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無濠河,不南通!“天人合一”的城市智慧“包容會通”的文化創造“崇川福地”的美好追求

無濠河,不南通!“天人合一”的城市智慧“包容會通”的文化創造“崇川福地”的美好追求

世界上幾乎所有的曆史名城都和河流緊相毗鄰。河流作為重要的資源和環境載體,維護着城市生存,影響着城市風貌,也培育着城市的靈氣。南通的濠河也是這樣一條河流,從公元十世紀起,她一直擁抱着南通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地帶。“濠河文化”是南通文化區位的核心,是凝結千年的文化精華,是城市的靈魂和辨別。

南通地處“江淮之委海之端”,是長江口漫長地理發育的成果。濠河區域在今天南通城區的中心地帶,它的曆史可上溯南北朝時,當時還是蠻荒的江口沙洲,史稱“胡逗洲”,唐末與大陸相連。最初來這裡的開發是來自天南地北的“流人”,他們在艱苦的條件下開墾、制鹽。唐代中晚期,這裡設有 “鹽亭場”、“狼山鎮遏使”,經濟社會有了緩慢的發展。

無濠河,不南通!“天人合一”的城市智慧“包容會通”的文化創造“崇川福地”的美好追求

濠河

唐末天下大亂,長江口南北兩個割據政權隔江對峙了數十年,南通“瀕海控江”的地理位置在軍事上的重要性凸顯出來,同時出于控制沿海鹽産資源的需要,建城已成為必然選擇。唐末有姚氏集團割據于此,“修城池官廨”,前後曆五世。公元958年後周軍隊占領此處,設“通州”,築州城,濠河正式形成。

無濠河,不南通!“天人合一”的城市智慧“包容會通”的文化創造“崇川福地”的美好追求

南通古城區

南通城的選址構築頗見匠心,它講求山川形勝,關照風水氣象。他們利用沙洲發育過程中形成的水泊河網,加工成濠河環抱城市,城内有水澤池塘,市河蜿蜒,呈現城水相擁的水城景象。州城面向長江,以署衙前為中心,呈“方型丁字街”的典型格局。這座城池展現了南通先民“天人合一”的建城智慧。公元十世紀奠定的南通城池格局延續了一千年。

濠河基本的功能是與城牆共同構成的城防系統,濠河“特深廣,望之汪洋,足稱巨觀”,對護衛城市有很大作用。但是南通地處偏僻,“南阻江,東北瀕海,士大夫罕至”,遠離政治中心,經濟尚不發達。宋初以後,通州戰略地位并不為兵家看重,除了經曆過兩宋末、元末的戰事和倭寇的襲擾外,南通長時期處于和平安定狀态。宋代這裡即有“淮南道院”之稱,明清更有“崇川福地”之譽。

無濠河,不南通!“天人合一”的城市智慧“包容會通”的文化創造“崇川福地”的美好追求

濠河夜景

濠河不僅是護城河,它更為城市生活提供了适宜的條件。發達的水系為城郊農業生産發展提供了優越的條件,南宋時州治所在靜海縣已成“望縣”。明代以後通海平原逐漸成為了重要的棉花産區,城郊土布業也發展起來。随着農業手工業的發展,城市商業漸趨繁榮,商店沿街分布,各城門、河稍、橋壩處形成各有分工的商貿集市。城市内外發達的河道水巷,為居民提供了用水、船行、貨運、排污的便利,發揮了生态調節的功能,有“人身脈絡”之稱。

“上善若水”的地域性格

一千年多前,南通的遠古先民背井離鄉、飄零彙聚于此新陸。江海阻隔的地理條件,來自各方不同文化背景移民,軍屯開發、官鹽勞役的集體生産方式,各種因素在此狹小區域内彙聚交集、充分糅合,共同構成了“濠河文化”的基因。

無濠河,不南通!“天人合一”的城市智慧“包容會通”的文化創造“崇川福地”的美好追求

南通天甯寺

南通成陸初期惡劣和危險的環境塑造了濠河居民勤苦耐勞、堅韌憂患的品性,也延續下敬畏自然造化、崇拜祖先神靈的心理。宗教信仰與神靈崇拜通州一直都很興盛。建城之初,城内已有光孝天甯寺,宋代太平興國教寺、興化教寺等陸續興建,保留至今。至清代,各類廟觀祠庵有數百座,以“童子會”為代表等各類巫傩戲會遍布鄉野。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争”,濠河文化有着崇尚人與人的和諧、人與自然共生的鮮明特質。濠河先民自古即以良善淳樸、與世無争、安貧輕利的社會風尚。史載北宋通州“訟庭多虛,囹圄空隙,殆有古之淳風。”明代“通州風土龐厚,民俗醇雅,甲諸維揚。”城内市民長期安逸生活,養成了他們“性柔脆,不任勞苦”的性情。雖然南通地區鹽、棉、布生産商品化程度不斷提高,但人們的從商意識很淡漠,“商不列肆,不趕集,不以婦女主店,不久客在外,僅于本土貿遷有無”。

