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谷商人多為行商,商業勢力範圍東聯天津達北韓、日本;北出口外,通過内蒙、外蒙,直達俄羅斯腹地;南通河南抵鄭州以向兩湖兩廣,複過徐州以控兩江,遠涉東南亞諸國;西去陝甘入四川以達雲南,通過新疆直達西亞和歐洲的巴黎、倫敦、柏林等地。所營大宗貨物為茶葉、雜貨、綢緞、中藥材等。除中藥材和茶葉外,全部為北路生意之大宗。《中國實業志》這樣描述太谷商業:“茶葉采自兩湖,亦為往日票莊盛時留下之重要商業,昔日茶莊以對蒙俄貿易為主……京貨業向日亦頗重要,票号盛時,太谷之在口外對庫倫貿易者,有所謂京廣雜貨及蘇廣雜貨販運至蒙境與蒙人交易。”其實,茶葉和京廣雜貨業遠在票号産生之前,就已經開始對蒙俄貿易,票号産生和發展,促進了對蒙俄貿易,使之達到極盛。
中藥材經營以南路生意為大宗,經營南路中藥材生意的太谷商人稱為廣幫,是太谷商幫中一支特殊隊伍,專營進出口生意。他們通過廣州、香港口岸出口中國土産中藥材,進口東南亞及中亞地區所産南藥,并直接運往全國藥材大市場祁州和禹州批發銷售。除此而外,也在太谷總号設發莊銷售,供應山西及北部各省消費。
發莊銷售在镖期,以賒銷方式進行。镖期産生于太谷商人長期與蒙俄進行貿易的過程中,以後成為晉商通例。從太谷起貨到張家口,起貨借款,張家口售貨後傳回太谷還款,即為一個镖期。
镖期在山西有兩種,一為太谷镖,一為太汾镖。太谷镖為太谷一縣之镖,太汾镖為太原府所屬的太原、榆次、祁縣和汾州府所屬的汾陽、平遙等縣為一镖。兩個镖期,在各縣的日子不同,但每镖放款利率則悉以太谷镖開利為先、為準。
太谷镖
太谷镖有長镖和短镖兩種,長镖也稱年镖,一年一次,專為跑南省運茶和藥材的商人所設;短镖一年開四次,分春、夏、秋、冬四個镖期,專為山西各縣,鄰近各省零售商人所設。在镖期,太谷商人以賒銷形式批發銷售貨物,以退後一至四镖不等的日期結算貨款,極大地便利了中小商販的經營活動,也為太谷商人赢得了信譽,招來了生意,擴大了營業額。每到镖期,客商雲集太谷,組織貨物,歸還貨款,熙熙攘攘,熱鬧非凡。批發業務占總銷售額的80%以上。
民國19年版《太谷縣志》這樣記載當時的盛況:“行者不得顧,禦者不得旋,通衢為之狹”。民國9年(1920)日本東亞同文館調查出版,旨在侵略中國的《中國分省全志》時,也稱太谷“自古以來就是物資集散的中心市場……商業繁盛,實為全省之冠”。民國15年(1926),山西教育廳編輯《初級國小商業課本》則這樣評價太谷:“太谷是山西全省的第一個商區…… 太谷有許多大商鋪,所賣的貨物又是别處沒有,是以全省的商務自然集中于太谷一縣。省南的平、蒲、绛、解,省北的忻、代、甯、保,以至大朔、歸綏各處的行商販客,莫不來太谷采辦貨物,運回本處銷售。要以尋常眼光看來,太谷居然成一個商埠了……”
行商所需資本多,全賴雄厚的金融機構支援,也刺激有經濟實力的富商利用手中閑置資金,出資開設金融機構,形成太谷金融機構衆多現象,在太谷,帳莊、錢莊、當(質)鋪、票号、銀号、銀爐、銀行種類齊全,實力雄厚。這些金融機構在全省範圍内實行商業借貸,由此産生許多債權債務關系。在遠距離、大批量商品交易開始後,太谷成為各地商家融通資金的首選之地。
一位在太谷南席村武家擔任塾師20餘年的老學究、晉祠人劉大鵬著的《徐溝縣志》(此書為1941年手抄本,1992年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記載:“太汾镖期,晉中各縣之交行莊多樂意商人購物清債。太谷镖期,他們則更相率往太谷去購物清債”。太谷既有由資本借貸而形成的債權債務關系,也有由商品賒銷而引起的債權債務關系。這就決定了貨币借貸、貨款清償大多集中于太谷進行。各路運回的現銀,也首先集中于太谷,辦交收,開利率;然後其他各縣以太谷镖為準過镖、清算,進而形成各縣的利率。太谷實際上已經形成了北中國的貿易結算中心。
是以,民國年間的著名考據學家衛聚賢先生在所著《山西票号史》序言中說:“山西金融之中心,确系太谷,……實系太谷縣在當時經濟上占大勢力, 其一縣之勢力可抵榆次、祁縣、平遙、介休等數縣,故獨為一镖,且各路運彙來之現銀,先集中太谷,辦收交,開利率,悉以太谷為先、為準。……可知太谷縣在當時經濟勢力之大”。
