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開頭有點不按套路,也顯得不夠講究,但隻要藏友們從頭到尾看完能夠有所領悟那我就達到目的了,先給大家列一個比較耳熟能詳的名家清單:
日本 勢山 1933年
比利時 修斯肯 馮萊爾 1957年
荷蘭 楊阿騰 1962年
中國 李梅齡 1972年
這份清單除了修斯肯 馮萊爾是在1957年因為兩人拆夥清舍處理之外(當然後來其中的馮萊爾用部分鴿子另起爐竈),其餘的三位名家都是在依次在 1933, 62和72年先後離去。
我們按平均算這些鴿系距今都有60年了,如果按一個種鴿平均育種壽命和每一代鴿主能堅持養個十年,那些大師傳承到現在最少也過手六代種鴿和鴿主了,我真不敢相信,這些經手的鴿主如何可以不雜外血還能保持競争力直至傳到我們手上。
比較諷刺的是,先于李梅齡的前三者到現在血統書裡還能找到,反而比較近代的李梅齡鴿卻比較稀少了,是以現在的鴿友人總是覺得老一輩養鴿觀念落伍,技術不行。
可是在李博士在上海“西人信鴿會”和洋人拼殺的高光時刻,也曾用“759”母鴿在1935年,在洋人自選的 天津—上海 950公裡用12小時實作當天歸巢奪冠,而且還過分地包下前五名,第六位的傑克遜還是第三天才歸巢,總算長了中國人的志氣!
不可否認近代1966-1976年的十年文革對中國的賽鴿運動是一種摧殘,很多優秀的鴿種在那個時代滅失或是因為缺乏營養或停賽導緻素質變差。
是以80年代的賽鴿,我們等于又重新出發,我們在很短的十幾年間,老一輩因為貿易和交通的限制很多都還隻能用遠洋輪船下來的洋天落改良老鴿種。
1985年翺翔賽鴿雜志刊登的500公裡成績表
就是這樣的條件,我們還能沖擊超遠端。但這也不意味着當時的鴿子中短距離就不快,而是那時候我的的價值取向不是300-500公裡的比賽。
一些300-500公裡的頂級快鳥又适應不了那種超長距離的比賽,是以被當成了次品淘汰掉,就此漸漸形成超遠端鴿。
後來又趕上一波“沖出亞洲,飛向世界”的口号,現在看有點像“洋人不玩麻将,怕别人不帶我們玩,那我們改玩撲克吧”。以我的觀察就是這麼一個情況,一味迎合别人到頭來成了自廢武功。
現在有的鴿友以為鴿子會無限制地一直進化下去,其實每個物種進化都有一個限度,十全十美的動物自然界幾乎沒有。
如果是以比賽為目的,把鴿子比喻成一種工具,那麼一個工具自然會有尺有所長 寸有所短的現象,“了解”和“會用”就好,沒有絕對的高下之分。
我自身是個實用主義者,一線參賽也有十數年,見人就晾成績會顯得沒禮貌。反而看書寫文章是我的一大樂事,新鴿書不錯但亮點已經不多。
反而是老鴿書,我可以從中知道時下流傳的一些養鴿的方法和理論最開始的模樣,一些原本描述觀賞鴿的東西又是怎麼被人搬來拿來鑒定信鴿,比如出自《鴿經》中的“左七右八”,不知道現在還有沒在禍害新手?
1985年翺翔賽鴿雜志刊登的1000公裡成績表
鑒于此建議大家在相信和接受血統書裡出現的那些六十年以前的老鴿系同時也不要懷疑近二三十年的“老”經驗,這是老一輩養鴿人在物質相對匮乏,憑一腔熱情創造并留下來的東西,持客觀态度去僞存真即可。
不可否認一個鴿系的建立,比較穩固的底座一定是實際的家族比賽成績。
有一些營運比較成功的鴿舍甚至會刻意讓鴿系的育種結構“人為”成謎,大家比較熟知的比如漢斯愛亞卡普父子的vip,賴銘滄的龍頭x鳳母,國内的魏振武的九龍王到現在血統都還說不清。
詹森兄弟也是被人問得實在沒辦法才用半個華普利出來應付一下,凡龍也曾在買鴿後離去的弗拉斯背後碎碎念“專養紅鴿的弗拉斯一定是詹森兄弟派來買鴿的狗腿子”。
jb恒得利在《自然飼鴿法》裡寫下馬金 凡吉爾(楊阿騰“多利”的鴿主)從其處引了一對90系的鴿蛋作出84年的巴塞羅那冠軍,但在媒體報導的時候凡吉爾 卻把它的出處隐去。。。
這也就能解釋得通為什麼洋師傅總是可以一個血統長盛不衰,或是能夠不斷“推陳出新”,而我們卻總是因為輕信和資訊滞後卻一直在做接盤俠。
不用問血統,反正就叫“vip”。
其實養過一定年頭的鴿友,身邊這種事一定沒有少聽說,人心都是肉長的,中外的精明人都是差不多的。
血統書上面的“血統”你可以視為一個代号,但千萬不要認真,對于鴿子來說同樣的“血統”60年前和60年後肯定不是一樣的東西。
有些鴿主選擇将血統組成保密,一個擔憂是因為源頭鴿主還在,公布鴿子的出處會引得其他競争對手跑到源頭去引進更進階的鴿子,這樣反而會對自己不利。
另外無論您是否有意稱系,隻要自己的鴿族成績滿滿,保密的時候一個叫“無名”的鴿系已經自動生成,隻要有人想要就隻能認定你,也省得自己起早貪黑訓鴿子,到頭來卻是在為别人做嫁衣。
近年就有中國鴿友拿下泰國公棚冠軍,當記者問冠軍為何系?鴿索性用自己的姓氏一拆兩半答“貝 西”。理由是上三輩皆戴中國足環,又是由中國人所作,是以可以算是中國本土鴿系,之後不久就引來了日本客的瘋狂預定。。。
end
圖文|林栩國
[狗頭]如喜歡本文請為我點贊!更多文章請關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