無濠河,不南通!“天人合一”的城市智慧“包容會通”的文化創造“崇川福地”的美好追求

位于濠河之濱的文峰塔

但是,無論南通先民如何良善無争,但是對“儒學”的倡導和追求仍是他們精神文化主流。北宋通州始建州學,修文廟,靜海有縣學,南宋設書院。科舉方面北宋已有“利市州”的贊譽,通過科舉考試走上仕途,是南通讀書人的奮鬥目标。南通人不惜資财移壯武營射垛、疏浚市河淤塞、建文峰塔于濠濱,以利科考“風水”,助文風興盛。濠河之畔家弦誦而戶詩書,南通人崇文重教有着悠久的曆史傳統。

“智者樂水”的人文意蘊

鐘靈毓秀,美麗的濠河滋養和激發了南通人文化靈感,濠河成為地方文氣聚集、文人荟萃、文脈延續的勝澤佳境。“濠河文化”是南通地域文化的核心。

無濠河,不南通!“天人合一”的城市智慧“包容會通”的文化創造“崇川福地”的美好追求

濠河俯瞰圖

"仁者樂山,智者樂水"。自明代以來,南通文風日盛,鄉賢墨客雅集結社,借助濠河景觀建起珠媚園、退園、冠芳園、雲深館、蒼翠園、石圃、借水園等林苑别館,“山茨社”、“五山畫社”等社團筆墨交遊于其間。“樓閣參差勝迹留”,濠河迎來了冒襄、李漁、李鱓、黃慎、鄭闆橋、袁枚等名人的遊迹,曆代文人留下翰墨丹青無數,《光緒通州志•藝文》著錄的明人著作共400多種,《崇川詩抄彙存》諸家合集收詩113卷。以詩書傳後世家大族有“司寇一門俱善詩”陳氏家族,“十世衣冠數卷詩”李氏家族,詩文延綿十三世的範氏家族等等。

無濠河,不南通!“天人合一”的城市智慧“包容會通”的文化創造“崇川福地”的美好追求

北濠河一角

濠河之濱深厚造詣的文化名人層出不窮。明代名醫陳實功所著《外科正宗》以“列症最詳、論治最精”見稱,顧養謙、範鳳翼、包壯行、胡長齡等的文賢名聲已起,祖孫三代“白氏琵琶”、柳敬亭評書藝驚大江南北。清代南通書畫更為興盛,張經、李堂、李山等結“五山畫社”于濠濱,“通州三錢”的山水畫、“陶朱李白”書法著稱一方,而“揚州八怪”之一李方膺以及“江南江北個道人”丁有煜的詩書畫影響深遠。晚清南通還有金石學家馮雲鵬、雲鵷兄弟,天文算學方面的專家蔣煜、周懋琦等,範當世作為“同光體”主要代表載入中國文學史冊。曆代文化名家為濠河不斷增添底蘊和色彩。

十九世紀以降,随着漕運、鹽運的衰落,特别是太平天國運動戰火的破壞,維揚文化、吳文化中心地帶的經濟社會趨于蕭條,海派文化異軍突起。此時的南通在周邊強勢文化消長的夾縫中,抓住機遇,自立自強,實作了“濠河文化”的提升。

無濠河,不南通!“天人合一”的城市智慧“包容會通”的文化創造“崇川福地”的美好追求

南通俱樂部

“濠河文化”的提升是地方經濟發展的成果。以張謇為代表的南通近代先賢,以強國富民為目标,大力引進先進的生産方式和科學文化,希望以南通的“地方自治”為中國的進步探索一個可資仿效的模式。從1895年開始,以大生紡織公司為代表的現代工業文明與傳統的土布業、植棉業結合産生了巨大的“聯進效應”,南通地方經濟迅速崛起,其影響力覆寫了廣闊的江北淮南,南通城擁有了區域中心的地位,“宛然有為江北一帶之首都之現象”。

無濠河,不南通!“天人合一”的城市智慧“包容會通”的文化創造“崇川福地”的美好追求

“濠河文化”的提升是南通城市發展的成果。1902年起,南濠河畔集中興辦數十家文化教育、交通水利、金融貿易、慈善公益機構以及各類市政設施,近代意義上的城市功能日益完備。“濠南苑囿郁璘彬,風物骈骈與歲新”,濠河之濱漸次矗立起城南别業、濠南别業、總商會大廈、淮海實業銀行等高大的西式建築,這些建築景觀不僅改變着城市風貌,更讓人們強烈感受到一個全新的時代來臨。

