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環球網
美國密歇根大學心理輔導課從做瑜伽開始。
本報駐美國、德國、南韓特約記者 田秋 青木 夏雪 本報記者 邢曉婧 王晶
近日,一則國内高中學生疑似因失戀自殺的新聞,引爆網絡對于青少年心理健康輔導的讨論。在披露的消息中,學校和家長對該學生的了解和幹預都十分有限,最後釀成悲劇。青少年抑郁自殺現象在不少國家都是備受重視的問題,很多學校和政府都在研究用更先進的方式提前發現學生心理異常的前兆。
美國:展開多種心理治療活動
在美國高校中,學生的心理健康一直是個至關重要的問題。通常來說,高校校醫院都設有心理健康部門。以加州大學為例,其下屬的10個分校在各自網站上有24小時免費熱線和線上聊天網址。除了學校網站外,學校還會不定期通過郵件、宣傳單等方式提醒學生有這些求助管道。學校每天會開放若幹個無需預約的名額,給臨時需要幫助或者情況比較緊急的學生。這種咨詢不僅完全免費,也非常注重保護學生的隐私,心理咨詢師在沒有得到學生本人授權的情況下,不能和任何人和機構提起這件事情,甚至如果在校園裡碰到曾經來尋求幫助的學生,也不能表露出認識他們。
除了抑郁和焦慮這樣較嚴重的問題,考試焦慮、親人的辭世、失戀,都有專門的幫助和輔導的項目。比如針對“冒名頂替者症候群”這種心理問題——即當事人感覺“不配”擁有現在的一切、真實的自己沒有别人想的那麼好——學校裡就有很多專門針對這個問題的讨論會和咨詢服務。再如針對學生失眠和缺乏運動問題,學校會不定期組織“睡眠打卡”“運動打卡”活動。
在校醫院外,學校的其他部門也會不定期的推出一系列幫助學生調節情緒和緩解壓力的活動,比如相關專題講座、興趣小組(如冥想、瑜伽等)等。以斯坦福大學為例,學校會在期末季安排大型的“寵物療法”互動活動,學生們可以通過“撸狗”感受到愉悅和快樂。這些狗并非随便借來的寵物狗,而是經過訓練的心理輔導犬。
在一些重大事件發生後,美國高校也會有專門的幫助支援。比如疫情期間很多學生産生了心理問題,不少學校要求所有課程必須在課程大綱上寫明學校心理問題求助部門的聯系方式。
由于對心理健康頗為重視,美國高校也常嚴格要求師生對周圍人的情況保持關注和進行監督。加州大學每個學期開學之初,學校都會對教師和博士生助教進行教育訓練,其中就包括心理健康方面的監督,如果發現身邊的人情緒持續低落或者舉止異常,一定要鼓勵當事人尋求幫助或者報告給學校的相關部門,與此同時嚴格保護當事人的隐私。
正因這些活動豐富多彩,在大多數學生心中,接受心理治療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甚至是生活的一部分,絕不意味着自己特殊,也不代表着自己一定是某種嚴重疾病“患者”。絕大多數學生認為,正如人的身體狀況一樣,人的精神狀況也會有起起伏伏,人們需要做的就是做好自我保護,盡快走出低潮期。
歐洲:教師、心理體檢與科技
歐洲是心理學的發源地,但歐洲學生也同樣面臨心理健康難題。各大機構公布的資料顯示,在5-16歲的青少年群體中,歐洲各國有心理障礙者占到了近10%-20%。德國柏林青少年心理輔導專家奧布裡希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歐洲的專業學生心理健康輔導主要通過三個方面進行:心理輔導老師、心理體檢和數字科技輔導。
首先,不少歐洲國家都制定了相關心理健康輔導的指導綱要,如英國的《促進青少年兒童的情感健康和幸福》系統,其中詳細地指導各中國小心理健康教師。一些規模較大的學校通常設立專職的心理輔導老師,較小的學校則會合聘一名心理輔導老師,通常由心理治療專家兼任。
心理輔導教學講些什麼?以歐洲國小為例,輔導老師主要引導學生認識心理健康,了解人類的正常情緒範圍,如幸福、悲傷、憤怒、恐懼、驚奇、緊張等。學生會學習面對一些影響情緒的事件,如父母離婚、欺淩等。同時,老師也會指導有助于心理健康的活動,如芬蘭要求國小生睡飽10小時、定時用餐等。歐洲學校也十分重視由高年級學生幫低年級學生進行心理開導。在中學階段,老師主要幫助學生正确評估自己的心理健康,特别是在遇到戀愛、性問題、學校欺淩、網瘾、前途等問題時給予幫助。許多學校還提供冥想、正念訓練、瑜伽等針對性的課外活動。大學則設有學生顧問中心,其中有專職的心理輔導老師。
其次,免費的心理體檢可以預防很多心理問題導緻的嚴重後果。如德國從幼稚園起,16歲以下的孩子每年都有一次心理體檢。目前,德國有2萬名心理治療師,近2800名青少年心理治療師。心理體檢由保險公司支付咨詢和治療費用,除了及時發現問題,還有助于家長了解孩子的心理成熟度,不留下“成年心理後遺症”。
數字科技輔導則是現在新興的心理輔導方式。奧布裡希告訴記者,歐洲出現不少心理輔導app,大多由政府機構、專門的心理機構與技術部門合作設立。它會對學生進行一些心理測試并給予建議,再通過大資料分析,給教育部門作為參考。
目前,不少歐洲國家也越來越重視“網紅”對心理健康推廣的作用。奧布裡希介紹稱,歐洲學生現在每天在社交媒體上花費至少兩三個小時。為此,一些政府通過與網紅明星合作,制作一些青少年能接受的視訊,起到示範作用。
韓日:重點推動青少年自殺防治
日本北海道大學學生相談室
