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戲讀巜詩經》三

——《周南—卷耳》

戲讀巜詩經》三
戲讀巜詩經》三

伴随一陣清脆的搖鈴聲響,“采詩官”老李又背上大口袋穿越上路啦。一路坎坷一路風煙,今天帶大家來的是位于湖北省西北部的某個山村裡。沒錯啊,前面我們說過周公姬旦和召公姬奭分陝而治,這裡就是屬于“周南”地區啊。

來看看,這裡景色不錯啊,春風拂面,芳草萋萋,野花四開,鳥兒唧唧。一副大好春光畫面啊!

咦?前面道旁怎麼看到有位衣着楚楚、面目姣好的小婦女在長籲短歎呢,檀口輕啟似乎念念有詞啊!啊呀,正是一位曼妙少婦在思春。作詩了,作詩了,快記下,快記下來:

周南——卷耳

采采卷耳,不盈頃筐。嗟我懷人,寘彼周行。

陟彼崔嵬,我馬虺頹。我姑酌彼金罍,維以不永懷。

陟彼高岡,我馬玄黃。我姑酌彼兕觥,維以不永傷。

陟彼砠矣,我馬瘏矣!我仆痡矣,雲何籲矣。

沒了?沒了。

好詩好詩!好是好,可她用了不少那個年代的生僻字啊,現代人更喜歡大白話,看不懂啊!沒事,老李先給大家裡面的重點難題翻譯一下:

先說說這“卷耳”是個啥東西。不要看百度,那裡解釋的太複雜了。其實就是我們小時候常見的蒼耳,農村路邊常見的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春天時開小白花,夏天結滿了一嘟噜一嘟噜的橢圓形、長滿刺刺的果子,紮人很痛的。男孩子們會捏上幾個偷偷揉在女生的長頭發裡,然後嬉笑着遠遠跑開。想起來了吧!

不過,詩中的蒼耳寫的是春天碧綠的嫩苗,古人是采回家做菜吃的。好不好吃我們不得而知,不過可以想象古人的夥食确實不咋的啊,看這眼前的小婦女的着裝,家裡條件應該還算不錯的啊。就别說窮人家了。這野菜嘛,總歸有些苦澀和難以下咽了。

不盈頃筐,盈就是滿的意思了。月盈則虧嘛。就是說采了半天還是沒滿一小筐。

嗟我懷人,嗟就是個感歎詞,沒啥意思。懷人,可别誤會啊,人家可不是肚子裡懷了人。人家搞不好還是個大菇涼呢。這裡是說她在懷念遠方的某個人。

寘彼周行。寘(zhi四聲),置,也有擲的意思,反正就是有點不耐煩啦。周行(hang二聲),周,環繞;行,路吧。把筐子随手扔在了路旁。

陟彼崔嵬,以及後面的陟彼高岡、陟彼砠矣,無非是說她想像中的郎君旅途艱險,時而爬上險峻崔嵬的高山頂,時而翻越狹窄崎岖的山脊梁,時而又路過那亂石遍地無路可循的山坡坡。

我馬虺頹,我馬玄黃、我馬瘏矣。反正是她想像中郎君的馬兒已累的不行了,頹廢了,毛色也雜了,最後累癱了——瘏矣。

我仆痡矣,這句說明她的家境還過得去啊,還有仆人,不過這仆人估計年紀也不小,累病了。

我姑酌彼金罍、我姑酌彼兕觥。這兩句初讀的人确實有些頭大。需要提醒的是“我姑”兩字,可不是說他的姑姑啊,更不是他姑姑給他倒酒,是姑且的意思啦。金罍(lei四聲)和兕(si四聲)觥,都是古人的酒具。金罍貌似一種三足大肚子的青銅器,我在不少博物館裡見過;兕觥,應該是一種用犀牛皮之類做的酒杯吧。觥籌交錯,反正說的就是喝酒的事。詩中這男子出門騎着馬,馬身上馱着老酒,邊上還跟着一位忠誠的老仆人,不錯不錯,畫面感也很強了!

維以不永懷、維以不永傷,雲何籲矣。這幾句,都是在描述該男子的酒後心情吧,酒是忘情水,喝點記得誰?不永懷,不永傷,再來一聲長歎息,重複嗎?不,這是《詩經》裡慣用的一個手法,沒句話隻變化一兩個字的重複,有時經常變化一兩個字整段落的重複再重複。這在文學創作中叫做“複沓”,重複的拖沓吧。後面的詩篇學習中我們會濃墨重彩的講到。

基本都看明白了吧。

然後老李再把整篇的通俗大義解釋和演繹一下啊:

這春風拂面的季節啊,嫩綠肥碩的卷耳長的漫山遍野!我帶的筐子也不大呀,怎麼總是采不滿呢?是我的手太拙還是我的心不在焉啊?

其實是菇涼我心煩啊,總是走神啊,我不管了,也不采了,我把筐子扔在大路旁。這條蜿蜒的大路啊,曲直的伸向了遠方。我靠着路旁的土坡啊想念我的郞!大路兩側的柳絮如煙啊,模糊了他早已遠去的身影。

想我那郎君啊,他已出門半年多了吧,早已疲憊不堪了吧我那可憐的老公!