無濠河,不南通!“天人合一”的城市智慧“包容會通”的文化創造“崇川福地”的美好追求

張謇(左4)與梅蘭芳(右3)、歐陽予倩(左3)等合影

“濠河文化”的提升是中西文明交會聚集的成果。“南派北派會通處”,濠河文化的開放和包容,吸引了大批名流學者以及數十名外國專家前來任職任教。戲劇大師梅蘭芳和歐陽予倩在更俗劇場同台演出,沈壽的“仿真繡”獲世界博覽會大獎,徐立孫、邵大蘇從南京高師帶回了“梅庵”古琴,陳衡恪、李苦李帶來了“海派”書畫藝術。“蘇社”、“中國科學社”等著名團體以及杜威、梁啟超、王國維、黃炎培、陶行知等中外名人紛至沓來,在濠河邊集會、參觀,留下無數贊美之語。

無濠河,不南通!“天人合一”的城市智慧“包容會通”的文化創造“崇川福地”的美好追求

沈壽(後排右10)與女紅傳習所師生合影

“濠河文化”的提升是文化自覺與追求的成果。南通師範、女子師範、中國小以及紡織、農業、醫科、商業各專門學校培養着新型知識分子和專業人才;翰墨林印書局、博物苑、圖書館、更俗劇場、女紅傳習所、伶工學社等文化設施普及着科學知識;濠河邊還湧現出如新民劇社、小小劇社、青年劇藝社等富有影響進步文藝社團和顧民元、史白、徐驚百、江村等一批有才華的文藝青年。一百年來,徐益修、孫支夏、王個簃、尤其偉、魏建功、袁翰青、趙丹、王鈴、趙無極、楊樂等大家從濠河邊走向了全國、走向了世界。

無濠河,不南通!“天人合一”的城市智慧“包容會通”的文化創造“崇川福地”的美好追求

通州師範學校

無濠河,不南通!“天人合一”的城市智慧“包容會通”的文化創造“崇川福地”的美好追求

翰墨林印書

近代南通以濠河為中心形成了強大的文化向心力,人們崇尚踐行的艱苦自立、發奮圖強、尚學求新、包容自信、誠信奉獻的精神理念為“濠河文化”注入了全新因素,是“濠河文化”的全面革新。

歲月不居,時節如流。濠河已靜靜地流淌了千年,她是全國範圍内儲存下來為數不多完整的護城河之一。如今,濠河曆史上所擁有的城防、供水、排污、航運等功能已逐漸退去,旅遊、景觀價值與生态、文化功能則不斷放大。濠河成為南通城市記憶的載體,她時時喚起着市民的鄉土歸屬和文化認同,滿足着他們向親近與回歸自然的心理。同時,濠河是中外來賓認識南通、感受南通的理想空間,是南通最為鮮明的城市特色和标志。如今,她的周邊建起了十數個博物館,2012年更榮獲國家aaaaa級風景旅遊區。南通因濠河而擁有“文博之鄉”、“教育之鄉”的美譽,陸續榮獲了國家曆史文化名城、全國文明城市、國家環保模範城市、國家園林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的殊榮。

無濠河,不南通!“天人合一”的城市智慧“包容會通”的文化創造“崇川福地”的美好追求

南通博物苑

無濠河,不南通!“天人合一”的城市智慧“包容會通”的文化創造“崇川福地”的美好追求

濠河風光

在我國大部分城市都以“千城一面”的姿态呈現在世人面前的時候,南通精心打造以“濠河文化”為代表的城市特色,不僅避免了城市的平庸,而且對南通的可持續發展有着深遠的影響。“濠河文化”是南通的魅力所在,是當之無愧的城市文化名片。

文字編輯:餘曉輝

美術編輯:沈潔

無濠河,不南通!“天人合一”的城市智慧“包容會通”的文化創造“崇川福地”的美好追求

作者:趙明遠

簡介:1988年畢業于南京大學曆史學系。現任民盟南通市委員會專職副主委,南通市政協常委,江蘇省地方志學會理事,南通市曆史學會副會長,江海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南通大學張謇研究所特約研究員。主要編著:《南通濠河文化》《通商與通商精神》等。

長按下圖二維碼,閱讀最新“方志江蘇”文章

無濠河,不南通!“天人合一”的城市智慧“包容會通”的文化創造“崇川福地”的美好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