受到校園暴力、學業壓力等因素的影響,南韓青少年的自殺率一直居高不下。據南韓國會立法調查處近日透露,南韓10-19歲青少年的最大死亡原因是自殺,每10萬青少年中自殺人數為4.9人,遠高于oecd平均值(3.4人)。受到新冠疫情影響,去年南韓學生自殺比率更是創下了10年來之最。
為遏制學生自殺頻發現象,南韓教育部從2012年開始推行學校配備專職心理健康教師的工作。根據相關規定,每所學校至少要配備一名專業心理教師。專業心理健康教師需獲得教育部部長審定、授予的資格證。南韓教育部2020年釋出的統計資料顯示,幼兒、國小、國中、高中全體教師人數為49.65萬人,專業咨詢教師為2609人,約占總教師數的0.53%。然而,接受心理咨詢和治療的學生每年接近20萬人,出現了嚴重的供不應求現象。為此,各道市教育廳積極推進每所學校配備專業心理咨詢人力的安排工作。據了解,咨詢師學校派遣項目針對去年心理咨詢結果進行分析,顯示22.89%的學生接受了派遣咨詢師的咨詢後産生了積極變化,對利用學校咨詢室的青少年的心理穩定及恢複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學生自殺也是長期困擾日本的一大社會難題。據日本文部科學省統計資料顯示,近年來,日本中國小生和高中生自殺呈上升趨勢——2016年為289人,2020年增加至489人,創下曆史新高。
日本從國小到大學均設有“學生相談室”,并由專業人員向學生提供心理疏導。心理輔導員入職前必須考取“臨床心理士”的資格證書,即以臨床心理學為基礎,以幫助、改善、預防咨詢人的各種精神疾病、心理障礙等的心理職業專家。“學生相談室”可以為各種生活或學業不順的學生提供幫助。《環球時報》記者了解到,有初到日本的中國留學生曾因口語不好、無法交流一度感到抑郁,在“學生相談室”進行咨詢後放松很多。日本學生對“學生相談室”習以為常,并不會因經常出入咨詢而有任何歧視或不解。實際上,一些學校的“學生相談室”不僅歡迎學生,也歡迎家長前往,進而就如何教育子女、如何與子女交流等問題提供專業的建議。
專家:應積極關注對“幸福”的追求
西南大學應用心理學系教授湯永隆日前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說,青少年的自殺行為有些是有個醞釀過程,如配置設定處置好重要的東西,或者是寫遺書等,都是自殺前的征兆。像最近的事件中林同學祝媽媽“母親節快樂”,有可能是在“告别”,而母親當時并沒有聽懂。有些自殺則是偶發的沖動行為,這種比較難以事前預測發生,難以預防與幹預。
湯永隆介紹說,我們目前心理學裡常采用的“幸福”概念更多源于西方,英文有兩種對應的詞彙:“happiness”代表長期、穩定的快樂;“will be”則是為了某個目标努力,雖然過程不一定快樂,但是能感到“有意義”。從馬斯洛五大階層需求的角度分析,現在青少年底層物質基本已得到滿足,追求精神層次滿足時,他們可能因缺乏豐富的閱曆和穩定的選擇(評價)标準,進而缺乏目标。湯永隆說,我國無論是學校還是家庭,對青少年的評價标準非常單一,就是“成績”。“可是第一名隻有一個,總會有人得倒數第一”,如果以“争第一”作為“will be”的話,很容易産生失落感,衍生出巨大的痛苦與抑郁情緒狀态。缺少更明确、與孩子更比對的“will be”,與現在青少年自殘、自殺或許有着重要聯系。
湯永隆表示,中國家長并非不願關注子女的心理健康,隻是在目前教育體系下很難參與其中。舉例來說,初高中學生早上7時到校,晚上7時回家,周末還要參加各種補習班。家長與之生活交集的時間少之又少,面對孩子學業緊張、身心疲憊,又怎麼舍得占用孩子在家休息的寶貴時間,去了解到他們的心裡動向呢?
在采訪中,湯永隆也提醒要特别注意住宿生的情況。住校雖然可以看作青少年獨立的重要名額,但家長一定要慎重判斷。他解釋稱,宿舍沒有實體上的隐私空間,心理上每天要面對作為“競争對手”的同學,青少年可能始終處于高壓之下。如果察覺到孩子有“抑郁”的異常狀态,可以嘗試詢問“有什麼感到挫敗的事情”“是不是對某個目标無能為力”“這個目标是什麼,為什麼重要”“有沒有可以替代的合理目标”,了解事情的前因後果,幫助孩子渡過“抑郁的情緒狀态”。
湯永隆對《環球時報》記者說,我國針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普及能力較低,缺少專業人士是重要原因之一。每3000名學生配備1名咨詢師的情況在大學也很難辦到,中國小更是難上加難。和去醫院不同,心理疏導通常花費較長時間,每名咨詢師一天接待3-4人的咨詢比較合适。而且,有些家長還是會認為接受心理咨詢就是“有病”,會有一種“病恥感”,不過這種現象正在逐漸好轉,“90後”和“00後”對于看心理咨詢師這件事的接受程度較高。
對于早戀話題,湯永隆說,現在學校對此比以前寬松一些。實際上,早戀可以看做是“練習”,本身不一定是壞事。他表示,可以引導學生稱,人們選擇對象時基本都是選擇優秀的,當自己不夠優秀的時候,喜歡的人也不一定喜歡自己;隻有努力變得優秀,才能獲得機會。實際上這種方式也可以了解成一種“will 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