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東戰場經典戰役——加裡波利戰役

作者:高等教育觀察

加裡波利戰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發生在中東地區的一次著名戰役,在世界戰争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并産生了重要的曆史影響。從1915年2月18日到1916年1月8日,英法兩國與奧斯曼帝國在奧斯曼帝國境内的加裡波利半島及其附近的愛琴海和土耳其海峽海域進行了一場戰役,史稱“加裡波利戰役”。本文将在對加裡波利戰役爆發的背景、原因和戰役程序進行分析的基礎上,重點探讨其曆史影響。

一、 戰役背景和原因

(一) “東方問題”的新變化

“東方問題”的發展進入新階段,英法兩國改變以往抵制俄國吞并奧斯曼帝國的政策,英法俄三國開始密謀瓜分奧斯曼帝國。

18世紀末,歐洲強國圍繞衰落的奧斯曼帝國“怎麼辦”的問題的博弈形成了東方問題。德國崛起以前,東方問題的焦點是英法兩國防止俄國吞并奧斯曼帝國。崛起後德國在奧斯曼的經濟影響力迅速提升。1909年青年土耳其革命後,德國在奧斯曼的政治和軍事影響力也得到上升。1909年,奧斯曼帝國爆發革命,蘇丹哈米德二世的統治被推翻,青年土耳其黨上台執政。1913年以後,青年土耳其黨的帝國最終确立以恩維爾、塔拉特和傑瑪爾等人掌權的寡頭統治局面。其中最具影響力的恩維爾屬于親德派,擔任帝國戰争部長。

一戰爆發後,奧斯曼加入同盟國陣營。歐洲大國圍繞東方問題的博弈進入了新階段。英國和俄國開始密謀瓜分奧斯曼帝國。1914年11月14日,英國出台格雷備忘錄。在備忘錄中,英國表示在俄國不侵犯波斯中立和承認英國在埃及利益的情況下,打敗德國後,君士坦丁堡和黑海海峽将依照俄國的意願和利益進行安排。

(二)協約國的戰略需求

馬恩河戰役之後,協約國集團和同盟國集團在西線戰場陷入僵局,英法兩國想要通過開辟新戰線打破戰争僵局。特别是英國開始考慮從波羅的海或是從地中海發動攻勢,并制訂了若幹行動方案。1914年11月奧斯曼參戰後,英國開始擔心蘇伊士運河的安全和奧斯曼帝國針對對協約國發動的聖戰。英海軍大臣溫斯頓•邱吉爾提出作戰計劃--憑借英國海軍的實力打開達達尼爾海峽,然後在加裡波利半島登陸,直到奧斯曼帝國首都,将其逐出戰争。

俄國參戰後在東線對德國發動攻勢以牽制其對西線的進攻,但在德軍的打擊下,俄軍接連遭遇失敗,損失慘重。12月,奧斯曼帝國在外高加索發動攻勢,俄陷入兩線作戰的局面。德國和奧斯曼的封鎖使俄國通過波羅的海和土耳其海峽的對外聯系通道被阻斷,國内開始出現物資短缺的情況,迫切需要英法給予支援,而英法也需要俄國的谷物。

1915年1月俄軍總司令尼古拉大公請求協約國在某處發動軍事行動牽制奧斯曼。俄國的求援得到了英國回應,英陸軍大臣基欽納接受了尼古拉大公的請求,開始計劃利用海軍在土耳其海峽發動攻勢,目的是依靠武力打通達達尼爾海峽占領伊斯坦布爾,援助俄國在高加索的作戰,并迫使奧斯曼退出戰争,穩定英國在中東的局勢。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東戰場經典戰役——加裡波利戰役

戰場形勢圖

二、戰役經過

戰役分為兩個階段:從1915年2月19日到3月18日是英法艦隊的海上進攻階段;從1915年4月25日到1916年2月9日是英法的登陸作戰階段。

(一)英法海上攻勢

英法的作戰計劃是先用艦炮摧毀達達尼爾海峽入口處的奧斯曼軍要塞,然後以艦炮壓制對方軍隊在海峽兩岸的要塞,在軍艦的掩護下,派掃雷部隊清除海峽狹窄處的雷區,進入馬爾馬拉海,最終抵達君士坦丁堡。奧斯曼軍隊依托半島防禦工事和在海峽設定的雷場進行防守,利用移動大炮和要塞大炮打擊英法艦隊的軍艦和掃雷部隊,以阻止英法艦隊通過達達尼爾海峽。