征途路漫漫,你好不容易又爬上了一個山坡,馬兒已腿酸足軟頹廢不堪了呀。算了吧算了吧,你就休息會啦,來,弄壺酒吧,一醉方休的感覺甚好,你可以啥都想也可以啥都不想,暫且忘記那憂傷!

又翻過了一道山脊梁,馬兒已動作遲緩、目光迷離了呀,來來來,再來上一大杯,麻木一下内心的憂郁吧!

唉,終于下了高高的山梁,眼前卻是一片橫七豎八的亂石崗,巨石間雜草叢生,敢問路在何方!馬兒順勢躺平不走了,一路苦苦跟随的老仆人也一屁股賴下了,抽起煙發起了牢騷。

唉,這可如何是好,我可憐的郎君歎息不已,往前看看征途,往後眺望着家鄉。。。。。

外行看熱鬧,内行看門道。看完了熱鬧我們再一起來看看門道吧。

春風拂面的田野,扔下了裝着野菜的筐子的“怨婦”在路邊上思春,遙望着蜿蜒的遠方。設想着自己的心上人翻山越嶺、人困馬乏。三分嗔怪,七分心痛!

這是一篇文學史上原始而又典型的抒寫懷人情感的名作。其佳妙處出色表現在它匠心獨運的篇章結構上。至今評論不一。 如什麼什麼“後妃懷文王”“文王懷賢”“妻子懷念征夫”“征夫懷念妻子”諸說,都把詩中的懷人情感解釋為單向的,要麼男思女,要不就是女想男。

另外,小日本的學者青木正兒和中國的《詩經》專家某某還提出過《卷耳》是由兩首殘簡的詩合為一詩的看法。這些看法反映出了他們對《卷耳》篇章佳妙布局認識不足的缺陷。切!

《卷耳》詩共四句,第一句是以思念遠行郎君的婦女的口吻來寫的;而後三句話峰一轉,則是以思家念歸的備受旅途勞頓的男子的口吻來寫的。

猶如一場表演着的戲劇,随着劇幕的切換,男女主人公各自的内心獨白在同一場景同一時段中展開。

想像一下:

首句中女子的獨白呼喚着遠行的男子,“不盈頃筐”的卷耳被棄在“周行”——通向遠方的大路的一旁。

順着女子的呼喚,備受辛苦的男子滿懷愁思地出現;對應着“周行”,他正行進在崔嵬的山間。

一、二兩句的句式結構也是以呈現着明顯的對比和反差。

第三句是對第二句的複沓吟唱,帶有個别字詞變化的複沓是《詩經》中最常見的章法結構特征之一,這種複沓可以想象為是一種合唱或重唱,它有力地增加了抒情的效果,并且開拓補充渲染了意境,穩定地再現了音樂的主題旋律。

第四句從内容分析仍是男子口吻,但與二、三章相差很大。這類《詩經》中經常用的手法稱為單行章斷,比如《召南·采蘩》《召南·行露》《周南·葛覃》《周南·漢廣》《周南·汝墳》等詩中都有此類手法。

這類手法是合唱形式的遺存吧,可以想像作為這是幕後那低沉而亢奮回蕩的男聲合唱。其作用仍然是渲染烘托詩篇的氣氛,用來增強表演的效果:雲何籲矣,雲何籲矣!

懷人是人世間永恒的情感主題,成為了曆代詩人吟頌詠唱的最佳對象。《卷耳》為中國詩歌長河中蔚為壯觀的一支——懷人詩開了一個好頭,也成為了源頭。其深遠影響光澤後世。尤其是《卷耳》中男女鏡頭切換的手段和以一方口氣來演繹另一方心情的方法。成為後世的情詩重要模闆之一。

如徐陵《關山月》:思婦高樓上,當窗應未眠。張仲素《春歸思》:提籃忘了把桑采,凝思昨夜夢漁陽。杜甫《月夜》:今夜鄜州月,閨中隻獨看。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遍插茱萸少一人。元好問《客意》:山間兒女應相望,十月初旬得到無。等等等等,一大幫自作多情的大濕人們,明明是自己動了情,還要硬扣在人家女人或者是家人頭上。

濕人們或登高望遠,或月下徘徊,或水邊漫步,抒寫着一篇篇離愁别緒、懷人思鄉的詩歌名篇,多多少少也都展現了與《卷耳》一脈相承的唯美意境!

最後和大家完整分享一下《卷耳》問世千年之後的另一名篇——唐代老杜的《月夜》,寫這首詩時,老杜也是遠離家鄉,月下懷人想媳婦了,但是他偏偏不從自己的感情角度去抒發情感,而是以千裡之外的媳婦口吻想老公的《卷耳》模式來描寫:

月夜

今夜鄜州月 閨中隻獨看。

遙憐小兒女 未解憶長安。

香霧雲鬟濕 清輝玉臂寒。

何時倚虛幌 雙照淚痕幹。

一個字:真美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