處長安城、仁智宮的西北方,在當時屬于大唐的前沿邊防重地,隻要慶州軍有一支足夠強大的騎兵就可以長驅直入。

何況突厥還在北疆虎視眈眈,萬一楊文幹和突厥有了聯系,那才是大唐真正的危險之境,不要說夾在慶州和長安之間的仁智宮,整個關中都有可能處于突厥人的肆掠之下。

楊文幹謀反,一場針對李建成和李世民兄弟倆的一箭雙雕之計

楊文幹謀反示意圖

怒的是,楊文幹的背後站着的是太子李建成,這不是什麼秘密。此人膽敢謀反,李淵無法相信留在長安城處理政務的太子的屁股是幹淨的。

“華陰楊文幹素兇诐,建成昵之,使為慶州總管,遣募兵送京師。”---《新唐書》

何況,自己也是得到東宮郎将爾朱煥、校尉橋公山的密報,太子和楊文幹往來頻繁,疑似有謀反的迹象。本意是想召喚楊文幹詢問,卻不料楊文幹居然就這麼幹脆的反了。

而讓李淵更為惱怒的是,李建成何苦要做出這種無君無父的忤逆之事,真的太不懂事了,根本沒有體察到他的苦心。

他之是以避個暑還要把李世民帶在身邊,目的就是想把李世民調離,讓李建成能夠安心的在長安處理政務,是以他不了解李建成的心思。

惱怒之餘,李淵囚禁了李建成。

“(李淵)手诏召建成,建成懼,不敢往。師謩勸遂舉兵,詹事主簿趙弘智谏建成捐車服,輕往謝罪。乃詣行在所,未至,屏官屬,徑入谒,叩頭請死,投身於地,不能起。帝怒,夜囚幕中,使兵衛守。”---《新唐書》
楊文幹謀反,一場針對李建成和李世民兄弟倆的一箭雙雕之計

唐高祖李淵

太子是被囚禁了,但叛亂還是要平定的。那麼誰來帶兵平叛,自然是跟随他一起到仁智宮避暑的秦王李世民了。

為了提高李世民平叛的積極性,李淵許下了他這一生中最重要的諾言,即隻要李世民平了楊文幹,就廢了李建成的太子之位,改立李世民為太子。

不得不說這是極具誘惑力的。

畢竟武德七年的李世民,早已是封無可封,身為“天策上将”的他,在大唐的權位已經是僅次于皇帝、太子(皇帝為君,太子是儲君,對臣子而言都是君主),如果還想再進一步,汪郎不說,大家也都明白。

有什麼比李淵的親口承諾更讓人興奮,李世民自然接下了這份平叛的工作。

“會文幹陷甯州,帝驚,以宮近賊,夜率衛士南趣,山行十馀裡,明乃還宮。召秦王問計,對曰:[文幹豎子耳,官司當即禽之,就使假刻漏之久,正須遣一将可辦。] 帝曰:[事連建成,恐應者衆。爾自行,還,吾以爾為太子,使建成王蜀,蜀地狹,不足為變,若不能事汝,取之易也。] ”---《新唐書》
楊文幹謀反,一場針對李建成和李世民兄弟倆的一箭雙雕之計

唐太宗李世民

然而讓人大跌眼鏡的是,楊文幹謀反看上去極為兇猛,來勢洶洶,但實際上成不了氣候,李世民的平叛大軍剛到達被甯州,還沒攻城,楊文幹就被自己的手下給殺了。

“秦王率衆趣甯州,文幹為其下所殺,以其首降。”---《新唐書》

一場莫名其妙的叛亂,一場不費吹毫之力的平叛,就這樣戲劇性的結束了。

然而更戲劇的是,平叛事件結束後,李淵居然出爾反爾,閉口不再提改立太子之事,反而放出了囚禁中的李建成,讓他重新留守長安。

李淵的這一番操作,按照史書上的說法,是李元吉聯合李淵的愛妃為李建成求情,以及封德彜私下向李淵遊說,至于封德彜說了什麼,沒有人知道。

“秦王之行,元吉及内嬖更為建成請,封德彜亦陰說帝,由是意解,複诏建成居守。”---《新唐書》

到此,問題就出現了。

楊文幹謀反,一場針對李建成和李世民兄弟倆的一箭雙雕之計

壁畫中的唐朝軍隊

楊文幹謀反,到底是不是接到了李建成的指令?

如果是,那為什麼李建成在得知楊文幹謀反後,不接受太子舍人徐師谟的建議,起兵占據長安,反而接受詹事主簿趙弘智的建議,跑到仁智宮去認錯了?

如果不是,那楊文幹為什麼不好好做他的慶州都督,為李建成蓄積力量,反而招呼不打一聲就謀反了?

當然,有一種史觀認為,楊文幹謀反是李世民一手策劃的。

作為定鼎大唐江山的李世民,為了奪取皇位,收買了東宮的人對太子和楊文幹進行污蔑,想以此激起楊文幹反叛。這樣,一可以削弱太子的親信勢力,二是想借平叛之力,擷取皇帝親口許諾的太子之位。

那麼問題是,在此之前,李世民又如何肯定李淵會因為急于平叛,而許諾改立他為太子呢?

是以這種種的背後邏輯,汪郎認為并不成立,也不合理,但曆史總是會留下蛛絲馬迹的。

楊文幹謀反,一場針對李建成和李世民兄弟倆的一箭雙雕之計

長安城

事實上,在楊文幹倉促起兵前,見過一個名叫宇文穎的人。

這個人是李淵接到太子和楊文幹疑似謀反的密報後,派到慶州诏楊文幹去仁智宮詢問的使者,楊文幹就是在見了宇文穎後起兵反唐的。

但宇文穎的背後并不是秦王李世民,而是齊王李元吉。

也就是說,策劃楊文幹謀反的幕後黑手是李元吉,他想借一箭雙雕之計射殺李建成、李世民,進而除掉阻擋自己奪取皇位的絆腳石。

“帝遣司農卿宇文穎驿召文幹,元吉陰結穎,使告文幹,文幹遽率兵反。”---《新唐書》

什麼是當局者迷?李淵、李建成、李世民就是!