1915年2月19日,英法艦隊開始了海上攻勢。艦隊由16艘戰列艦、20艘驅逐艦和30艘掃雷艇組成,共配備178門大炮。由英國海軍上将薩克維爾•卡登擔任艦隊總司令,英海軍中将約翰•德羅貝克擔任副司令。奧斯曼帝國軍隊隻有100門大炮,其中隻有14門是新型大炮,但是缺少彈藥。英法艦隊對海峽入口處的奧斯曼帝國軍隊要塞炮火進行了成功的壓制,但由于天氣原因,炮擊停止。在接下來的作戰中,艦隊無法摧毀處于半島高地奧斯曼軍隊的移動炮台,奧斯曼軍隊的炮台給艦隊造成一定殺傷,并幹擾艦隊的掃雷行動,艦隊司令下令暫時撤退。從3月2日到8日,英法艦隊又對奧斯曼帝國軍隊發動5次攻勢,但成效有限。卡登因病将指揮權交給德羅貝克,但由于交接出現失誤造成前線與英國海軍部聯系出現問題。3月8日,奧斯曼海軍在英法艦隊掃除雷場的區域重新布雷。3月18日,艦隊再次發動進攻,遭到奧斯曼海軍設定的雷場的打擊,損失慘重,被迫停止海上攻勢。

(二)半島登陸作戰階段

海上攻勢停止後,英政府決定采取海陸聯合登陸作戰,計劃在海軍的支援下,依靠陸軍攻占加裡波利半島,進而控制海峽。但是政府内部對于此次軍事行動存在分歧,結果出現決策混亂的局面造成登陸作戰行動延遲到4月25日才開始。奧斯曼軍隊在德國将軍馮•桑德斯的指揮下,利用英軍的延誤,加強了對半島的軍事布防。

4月25日,英法軍隊在英國将軍伊恩•漢密爾頓的指揮下分四路發起進攻。參加登陸作戰的軍隊包括英軍第29師、海軍陸戰師、澳新軍團和法國第一殖民師,共計7.5萬人。其中第29師和海軍陸戰師負責進攻加裡波利半島南部的赫勒斯角、澳新軍團在赫勒斯角以北的加巴山丘附近登陸,海軍陸戰師和法國第一殖民師分别在半島中部的布萊爾地峽和海峽南部的亞洲海岸佯攻,英法軍隊在付出很大傷亡的情況下在半島沿岸地區獲得立足點,向赫勒斯角以北的戰略要地克裡希亞三次進攻。奧斯曼軍隊共有8.4萬人,他們在桑德斯指揮下成功抵擋住英法軍隊的攻勢,奧斯曼方面,年輕軍官穆斯塔法•凱末爾表現突出,他指揮軍隊成功阻擋了澳新軍團向薩裡亞爾山的推進。薩裡亞爾山位置重要,是奧斯曼軍隊南北聯系的要道,向東可以俯瞰海峽。一旦被占領,奧斯曼軍隊的南北聯系将被切斷。但奧斯曼軍隊的反攻也無法徹底擊垮對手,雙方陷入拉鋸戰。8月,英軍在半島的蘇弗拉灣發動攻勢,因為指揮官斯托普福德的失誤,英軍沒有及時占領制高點提基堆嶺,凱末爾再次挽救危局,擊退英軍的進攻。雙方再次陷入對峙局面直到1916年2月戰役結束。戰役以英法失敗撤軍而結束。

三、 戰役影響

加裡波利戰役對于作戰雙方、一戰程序和戰後各國登陸作戰戰術的提升都産生了重要影響。

(一)對作戰雙方的影響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東戰場經典戰役——加裡波利戰役

前排左二為在加裡波利戰役戰場的凱末爾

第一,改變了土耳其的曆史程序。加裡波利戰役是奧斯曼帝國晚期取得的最輝煌的一次軍事勝利,使其暫時免于被瓜分,也改變了土耳其民族的曆史命運。後來的土耳其共和國國父凱末爾在戰役中表現出卓越的軍事上司才能,為他赢得“帝國的保衛者”的稱号,提高了他在帝國的聲譽和地位,為其後來政治生涯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戰役之前,他僅僅是奧斯曼軍隊預備第19師的師長,在軍政界不受重視。依靠自身傑出的指揮才能,他在1915年6月份官階晉升為上校,戰役結束後晉升為将軍,并被授予帕夏之職。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東戰場經典戰役——加裡波利戰役

青年時代的丘吉爾

第二,影響到英國戰争決策當局的變動。一戰初期,英國自由黨主導政府,自由黨領袖赫伯特•亨利•阿斯奎斯擔任首相,邱吉爾擔任海軍大臣。1915年4月和5月的加裡波利半島登陸作戰中,英軍損失慘重,共損失三分之一的兵力,支援登陸作戰的海軍也遭到德國潛艇的沉重打擊,沒有取得突破。加上此時英軍在西線戰場遭遇失敗,國内要求政治改變的呼聲增強。前保守黨首相a•j•貝爾福乘機打擊自由黨在決策層的勢力,作為自由黨重要政府成員的丘吉爾是發起加裡波利戰役的關鍵人物,是以成為保守黨的打擊對象。阿斯奎斯被迫免除邱吉爾海軍大臣的職務并重組新的聯合内閣,由貝爾福接替邱吉爾擔任海軍大臣,掌管皇家海軍,使保守黨擠進戰争的最高決策圈。

