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分享我的旅行故事,四川是大家眼中的天府之國,今天我們去宜賓的這個古鎮轉一轉,它享有“萬裡長江第一鎮”的美名,古鎮的名字更有意思,是為了紀念一位平凡善良的女性。

坐落在四川省宜賓市的李莊古鎮,自古以來就有“萬裡長江第一鎮”的美名,沿江而建的小鎮在長江的波濤聲中,靜靜地走過了1400多年的歲月。南北朝時,李莊已是長江沿岸貨物的集散地,桐油、茶葉等西南特産順江而下,絲綢、陶瓷等江浙貨物沿江而上,南鄉北地的客商在這裡往來貿易,南腔北調的地域文化在這裡融合交彙,形成了獨特的古鎮風韻。
如今,在這座川南小鎮上,獨具江南特色的封火山牆,仍在為人們防風避火。層層疊疊的石闆老街依舊人來車往,見證着古鎮的曆史與今天。
來到李莊,行走在古巷裡的石闆路上,看着兩旁錯落有緻的川南民居,和斑駁古樸的會館廟宇,讓人仿佛又回到了過去的時光。曆史上,李莊曾經是長江邊上的一個商貿重鎮,水碼頭上船隻密布,客商雲集。如今,繁忙的景象已經随着曆史的腳步漸漸遠去,但碼頭上發生的動人故事,卻在古鎮人的口中世世代代流傳了下來。
南梁時期,李莊曾被人們稱為“打漁村”。“打漁村”與下遊的南溪縣相隔30多裡,中間既沒有村,也沒有店,往來船隻停泊小便。拉船的纖夫們在湍急的江水邊喊着号子,沿着江水逆流而上。隻有一口氣把船拉到“打漁村”,才能歇息。在“打漁村”碼頭附近有一座龍君廟,廟主姓李,當地人稱“李氏姑”。辛苦往來的纖夫們常到龍君廟燒香祈福,祈求出行平安。看着纖夫們身上的褴褛衣衫,背上磨出的道道血痕,和眼中虔誠的目光,想到纖夫們每日如此辛勞,所得隻能糊口,李氏姑心中很不是滋味。
船工們到李莊來之後,她都給他們提供煮飯、縫補、洗漿衣服。在她的影響下,李莊的群衆也效仿她,李氏姑就在船工當中流傳開了,是以很多地方的船工都慕名到李莊來。一根線,一碗水,雖然所值金額不高,有時卻能解他人燃眉之急。
李氏姑的義舉持續了數十年,這個長江邊的小小漁村,也漸漸成為了纖夫們心中最溫暖的港灣。李氏姑去世後出殡那天,她幫助過的纖夫們從各地紛紛趕來,船隻停滿“打漁村”的碼頭,為了紀念李氏姑,大家一緻決定,把“打漁村”的名字改為“李莊”。一個女人的姓氏,化作了一座村莊的名字,被人們世代銘記,樂善好施的傳統,也就由此紮根在了這片土壤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