父子三人都是這場皇位争奪戰的當事人,對于楊文幹謀反,他們根本就沒有想到會有局外人參與進來,是以李淵的失信,反而促使東宮和天策府之間的鬥争進入了白熱化。

那麼,李元吉這一箭雙雕之舉高不高明呢?汪郎以為,非常高明!

因為他成功的用自己的外表和言行迷惑了自己的父親和哥哥,攪混了大唐的水,差點撈到了一條大魚,太子之位。

楊文幹謀反,一場針對李建成和李世民兄弟倆的一箭雙雕之計

《貞觀之治》中的李元吉劇照

李元吉,李淵第四子,封齊王!

他雖然是太穆皇後親生的,是為嫡子,但并不受窦皇後喜愛。成年後,愛好軍事,為人驕傲奢侈,桀骜不馴。

這樣的李元吉,自然讓李建成、李世民放松了警惕。但他并非庸才,相反,還頗有才幹,對皇位也是虎視眈眈。

隻是李元吉非常清楚,論身份不及嫡長子的大哥李建成,論功績比不過定鼎大唐的二哥李世民,是以要想奪取太子之位,就必須除去自己的兩位哥哥。

這個過程必須小心,必須把自己摘除出去,而且必須要有人背鍋。

李元吉最高明的地方就在于,他選中的背鍋俠不是别人,而是太子李建成。

他想借李建成的手除掉李世民,就能騰出手專門對付李建成,這比先除掉李建成,再對付李世民容易得多了。

在策劃楊文幹謀反之前,李元吉就打算以太子之名刺殺李世民。

“初,齊王元吉勸太子建成除秦王世民,曰:[當為兄手刃之!] 世民從上幸元吉第,元吉伏護軍宇文寶于寝内,欲刺世民;建成性頗仁厚,遽止之。元吉愠曰:[為兄計耳,于我何有!]”---《資治通簽.唐紀七》
楊文幹謀反,一場針對李建成和李世民兄弟倆的一箭雙雕之計

有人要問,李建成又不是傻子,怎麼就想不到李元吉是借刀殺人呢?朋友們,我們需要明白一點,李世民的天策府幾乎彙集了當時大唐最優秀的文臣武将,勢力已經遠超李建成的東宮。

面對天策府日益膨脹的勢力,李建成的擔憂并不是沒有道理的。

前文汪郎已經說過,李世民已經封無可封,如果再進一步,那就隻有太子之位了。在這樣的情況下,李建成急需增加自己的力量對抗天策府,在面對李元吉的主動投靠時,他又如何拒絕得了?

即使李建成意識到李元吉是在借刀殺人,但當時的很多東宮謀臣,如魏征,也一直鼓動他要先下手為強,殺了李世民。

這樣一來,就算李建成想到了李元吉的小九九,也會抛之腦後。

是以,李元吉策劃楊文幹謀反,可謂是下了一盤大棋。

楊文幹謀反,一場針對李建成和李世民兄弟倆的一箭雙雕之計

李建成墓志銘拓片

他的計劃是先買通東宮的人,放出李建成意圖和楊文幹謀反的風聲,并通過宇文穎策動楊文幹謀反,然後自己帶兵平叛,再由宇文穎背後捅楊文幹一刀,幹淨利落的完成平叛任務,進而把李建成拉下馬。

拉下李建成後,再通過李淵身邊的寵臣,如封德彜進行遊說,把楊文幹謀反的原因全部推到李世民的身上,根由就是李世民窺視太子之位,故意收買東宮部将誣告太子,又借楊文幹對李建成的忠心激怒人家謀反,借平叛之名謀取皇位繼承權,漠視兄弟手足之情。

李元吉能生出一箭雙雕之計,關鍵就在于他在人脈上的拓展是極有成效的,如中書令封德彜就甘願為他驅使。

“内結宮掖,遞加稱譽,又厚賂中書令封倫以為黨助。由是高祖頗疏太宗而加愛元吉。”---《舊唐書》
楊文幹謀反,一場針對李建成和李世民兄弟倆的一箭雙雕之計

封德彜劇照

實事求是的說,李元吉的謀劃大體上是可行的。

隻是他算漏了一招,李世民畢竟是定鼎大唐的第一人,是以就算有封德彜為他奔走,遊說,李淵第一時間想到的平叛大将還是李世民,為此還許下了改立太子的承諾。

而太子李建成也沒有因為膽懼、慌亂,就起兵占據長安,反抗自己的父親,反而跑到仁智宮向李淵認罪。

眼看李建成的太子之位不保,李世民就要從天策上将晉升為太子了,如果真的是這樣,那他李元吉這一生恐怕都沒有機會了。

無奈之下,他隻能更改政策,站出來保李建成的太子之位,為下一次謀劃尋找機會。

而正是漏算了這一步,使得李元吉留下了曆史的遺憾。

因為兩年後,面對李建成、李元吉的咄咄逼人,已經到達忍耐極限的李世民,發動了玄武門之變,大唐開始進入了貞觀時代!

【我是江東汪郎,帶給你不一樣的曆史視覺!堅持原創,喜歡我就請關注我吧!】

楊文幹謀反,一場針對李建成和李世民兄弟倆的一箭雙雕之計

玄武門之變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