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生活處處有中醫:“節令”裡的中醫學

小編導讀

中醫學根植于中國傳統文化,不僅是一門醫學技術,更蘊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蘊,并滲透進中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們剛剛過完臘八節,又馬上要進入小寒節氣,其實這樣一個個的節令更替也和中醫有着莫大的關系。今天,小編就帶領大家從“節令”出發,用藝術的眼光進行一場中醫文化之旅。

在漢語中有許多詞語是頗具文化意蘊的。因為“國文”對人思維方式具有決定性,是以這些詞語在對人的心靈表現文化感染力的同時又蘊涵了很多的科學意義,進而賦予人可悟的廣深想象空間。與英語相比,這也許正是漢語獨具的功能和魅力。

為了顯示漢語的這種功能和魅力,我們可以舉出“節令”這一詞語,該詞語中所蘊涵的文化和科學意義常常令人玩味無窮。

生活處處有中醫:“節令”裡的中醫學

“節”字可能是源于古人對竹子等草木生長過程中枝幹之間形狀變化的觀察,因之,《說文》說“節”為“竹約”。《吳都賦》也說“苞筍抽節”。由此看來,在古中國人的思想中,“節”是萬物變化的一種内在規律的表現,自然也是人必須要認識和尊敬的。于是,《晉書·杜預傳》這樣描述“節”:“譬如破竹,數節之後,皆迎刃而解。”《序卦傳》也如此說“節”:“物不可以終離,故受之以節。”甚至《易經》還用“下兌上坎”的符号将“節”編碼成一個推演事物“有限而止”的變化的一個卦象,“澤上漲水,其容有限,故為節”。

“節”源于古人對自然現象及其變化規律的觀察,而“令”卻源于古人對權力的崇拜。在甲骨文中,“令”乃從集從人,跪地聽命,故《說文》說:“令,發号也。”是以,在“令”的語義中,包含了一種使人或物發生某種變化的資訊和力量。

生活處處有中醫:“節令”裡的中醫學

由“節”和“令”的語義,可以看出,“節令”所表達的是凡物之變“不可以終離”和“受之有節”的這樣一種内在的變化原因、動力、過程和現象,由節而發令,又因令而有節,具有普适性的意義。這裡,先不論其普适性,我們注意到,在中國古代科技史上,節令被更多地用于描述天體氣象的變化而廣泛運用于農業和醫學之中。

在我們生存的時空中,因地球繞軸自轉和繞太陽的公轉運動而有日、月、季、年的周期性變化,基于“天人相應”和“天物相應”的思想,古人将一年分為二十四節,每節因令而有不同的物候變化,正如元代吳弘道在《鬥鹌鹑》中的套曲所吟:“寒來暑往,兔走烏飛,節令相催。”

二十四節令從立春始,每十五日一變,過二十三氣,又至立春始,周而複始,循環往複,畫出一幅物應天運變化的生動圖畫。

生活處處有中醫:“節令”裡的中醫學

圖檔來源:《藝術中醫》

除卻動物和植物,人生命活動的變化也是和天體的運作“不可以終離”“受之有節”并應節令而行的。在中國乃至世界的科技史上,對此進行系統的研究要算是中醫學了。

早在幾千年前,中醫學的經典著作《黃帝内經》就奠定了人生命活動應節令而行的理論架構,論述了陰陽應象、六節藏象和四時調神之理,這些理論後經曆代醫家基于臨床實踐而得以不斷發展。時至現代,在這領域,中醫學不僅建立了完整的理論體系,而且還成功地将其運用于生命的養生以及疾病診斷和治療的臨床實踐中,甚至還創造了一套“五運六氣”編碼系統,用于推演人體應天運節令的運作變化狀态。

就疾病應節令而生變而言,在中醫學看來,人雖常可有病,然一歲中雜病少,而時病多。世間雖難事勝,但都莫甚于醫道。“甚矣,醫道之難也”。而醫道之難尤莫甚于知時論證,“蓋時有溫、熱、涼、寒之别,證有表、裡、新、舊之分,體有陰、陽、壯、弱之殊,法有補、散、攻、和之異”。是以,清代醫家雷豐秉承《黃帝内經》理論,曆覽諸家之書,引申觸類,提出時病之說,并著《時病論》,是為時醫識時令,因時令而治時病,治時病而用時方,防病因時而變,決病何時而解,以使習醫者能難其所難,不見為難。

生活處處有中醫:“節令”裡的中醫學

關于時病的理論和臨證診治方法是中醫學的一個創造。今日的科學家意識到時間是生命活動的一個重要因素,提出時間生物學或時間醫學的研究,但還遠沒有達到中醫學時病論的境界,仍具有進一步研究的深度和廣度,其意義在展望未來的視野中就能清晰可見。

因為想說說節令,便浏覽了有關節令思想在我國的起源及其相關的一些研究,于是有了以上心得。經過了多少年,古人對那些處于節令之中的物候和人候變化的觀察之精細、描述之生動形象、和實際之相吻合及其應用之巧妙,至今都常常令我驚歎不已!我想,這大概應該算是古中國人能夠影響古今的一項最了不起的科技成就了!

中醫學不僅認識生命的方法是藝術和科學相兼的,而且其表述語言也是藝術和科學相兼的。中醫學是一門富含了文化元素的科學,中華傳統文化基因不隻在中醫學中表達了關于生命的學術,同時也表達了關于生命的藝術,并且把兩者完美地統為一體。

生活處處有中醫:“節令”裡的中醫學

《藝術中醫》

本書作者從藝術角度出發,對中醫藥理、法、方、藥,以及與現代科學關系中的某一問題進行闡發,進而旁證中醫藥理論的科學性。希望這些文字可以引導初學中醫學或想深入研究中醫學的人能從一些新的角度去解讀和感受中醫學這道既有科學之真,又具藝術之美的“彩虹”,并從中發現和創造出一些既有别于傳統中醫學,又與既有的現代生物醫學知識所不同的東西來!(購書詳情請點選下方“了解更多”)

版權聲明

本文部分内容選自《藝術中醫》(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馮前進 劉潤蘭著),最終解釋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