貨币結算之期也是商品集散之期,同在镖期内進行,貨币清償結算在镖期前三天進行。每到镖期,山西各縣、鄰近各省的貨商都會提前三天來太谷償還借貸,清算貨款,預訂貨物。是以镖期前後,太谷縣金融活動異常活躍。劉大鵬在日記中這樣描述太谷冬镖時的盛況:“太谷一邑,富甲于晉,為吾省荟萃銀錢之區。今寓此,見街市之中,商旅往來,肩扛元寶,手握朱提,如水之流,滔滔不斷。詢之市人,何以負銀者之多也,市人雲:本月二十五日( 12月11日)為冬镖日期,今日周镖起首。共周三日,镖至二十五日即無事。所謂镖者,生意家交還借貸銀兩也。”目睹過太谷镖期盛況的舊商号夥友也回憶說:“镖期之日,商号之内,到處堆滿了金銀元寶, 二三天都無可睡之炕,過镖之時,商家還要邀班唱戲,公演三天,商民人等像過節一樣,熱鬧非凡。”太谷實際已成為山西中部各縣與口外地區的民間商務清算中心。
太谷元寶有着極高的金融信譽。太谷所收繳之各地銀兩,都要進行重新熔鑄,統一成色。專門化鑄元寶的行業,稱之為“清消行”,經太谷銀爐重新熔鑄的元寶稱“週行鏡寶”,成色為998,比山西的24元寶成色要高出許多,在全國流通被當作十足銀使用,而不用化驗。據史料記載,山西省庫所收繳稅銀,隻要元寶上有太谷縣孟家銀爐所印的“孟合”二字,即當作十足銀使用而不用化驗。
週行鏡寶
《中國實業志》評價太谷:“太谷在票号全盛時代,原為山西全省之商業重心,亦即華北之金融樞紐。”衛聚賢也在《山西票号史》中明言:“山西金融中心,确系太谷。”
商貿業、金融業的發展興盛,刺激服務業和娛樂業也蓬勃興起,古玩店、飯店、車店、旅店、轉貨店、茶園、戲園、理發業、洗衣局、澡堂、照相業等等一應俱全。據統計,民國25年(1936)以前,太谷縣城僅旅店、飯店就有121家,從業員工達700多人,其中旅店34戶,從業員工384人。有專門留陝西客人的騾馬大店,專門留晉東南盤糧騾幫的旅店,還有檔次較高的高升店等,此外還有專門出租轎車的車店。飯店有87戶,從業員工316人。服務業的興起推動太谷古邑風味飲食興盛,使太谷成為享譽全國的面食之鄉,進而推動太谷飲食文化的形成與發展。
娛樂業也迅速發展,太谷秧歌空前活躍起來,表演形式與唱腔日臻成熟。同時,融合蒲州梆子、河北梆子、昆曲等劇種改革其梆闆唱腔,形成了飲譽三晉,馳名陝蒙的中路梆子劇,也稱晉劇。從光緒年間到民國年間,太谷出現了多個梨園戲班,其中屬于上三班好戲的有“錦霓園”“雙林園”“金下班”“坤梨園”“金勝和”“錦宜園”“雙霓園”“萬福園”8個戲班。同時還大辦科班,培養戲劇專門人才。晉劇名角在冬镖過後神門關閉後聚集于城鄉富商大戶人家鬧票,大大推動了晉劇表演藝術的日臻完善,推動了晉劇文化的繁榮,同時也培養出一大批傑出的晉劇表演藝人。
與此同時,一大批有技術特長的專門人才或合夥或雇用學徒,組成專業手工作坊,如木工坊、石匠鋪、泥瓦匠、彩畫、縫紉鋪、帽店、榨油鋪、熬鹽業、鐵匠鋪、銅匠鋪、麻鋪、皮革店、醋坊、醬坊、套脖鋪、織毛口袋作坊以及籠籮鋪、竹簾鋪、鏡子鋪、氈房、染房、席店、制曲制蔑鋪、刻字、制筆、燈籠鋪、胰子鋪、錫镴鋪、釘鞋鋪、金銀匠、彈棉花等等。太谷的手工業迅速發展興盛。形成了最為著名的銀錢行、典當行、藥材行、彩帛花布行,南京雜貨行、糧行、顔料行、估衣行、古玩行、清銷行十大行業。
光緒三十年(1904),清政府農工商部奏定商會章程通行各省饬令照辦,首屆山西總商會在太谷成立,由祁太平三縣紳商遵章組織,公推太谷商屆巨擘北洸曹氏家族曹潤堂出任首屆商會會長。
民國年間,借助地理優勢和資本優勢,太谷糧食業異軍突起,成為山西中南部地區又一個重要的糧食集散地。東部各縣的山貨,晉南的小麥,晉東南的小米都在太谷集散。但是除部分由此銷往石家莊、北京等地外,大部分供應太谷地區消費,遠道來太谷坐購糧食的客商日漸增多。民國21年(1932)後,糧盤子活動盛極一時,這種賭赙性的糧食交易,吸引了商界參與,各行各業争相介入。石家莊、北京、天津等城市的商界,也紛紛派專人來太谷做此項生意。民國23年(1934),正太、同蒲兩條鐵路同時在太谷設站,交通優勢加金融實力,加快了太谷糧食業的發展。民國25年(1936)前後,城内糧店驟然增至39家,從業人員達1070餘人,年成交糧食高達385250石。這些糧店,大都有金融勢力作後盾。辛亥革命以後,雖說票号失敗,但其潛在勢力就太谷而言,“依然與太原相抗,非榆次所能及。”(《中國實業志》),這樣,太谷很快就取代了以榆次為糧食集中地的地位,一躍而為山西糧食業的中心。
責編:彥 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