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門”這個詞是收藏界的一個術語,現在天堂上出現很頻繁。一般認為“開門”就是東西真的意思。 在網絡上得知,“開門”是“開門見山”的簡化(簡稱),意思是說一個收藏品的外形特征,表面光澤(如包漿),文字圖案,自然磨損等均符合真品的規範。
在錢币收藏方面,特别是銀元方面,“開門”的意思似乎有點普及了。“開門”的銀币應該就是“一眼貨”,毫無疑問的真品。在電視鑒寶節目中,我看到的“開門”一詞似乎是專家用的。

我個人認為“開門”與“真品”不能簡單的畫上等号。“開門”的東西肯定是真品,即:開門=真品。但是真品并不是全部“開門”的意思,即:真品≠開門。
我們經常遇到一個真品銀元要自己細看才能确定,這樣的東西就不能簡單用“開門”這個詞彙了。
在銀元方面,“開門”的東西應該符合下面幾個特征:
一是包漿,老銀元如果沒有人為破壞肯定有自然包漿的。
二是表面特征,真品銀币應該符合官方(私版和地方版暫不談)的基本特征(非什麼臆造類的)。
三是自然磨損,如邊齒,文字圖案等自然流動的痕迹。
沒有包漿的銀元是否就不能用“開門”這個詞呢?也不一定。
如果是清水洗過(或者藥水對表面破壞不大)的,圖案清晰可辨的,特别是版别币的特征明顯(非改刻,修補等)的,仍然可用“開門”一詞。以上是我個人看法。“開門”到底是否随便可用,相信大家看看下面一個收藏者的感受後有所啟發。
【轉】
入行10年了,鑒定水準沒有什麼進展。反而因工作之便,了解到一些有關西方人士買賣古物時與中國人的差別。到陝西﹑河南﹑山西﹑西域甚至遠至白山黑水,在祖國境内逛市場時,你問人家這東西時,無論是銅的﹑瓷的﹑石的,賣主都會劈頭第一句,"這東西很開門",這個5個字,我們聽的也夠多了,"開門"﹑"不開門"。"開門"這2個字值千金。
可是怎樣才是開門? 用鑰匙嗎?有鑰匙也不一定能開門。如果我問那店主,怎開門,他會說,東西包真,品相一流,大家注意一下這裡的幾個字都是沒有一點科學的資料存在,"東西包真"﹑"品相一流"﹑"開門",這些都是與信譽有關的用字,也就是說客人買的是用信譽。問題就出來了,萬一是個沒有接觸過古物的人,你要人家怎信你呢? 這已經涉及到貨物推銷的問題。
為什麽我這樣說? 我試過跟很多外國人說這是很"開門",他們不管開門是什麽意思,他們會問:how to know?(如何知真假?)
有沒有科學的鑒定? 當我說沒有証書時,他們都會用奇怪的眼光看著我,也許他的意思是,沒有證明怎買?
可能有些人會說,這麼開門的東西都不會看,水準怎麼這樣差。可是我們一出生都不會走路,玩古物也是,每人都有買假的機會。感覺他們說開門時是有一種把其他人看低了的感覺,自以為什麽都懂,高人一等。
可是要如何把古物介紹給客人,這是一門很重要的學問,如果能夠把古物成功介紹給客人,那是很重要的事,可能有些人會說,我們隻做行家生意,或是隻是藏家生意,那麼客人圈子也太小了。
在歐美一些大行家中,他們基本上每件東西都會做一些科學檢查資料,當然,有些古物是檢查不了的,可是他們會用盡能用的方法,目的是想令客人有多些科學的証明。
其實這也是另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文化推廣的問題,我們看到很多行家或是拍賣行打著保護祖國文化和發揚祖國文化的時候,小圈子又如何推廣中國文化呢? 例如面對一些不懂什麽叫過梁海獸葡萄鏡的人,我們要如何令對方知道多些,這與行家賣貨時的道理一樣,以海獸葡萄鏡為例,唐代海獸葡萄鏡形式多樣,可是如果能說清楚是先葡萄鏡的,再有海獸鏡,然後是有葡萄和海獸,再然後是出現過梁,之後是才出現内圈有雙龍或是孔雀,這樣一步步的說明,人家就會知道發展的脈絡。
時代要進步,什麽時候可以取代”開門”這兩字,那麼與國際接軌的日子也許可能不遠了。
天天都叫"開門",是不是"開門",真的沒有多少人知道,還是那一小圈子的人(這個圈子沒有任何貶意的意思)才知道,有時候我們可能會發現一直都是開錯了門。
天外有天,世界太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