(二)對一戰戰局的影響

第一,使同盟國集團在東南歐地區獲得戰略優勢。一戰爆發後,東南歐戰場的戰争在奧匈帝國和塞爾維亞之間開展,保加利亞保持中立。加裡波利戰役中英法軍隊作戰失利,促使保加利亞加入同盟國集團作戰。1915年10月7日,德國和奧匈帝國軍隊對塞爾維亞發起進攻。塞爾維亞北部和西部邊境告急。英法兩國試圖說服保加利亞保持中立,并提出以奧斯曼領土作交換讓保加利亞加入協約國作戰,援助塞爾維亞抵抗德奧軍隊的進攻。英法在加裡波利作戰的失利,使保加利亞最終做出選擇加入同盟國。保衛戰後從東面攻入塞爾維亞,在德國、奧匈和保加利亞軍隊三面圍攻下,塞爾維亞被占領。同盟國集團各國連為一體,可以互相支援,在東南歐地區取得戰略優勢。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東戰場經典戰役——加裡波利戰役

作戰中的奧斯曼帝國軍隊

第二,英法兩國通過開辟新戰線打破西線戰場僵局的嘗試失敗,使西線戰場繼續陷入僵局,加重了俄國國内的政治經濟危機。

加裡波利戰役失敗後,英法兩國繼續和德國在西線戰場開展戰壕戰,西線戰場的僵局繼續維持。奧斯曼帝國繼續封鎖土耳其海峽,緻使俄國無法獲得英法的軍事援助,武器裝備短缺的局面也無法得到改善,不利于俄軍在東線戰場和德奧軍隊的作戰。海峽被封鎖還導緻俄國的出口貿易無法進行。一戰爆發前,經過斯托雷平的改革,俄國已經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糧食生産國和出口國,其經濟對出口的依賴極大,土耳其海峽是俄國出口的最重要通道。戰役的失利加劇了俄國内的政治經濟危機,最終導緻1917年二月革命的發生。

第三,改變了英國對奧斯曼境内阿拉伯人的政策,英國開始支援阿拉伯人發動起義配合其在中東戰場的作戰。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東戰場經典戰役——加裡波利戰役

阿拉伯的勞倫斯

戰役前,英國在中東地區的作戰處于戰略優勢地位。1914年11月22日,英軍占領奧斯曼帝國巴士拉省首府巴士拉。30日,英軍擊退了奧斯曼軍隊對埃及的進攻。1915年2月,英國再次挫敗奧斯曼對埃及的進攻。此時,英對奧斯曼帝國境内阿拉伯人的建國要求反應冷淡,僅僅做出一些許諾,試圖拉攏他們使其在戰争中保持中立。戰役中本國作戰的失利促使英國轉變态度,開始支援阿拉伯人發動反奧斯曼鬥争。1915年7月,為避免局勢惡化,英國開始和阿拉伯人進一步接觸。漢志地區的謝裡夫•侯賽因是阿拉伯人反抗奧斯曼帝國的領袖,英國同侯賽因進行正式談判,最終同意侯賽因建立統一阿拉伯國家的要求。1916年,在英國的支援下阿拉伯人發動起義反抗奧斯曼并配合英軍在中東的作戰,改變了中東戰場的局勢。

(三)推動了戰後各國登陸戰戰術的提升,為二戰期間盟軍諾曼底登陸作戰方 案的制定提供了寶貴的啟示。

加裡波利戰役是世界戰争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現代化海陸聯合登陸作戰。各種新式武器,如水上飛機母艦、潛艇、飛機在作戰中得到了運用,使得加裡波利戰役具有立體化作戰的雛形,成為後來研究登陸作戰的重要案例。

戰役中,英法登陸作戰存在很多失誤。首先,戰争準備不足。英國海軍司令卡登存在輕敵思想,認為隻靠海軍就可以取勝。在海上攻勢受挫後,英法兩國被迫轉入海陸聯合登陸作戰,但是作戰需要的物資和陸軍兵力嚴重不足;其次,情報工作滞後。英法兩國對于奧斯曼帝國的兵力部署、軍隊戰鬥力和戰場的地形地貌等資訊不了解。指揮官使用的地圖都是一些過時的地圖,甚至使用旅行圖做為參考。

1944年夏季,盟國制定在法國北部的登陸計劃時,決策層反複考慮認為必須吸取加裡波利戰役中準備不足的教訓,對新登陸作戰進行了極其精密的準備。一定程度上正是吸取了英國在加裡波利戰役中的失敗教訓,美國才學會如何組織大規模的登陸作戰。

加裡波利戰役的爆發從深層原因來看是“東方問題”發展到新階段的結果。而加裡波利戰役成為一場有代表性的現代化戰争,是世界現代戰争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海陸聯合登陸作戰,各種新式武器的使用使加裡波利戰役成為現代化立體化作戰的典範。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