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西藏竟然也有天主教堂,而且還非常漂亮,被譽為中國十大最美的教堂之一,不過這個天主教堂也是西藏唯一的一座天主教堂,規模并不大,位于康青公路214國道旁,與著名的芒康千年古鹽田相鄰,是以人們親切地稱其為鹽井天主教堂。
鹽井天主教堂位于千年古鹽井的上方(千年古鹽井位于峽谷之中,而這個教堂位于峽谷之上),它的占地面積約6000平方。據當地朋友介紹,鹽井天主教堂是一個中西文化、藏、西方文化交流融合的典例,它在中國佛教、藏傳教史上也是罕見的交流的一種宗教文化。
按照官方的說法,這座西藏唯一的天主教堂始建于1855年,距今已有166年曆史,由當時的法國傳教士鄧德亮與比特建立,但是民間也有一些其它的版本,有的說是1878年一位姓白的法國傳教士将天主教傳入西藏,1880年又去巴塘與當時在巴塘傳教的比特神父彙合,于後來1887年在巴塘被驅逐,隻好由打箭爐傳回到鹽井,才修建了這座天主教堂。
另一個版本是1991年劉君在《西藏研究》發表的論文“康區外國教會覽析”稱“鹽井教堂為19世紀60年代法籍呂司铎開辦,有信徒342人”,是以民間傳說的版本很多,至于哪一個是真的,渝帆也沒法去深究,不過很有特色卻是真的。
據了解,天主教在西藏的發展并不順利,甚至可以說充滿了艱辛,據清朝史書記載,在西藏地方政府與拉薩甘丹寺、哲蚌寺、色拉寺、清政府的各方壓力下,法國傳教士于1865年9-10月間被驅逐出境,後來又有傳教士悄悄來到了鹽井,繼續傳播天主教,使得這座教堂得以存留于世。
據了解,當時外國傳教士在這裡傳播天主教曾受到藏傳佛教僧谷及西藏傳統勢力的強烈反對,曆史上曾發生過多次沖突,其中上個世紀40年代與剛達寺的沖突最為劇烈,該教堂一共15位神父,其中有7任被殺害。
西藏和平解放之後,當地教衆向昌都地區政府申請恢複,經過人民解放政府主任邦達多吉等人的調解,天主教堂得以重新開放,雖然後來在六七十年代又遭到損毀,但改革開放之後,黨中央落實新的宗教政策,當地老百姓可以各自遵循不同的信仰,和平共處。
按照相關的介紹,目前我們看到的天主教堂應為上個世紀八十年代重新修建,建築巧妙的融入了藏式民居、中式建築和西式建築的多種風格,使其别具一格,與衆不同。
而且這裡的天主教也入鄉随俗,雖然也把聖誕節當作一大節日,但也像其它的藏族同胞一樣把藏曆新年視作新年的開始,他們在慶祝聖誕節的時候,除了神父主持彌撒、講經布道之外,還會有藏族傳統的鍋莊舞、弦子舞來慶祝,也算是一種文化的融合。
有當地朋友介紹,當地老百姓家庭中,有的人信仰藏傳佛教,有的人信仰天主教,一個家庭兩種信仰,卻能和平共處,這在以前是難以想象的存在,這也顯示出我國的文化包容與文化自信。
至于說它是我國十大最美的教堂,也不知有哪些依據,我們隻是在教堂的展闆與宣傳資料中看到有這樣的介紹,但若能與聖·索菲亞教堂、廣州聖心大教堂、佘山聖母大教堂 、徐家彙天主堂、洪家樓天主教堂、西什庫教堂 、聖彌厄爾教堂、香港聖約翰大教堂等齊名的話,不該如此默默無聞,大家覺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