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吳越國主錢俶炫富,趙匡胤一席話,他恨不得找個地縫鑽進去

五代十國以來,因為朝代更疊,幹戈不休。到了北宋初年,黃河流域許多地方已經是白骨蔽野,荊棘遍地。

趙宋肇始,瘡痍未平,農業凋敝,百廢待興。趙匡胤想鞏固新生政權,隻有恢複民生,發展經濟一途。

我國數千年來,都是自給自足的農業大國。雖然有宋一朝的商業貿易得到空前的繁榮發展,但在宋王朝草創時期,統治者仍是以勸督農桑為第一要務。

為了鼓勵廣大農民開荒,趙匡胤“初即位诏許民辟土,州縣勿得檢拘,止以現佃為額”。新開荒地收入百分百為農戶合法所得,而無須上繳各種稅賦。這樣做的結果是讓利于民,使勞動者得到實惠,增加他們開荒的積極性。

吳越國主錢俶炫富,趙匡胤一席話,他恨不得找個地縫鑽進去

趙匡胤還派出官員分赴各地方督查,凡“受民租調,有增羨者辄得罪,多入民租者或棄市”,立法極嚴。另外規定,如果遇到荒年還可以減租減息。

為了使農業生産得到提高,趙宋努力增加社會勞動力。數十年的戰亂之後,許多村落都是十室九空,男孤女寡。趙宋把北漢等地降民遷徙至這些地方,分以閑田,官給耕牛、錢米。

為了增加人口數量,北宋也定制了相應的計劃生育國策。多生、優生、鼓勵做光榮母親。建隆三年十一月,更是規定“縣令考課以戶口增減為黜陟”。把官員獎懲與人口數量直接挂鈎,這一硬性政策更是促進了各地方積極招集流民複業、有力制止了勞動力的流失。

建隆二年(961),趙匡胤又傳旨:免除各道州府征用平民充當運送貨物的勞役,改命士卒擔任。

第二年,又免除了征民搬運戍軍衣物的差役。同時頒旨如果地方官吏不遵守條令,百姓可以檢舉。趙匡胤的輕徭薄賦,主要還是擔心地方官吏從中魚肉百姓,中飽宦囊。

宋太祖一朝,農民最大的勞役就是興修水利一事。興修水利對于農業建設發展的作用不言而喻,水利對于防止洪澇災害,穩定民生意義重大。之是以如此,也是緣于皇權永固的需要,但是其中利民部分總是值得肯定的。

吳越國主錢俶炫富,趙匡胤一席話,他恨不得找個地縫鑽進去

宋太祖對影響國計民生的黃河水患用了很多心思。五代時期,為了阻止敵對一方政權進攻的步伐,經常會掘了黃河堤壩。這種事情做的多了,黃河兩岸經常是一片澤國。

建隆三年,趙匡胤令黃河沿岸修堤築壩,并大量植樹,以利防洪。乾德三年(965),趙匡胤更是下诏:“沿黃、汴河州縣長吏,毎歲首令地分兵種榆柳,以壯堤防”。除了黃河之外,趙匡胤還對汴河、蔡河等主要河道,也作了許多整饬工作。這對于宋初農業的穩定、商業的發展,都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從宋太祖朝起,宋朝的水陸交通,尤其是水路運輸,有了較大發展。“汴水橫亘中國”,“漕引江、湖,利盡南海”。成為北宋交通的大動脈。

吳越國主錢俶炫富,趙匡胤一席話,他恨不得找個地縫鑽進去

史載——吳越國主錢俶曾向宋廷供奉寶犀帶一條,價值連城。趙匡胤看了不以為然,笑道:“朕有三條帶,與此不同。”

錢俶一聽趙匡胤竟然有比自己所獻寶犀帶更貴重的寶帶,有點不相信。壯着膽子請趙匡胤明示,讓他也長長見識。

趙匡胤大笑道:“汴河一條,惠民河一條,五丈河一條。”

錢俶一聽,羞愧不已,從此之後對趙宋更加畏服。

可以說,有宋一朝經濟的躍進式發展是在趙匡胤一朝奠定了基礎,後來的接班人隻是‘大樹底下好乘涼’罷了。

趙匡胤的這些樸素民本思想,近代人鮮有提及,似乎人們隻注目他的赫赫武功,與欺負孤兒寡母一事了。而對他的恢複民生的曆史功績卻不置一辭,實在是令人不解。

吳越國主錢俶炫富,趙匡胤一席話,他恨不得找個地縫鑽進去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